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百企行|讓科研「小循環」融入產業「大循環」——訪北京凱思昊鵬董事長陳鵬

編者按:近年來,中國智能製造能力提升帶動中國工控系統行業快速發展。尤其是人工智慧、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引入,為工控系統帶來了全新的應用場景和發展機遇。2025年,《中國電子報》重磅推出「工控百企行」專欄,旨在通過實地採訪國內外工控產業鏈頭部企業,報道行業應用成果和優秀案例,講述工控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故事,推動供需兩端項目對接、產業鏈合作夥伴融通發展,敬請關注。
20世紀末,微軟斥巨資向全球推行「維納斯計劃」,扶持基於windows ce操作系統的廉價上網終端。作為應對,中國科學院北京軟體工程研製中心啟動「女媧計劃」,中國首款自主研發的嵌入式操作系統hopen os應運而生。
北京凱思昊鵬軟體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的呱呱墜地,與hopen os操作系統有著密切的聯繫。作為hopen os開發進程的推手,凱思昊鵬自1998年至今,登過頂峰,也涉過低谷。經過十餘年的技術沉澱,乘著當前新興產業的「東風」,錨定工控操作系統領域的凱思昊鵬重新出發。
近日,《中國電子報》「工控百企行」專欄對話北京凱思昊鵬軟體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鵬,深度了解這家老牌科技企業,如何聚焦三個重點方向,打造工控產業鏈中的堅實底座和巨頭背後的「隱形冠軍」,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融合發展。
重點布局工業、機器人和腦機介面
在市場中經歷了近30年的摸爬滾打之後,凱思昊鵬默默服務於工業設備、物聯網、關鍵基礎設施的同時,也在打開一片新的世界。
聚焦凱思昊鵬在工控領域的新布局,陳鵬對《中國電子報》記者打開了話匣子:「面向工控操作系統,我們做出了『1+3』的基礎布局:『1』是我們在操作系統與數控領域的核心技術能力,『3』則代表我們重點布局的三個領域——機器人、工業母機和腦機介面。」

腦機介面電極帽
陳鵬表示,選擇這三個細分領域,其實是研究視角下的必然之選:「從操作系統的發展歷程看,隨著新終端的誕生,新一代的操作系統必然會隨之崛起。放眼下一代終端設備的發展,我們認為有幾個趨勢:工業自動化,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千行百業,以及智能終端的穿戴式演進。」
「其中,工業自動化領域,也就是數控機床等市場,是起步最早、發展也最成熟的市場。」陳鵬說。記者了解到,面向工業母機領域,凱思昊鵬推出了首款支持實時與非實時融合的數控操作系統。「為了做好工業領域的操作系統,我們聚焦自身平台能力的打磨,立足於技術沉澱,曾與華為、華中數控、優必選等企業合作,在台州、廣州等多個地方,實現了比較好的實施效果。」陳鵬提出,未來,希望能夠與台州形成體系化的合作,與當地的民營企業共同推動工業自動化領域的本土化。
作為近幾年發展如火如荼的熱點領域,機器人是陳鵬錨定的一大機會市場。當前國際上使用較多的是名為ros(機器人操作系統)的開源操作系統。雖然ros已經得到廣泛應用,但他仍然認為,考慮到未來機器人上產線、進家庭的發展前景,對安全性、精密性的要求與現階段不可同日而語,到那時,ros恐怕能力上難以勝任、應用生態構建也不夠完善。陳鵬告訴記者:「我們仍然需要持續聚焦技術研發工作,與機器人廠商共同成長。」當前,凱思昊鵬與中科院軟體所agiros團隊攜手,正共同打造機器人操作系統生態。
腦機介面則是凱思昊鵬面向未來的另一項「長遠投資」。現有的終端和人的交互就像一套成熟的i/o(輸入/輸出)體系,無論終端的形態如何向穿戴式演進、形態與交互方式如何變化,都要遵循原有的i/o體系邏輯。腦機介面相當於為人開闢了一套全新的i/o系統,陳鵬堅信,這一領域大有可為。凱思昊鵬已經推出腦機介面領域首個國產腦機介面操作系統hopenbci、開發平台bcixstudio和應用服務平台nuwa,並與廣東省珠海產研院聯合,在當地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技術推廣和服務工作。
成為大企業背後的「隱形冠軍」
談到公司的產業定位,陳鵬告訴記者,凱思昊鵬的目標是深耕底層技術,憑藉技術積累,成為工控產業鏈中的堅實底座和大企業背後的「隱形冠軍」。
「回顧許多德國企業的發展模式,可以發現,像西門子這樣的『巨無霸』背後,往往有許多默默無聞的小公司,雖然規模小、業務面相對較窄,但憑藉在特定細分領域的技術資本,也能取得可觀的利潤。」陳鵬分析道。

