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书玉满堂 1周前
我们的言行,都是受到背后的感觉和意识所支配。比如一个人问“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时,既可以是责备的心态,也可以是同情的心态,与之对应的是疏远、敌意的氛围,或者亲近、信任的氛围。
我们说话的语气,往往最能表达言语背后的感觉,比如孩子把水洒在了桌子上,解决办法和最终目的,应该是让TA把水擦干净,并在以后小心点。
如果这个时候,大人说:你把桌子弄湿了,该处理这个事情呢?这种引起孩子注意的说法,比直接要求更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同时也是以尊重的态度让孩子参与,孩子也能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很好的处理这件事。
如果大人不这么说,而是埋怨“你怎么这么笨呢,马上清理干净”,很大可能会引起孩子的抗拒和反叛。
鉴于意识的重要性,我们有必要去认知事情的本质,如此才能有正确的意识,从而有适宜的言行。
第一,我们应该明白,孩子是有感情的人,而不是机器人,他们除了心智和经验不足外,其它方面跟我们一样。
人的行为取决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孩子也是时刻在做着各种决定,并形成着对自己、对世界的信念。有时候孩子只是为了获得认同,而在我们看来却是不良行为。
第二,所有的行为都有目的,但孩子们对如何达成目的缺乏行为能力,这就导致了在我们看来,他们的很多行为是笨拙的、甚至与目的背道而驰,他们达不到目的不会反思,只会变本加厉,如此便形成了恶性循环。
第三,孩子们寻求价值感和归属感的意愿,比我们更强烈。有时候他们惹人厌烦,只是他们在这种意愿支配下产生了错误的想法。
第四,孩子行为不当,很大可能是因为TA丧失了信心,孩子自己无法清醒的意识到这种错乱行为,但大人有责任去破解这个行为密码,以找到正确帮助孩子的办法,而不是应激式的责骂。
一旦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理解 ,就会以合作的态度与大人沟通,进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第五,责任感是健全人格不可缺的一项,大人如果扮演“超级爸妈”的角色,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通过自己体验,来发展自己能力和信念的机会,而一旦没有了责任感,孩子就会认为全世界该为他们服务,不能如愿以偿,就会抱怨世界不公。
第六,平等并不意味着完全相同,而是尊重和理解,我们应该摒弃因为孩子经验、知识不足,而在解决问题上不平等对待。
第七,犯错是学习的机会,错误并不是最可怕的,面对错误我们应该承认、接纳、解决,而不是抵触和回避。
第八,让孩子知道你爱TA,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么简单,我们习惯用约束、责备等方式,来呵护我们心中的孩子,而现实中孩子需要的是你的沟通、内心想法的准确传达。
以上8点,是概念也是原则,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的行为,并形成管教所需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全文完。点击头像,下期分享《性格与出生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