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帥國 2月4日,歐盟委員會(下稱「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在當日舉行的「歐盟大使會議」上發表講話時表示,今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將是歐盟對華關係發展的重要年度。中國是歐盟關鍵貿易夥伴,歐方與中國有「建設性接觸的空間」,並能找到符合雙方共同利益的解決方案。歐盟和中方可以達成共識,擴大雙邊貿易和投資關係。
在這一背景下,作為當下中國與歐盟貿易領域中的重要產業,中國的電動汽車進入歐盟之路是否會在2025年迎來轉機,備受關注。1月21日,馮德萊恩在瑞士達沃斯論壇做主題演講時提出,歐方將繼續與中方就電動汽車案進行磋商。
不同於整車,對於動力電池這一電動汽車核心零部件,歐盟另有打算。2024年11月,歐盟提出一項計劃,要求前來歐盟投資建廠的中國內地企業向歐洲企業轉讓技術產權,以換取享受歐盟補助的資格,這將成為歐盟更嚴格的清潔技術貿易制度的一部分。動力電池技術轉讓的全新標準,已率先於2024年12月的歐盟10億歐元電池開發補貼項目中實施。
值此時刻,歐委會批准法國政府向遠景動力法國工廠提供補貼一事,成為此輪中歐圍繞電動汽車展開激烈博弈的一個焦點事件。
遠景動力在歐獲補貼
1月31日,歐委會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宣布,批准法國政府向遠景動力位於法國上法蘭西大區杜埃的電池超級工廠一期項目提供4800萬歐元(約合3.64億元人民幣)的補貼。
經濟觀察報向一位接近遠景動力的人士詢問,遠景動力法國工廠是否屬於「歐盟電池開發補貼項目」,其表示:「這(遠景動力將接收的補貼)是歐盟針對在歐投資企業的一般性補貼,不是『歐盟電池開發補貼項目』。這個補貼2021年就申請了,近期才批下來。」這意味著,法國對遠景動力工廠的補貼,並不附帶轉讓技術產權的條件。
相比於寧德時代、比亞迪、中創新航、國軒高科等動力電池企業,遠景動力在國內的知名度並不高。但在國際市場上,遠景動力名聲在外。
遠景動力有著深厚的海外資本背景。2007年,日產汽車與NEC(日本電氣)成立了AESC(現仍為遠景動力英文名稱)。2010年,AESC成為全球首家實現動力電池大規模量產企業。
2014年,AESC一度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動汽車電池生產商,僅次於松下,市場份額為21%。同年,雷諾日產聯盟被曝因為AESC電池相對LG化學(一家韓國電池企業)價格過高而產生爭議。另一方面,日產汽車認為供養一個動力電池企業的成本太高。2016年,日產汽車決定賣掉持有的51%AESC股權。在出售AESC之前,日產汽車先完成了對AESC股權的100%控股。
幾經周折,2019年4月,中國能源企業遠景科技集團(遠景動力母公司)完成對AESC的收購,持股80%,日產保留AESC20%股份。
在被遠景科技集團收購之前,AESC已是一家全球性企業,在英國、美國等地建立了多座電池工廠。被收購之後,遠景動力又陸續在中國、日本、英國、美國、法國等地建設了多家工廠。
2021年,遠景動力與雷諾汽車達成合作,宣布在法國杜埃建設電池工廠,以支持雷諾的電動汽車業務發展,項目投資總額預計將達到20億歐元,為雷諾及其他品牌的電動車型提供動力電池。該工廠從2022年開始建設,計劃2024年投入生產,其目標產能是到2030年達到24GWh(億瓦時),每年滿足40萬至50萬輛電動汽車的裝配需求,並具備實現40GWh的擴容潛力。
最新消息顯示,遠景動力法國工廠一期項目年產能達9GWh,預計2025年年內投產。
歐洲多國示好中國電池企業
遠景動力法國工廠並非第一個獲得歐洲國家補貼的動力電池工廠。2022年7月,遠景科技集團與西班牙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約定在西班牙建設歐洲大陸首個零碳產業園,並布局動力電池超級工廠等業務。
2024年2月,西班牙工業貿易和旅遊部對外宣布,共有26個電池項目將獲得西班牙《經濟復甦和轉型戰略性計劃》電動汽車項目II(PERTEVECII)的支持,該項目的資助重點是電動和網聯汽車電池。
PERTEVECII將總計提供5.287億歐元的撥款和1億歐元的貸款。西班牙駐華領館經濟商務處稱,遠景動力西班牙電池超級工廠是此項計劃的最大受益者,該工廠將獲得2億歐元的補貼和1億歐元的貸款。
當年7月,遠景動力位於西班牙納瓦爾莫拉德拉馬塔市的電池超級工廠舉行開工儀式。這是遠景動力在英國桑德蘭和法國杜埃進行產能布局後,在歐洲建設的第三座超級工廠。西班牙工廠將研發製造最新一代磷酸鐵鋰電池產品,預計2026年投產。
在遠景動力之外,其他如寧德時代與Stellantis在西班牙合資建設的電池工廠也將獲得西班牙政府提供的1.33億歐元補貼;輝能科技計劃在法國北部敦刻爾克建設電池的「超級工廠」,將得到法國政府15億歐元的資金支持。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在歐洲建設的工廠,都不屬於「歐盟電池開發補貼項目」,因此不涉及技術產權轉讓問題。
歐盟態度發生轉變?
對中國電池企業到歐洲建廠,歐洲各國態度友好。但對中國電動汽車整車出口歐洲,歐盟則持「抗拒」態度。近期,歐盟正計劃為電動汽車銷售提供補貼「以對抗中國」。歐盟承諾將利用泛歐盟補貼來刺激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需求,從而幫助歐洲陷入困境的汽車行業。
負責歐盟「綠色工業」戰略的歐委會執行副主席特雷莎-里貝拉(TeresaRibera)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表示,歐盟正在「制定」激勵計劃的方案。里貝拉稱:「從泛歐洲的角度來看,我們如何能夠找出促進措施,而不是通過國家補貼的方式,這是很有意義的。」
據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稱,許多歐盟成員國為電動汽車提供激勵措施,但條件差別很大,有幾個成員國根本不提供購買補貼。這種情況將導致歐盟內部存在一種國家模式與另一種國家模式的競爭。
近期歐盟對中歐關係的多次表態,又傳達出積極信號。1月21日,馮德萊恩在達沃斯論壇的主題演講中14次提及中國。她表示,今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這為深化雙邊關係提供良好機遇。「在可能的情況下,甚至可以擴大我們的貿易和投資關係。」在2月4日舉行的「歐盟大使會議」上,馮德萊恩再次向中國示好。
2023年9月,中歐圍繞電動汽車產生了貿易摩擦。彼時,馮德萊恩提出,中國電動汽車價格因巨額補貼被人為壓低「扭曲」了歐洲市場,將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
2024年10月29日,歐盟在經過長達一年的調查後宣布終裁:對三家抽樣公司比亞迪、吉利和上汽分別加征17%、18.8%和35.3%的反補貼稅,合作企業平均稅率為20.7%,未合作公司則面臨35.3%的稅率。
從2024年6月開始,中歐商定啟動歐盟電動汽車反補貼案磋商,推動歐委會多次下調加徵稅率,但最終仍未避免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出口歐盟加征關稅政策的實施。如今歐盟方面主動釋放積極信號,或意味著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一事尚存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