工業數控操作系統架構圖
而國內工控產業結構又是另一番光景:工控企業往往分散在各自的細分領域中,對cad(計算機輔助設計)、cae(計算機輔助工程)與eda(電子設計自動化)等領域均有覆蓋。但國內沒有出現像西門子一樣的工業「巨無霸」企業。陳鵬希望凱思昊鵬能夠成為這些企業背後的「隱形冠軍」——聚焦行業底層技術,為相關領域的企業做好支撐服務。
對於這一定位的市場前景,陳鵬抱有積極的預期:「工業領域細分市場繁雜,這些市場各自聚焦、但又共享著部分綜合性的底層技術。因此,我們認為可以採用『以量取勝』的戰略,錨定幾個有潛力的賽道,以技術優勢吸引不同賽道上的供應商們,從而實現合作共贏。」
陳鵬直言,雖然中國製造業已經實現全產業鏈的覆蓋,但當前,尤其是在高端製造領域仍然存在「量大於質」的現象。以工業母機為例,中國機床的產量十分可觀,但高端機床寥寥無幾。我們對高端機床,甚至是機床本體的製造能力亟待提升。而對於我國製造業企業而言,要引入全新的信息化技術體系,就意味要打破他們原本平穩的運行生態,無異於「破而後立」』,推行難度很高。
為此,陳鵬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中國工控軟體市場看似有大片空白,實則要緊迫起來,搶抓發展窗口期。要緊跟國家新興聚合體腳步,以龍頭企業為牽引,在特定的細分領域建設自身生態。」他告訴記者,當前,凱思昊鵬與中車集團、國網等央企均已形成戰略性的合作。
打通「雙循環」破解融合發展難題
脫胎於中國科學院體系的凱思昊鵬有著與生俱來的科研氣質。站在「科研」與「產業」的「交界地」,陳鵬對於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融合發展也有著更加深入的洞察。
陳鵬坦言,在很多領域中,科研與產業仍然「自成循環」。在科研界,研究課題、取得成果、申報課題……如此往複,構建出一個科研「小循環」;同時,在產業界,研發新的產品、以產品服務客戶、以收益反哺研發……構建出產業『大循環』,這兩套循環往往各自為戰,「紙上」的需求難以與產業的需求相匹配,這也是當前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面臨的一大難題。
腦機介面產業架構圖
陳鵬表示,當前,中國正逐漸將「科研小循環」融入到「產業大循環」中。「此前,我們到山東金鄉做科技服務時已經看到,有許多名校畢業的科研工作者已經真正走進山裡、踩在地上,將注意力從紙面上投入到產業中。這無疑是非常令人鼓舞的現象。」
與中車集團的合作,就是凱思昊鵬打通科技、產業「雙循環」的第一步。中車集團在製造領域自成一套完善的體系:從機床製造,到工業軟體,再到高鐵系統的運營體系和運行控制……已經形成了閉環。引進國外的相關技術後,中車集團堅持走本土化替代道路,在嵌入式系統和管理類軟體領域都取得了可觀的創新成果。陳鵬表示:「中車集團通過與我們合作,進一步推進本土化替代,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積極性非常高,我們也很期待,未來與更多企業、更多產業合作,打通科技、產業『雙循環』,實現互利共贏。」
編輯丨張心怡
美編丨馬利亞
監製丨趙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