当奖赏变成条件,孩子就看不到父母真正的爱了(下)

2022年07月05日05:50:12 育儿 1752


成长,需要内在的生机,即认为“自己可以”的这份勇气与自信。

这是无论是用奖励给予爱,还是用惩罚撤回爱,都无法催生出来的内在驱动力。

那如何做,才避免“有条件的养育”对孩子的伤害呢?

当奖赏变成条件,孩子就看不到父母真正的爱了(下) - 天天要闻

科恩教授给出了办法:向孩子传达一种,不含评价意义的正面态度。

这既可表达我们的认可,也能保护好孩子的内在动机,让他发自内心地做出一些好表现。

① 捕捉兴趣点,唤醒内驱力

教育讲究因材施教,让爱好画画的孩子肆意涂鸦,比逼着他们用铅笔替代画笔去做计算题,更让孩子投入其中。

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切实的点燃内部动机,用行动鼓励孩子在感兴趣的事情上发挥特长。

“正面强化”是用开放式的积极引导,激发孩子对事情本身的兴趣。

② 发挥精神奖励的激励效果

德西效应认为,过度的奖励会损耗个体持久的热情。但并非因此就不能奖励孩子,转换形式和方式,用合理的鼓励,可以降低孩子的抵触心理,激励行动热情。

例如,当孩子练琴时,“弹一首曲子奖励一颗糖”,不如换成正向言语激励来夸奖他:“虽然曲子有点难,但我看到你克服恐惧,成功把它拿下了!我为你这份坚持感到骄傲。”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曾说:

“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

比起物质奖励,精神上的鼓舞会更能激发孩子的内部动力。注视着孩子双眼,面带微笑的鼓励,会让激励值翻倍。

③ 引领价值观,控制奖励频次

物质奖励也可以有,但尽量围绕孩子的生活学习展开,例如奖励爱看书的孩子一套他期待的图书,为爱运动的孩子购置运动器材,让孩子看到你爱他所爱,如他所愿。

奖励要把握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原则。

同时,让下一次的奖励不确定会“发生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情”,永远让孩子意想不到,使他充满期待。

当奖赏变成条件,孩子就看不到父母真正的爱了(下) - 天天要闻

孩子才会感受到——

父母并非因为某件事的结果而奖励他,而是奖赏他的主动性、自制力等积极品质和态度。从而体验到“自己也能做好”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教育无他,唯“激发孩子内心的小宇宙”。

比起用奖励为饵,拉着孩子往前冲,不如让孩子找到愿意为之奔跑的目标。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赛道旁给他加油打气、做好后勤,然后看着他一骑绝尘,在视线里越跑越远,跑出自己的人生。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浙江发现黑熊踪迹,熊妈妈带着俩熊孩子:偷吃蜂蜜,还搭了张“席梦思”床 - 天天要闻

浙江发现黑熊踪迹,熊妈妈带着俩熊孩子:偷吃蜂蜜,还搭了张“席梦思”床

浙江又发现黑熊踪迹了!而且,这次是一只熊妈妈,带着俩熊孩子!刘芝坤,衢州江山仙霞岭自然保护区深坑口管理站站长。上周,他在梳理红外相机的拍摄影像时,发现了三段清晰的黑熊视频,视频中,黑熊一家三口在夜晚觅食,甚至还拍到了两只小熊在竹林间撒泼打滚。这是黑熊2025年在浙江的第二次现身。微博上,近年来在开化、常...
俗话说得好,女大避父,儿大避母,儿子大了,妈也得学会放手 - 天天要闻

俗话说得好,女大避父,儿大避母,儿子大了,妈也得学会放手

高三那点事儿,做过父母的都懂。辞职、租房、陪读,咱们中国爸妈特别是妈妈,为了孩子什么都豁得出去。别说小出租屋蜗居一年,天塌下来都认。有谁不是想着:“我再坚持坚持,他就能上一所好学校!”但是时代变了,眼下陪读早把家变成了“全职保姆加心理咨询室
原本,这就是人生!(读到心酸) - 天天要闻

原本,这就是人生!(读到心酸)

原来,你会经历必须经历,你会走过必须走过的,你会失去不可避免的,你会承受难以承受的,你会撑住不能撑住的,你会肩负必须肩负的一切,这就是人生。
一个人(深度好文) - 天天要闻

一个人(深度好文)

自诞生至终结,无人能全程相伴。父母会老去,留下我们独自面对生活的风雨;朋友会散落在天涯,各自追寻梦想;爱人或许也会在某个转角离去,留下我们独自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孤独,并非我们主动选择,而是生命赋予的必然课题。周国平曾言:“孤独是人的宿命。”学会与孤独共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