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4隻新品上市,創業板50etf擴容至9隻
中國基金報記者 張燕北
創業板50指數迎來大擴容。
日前,嘉實、富國、華泰柏瑞、華夏等「指數大廠」旗下合計四隻創業板50etf集中在深交所上市。至此,跟蹤創業板50指數的上市etf達到9隻,合計總規模接近370億元。
在公募人士看來,與傳統寬基指數對比,創業板50指數權重向新質生產力代表性行業傾斜。在政策紅利、技術革命、估值優勢等多重利好下,創業板50指數中長期投資價值顯著,值得投資者重點關注。
4隻創業板50etf集中上市
作為基金公司的布局重點,寬基指數產品持續上新。日前,創業板50指數隊伍迎來新「玩家」。
wind數據顯示,2月14日,華夏創業板50etf和華泰柏瑞創業板50etf雙雙上市。而在稍早前,嘉實創業板50etf和富國創業板50etf分別於2月10日和2月12日上市。
今年以來,創業板50etf快速擴容。1月份,國泰基金、工銀瑞信基金旗下產品先後上市。
從成立時間看,除國泰旗下產品成立於去年年底以外,其餘基金成立時間均在1月10日至2月5日之間。在一個月的時間內,跟蹤創業板50指數的etf產品數量從4隻增長至9隻,最新規模合計為367.87億元。截至目前,這些etf均已上市。
從二級市場市場表現來看,今年新上市的創業板50etf自上市以來漲幅全部為正值。其中,截至2月17日,於1月10日率先上市的國泰創業板50etf漲幅達到11.29%。
看好高成長風格投資價值
表徵我國工業製造中堅力量的創業板50指數,呈現戰略新興產業的高成長風格,當前投資價值獲市場看好。
據介紹,創業板50指數由創業板市場中日均成交額較大的50隻股票組成,反映了創業板市場內知名度高、市值規模大、流動性好的企業的整體表現。
富國創業板50etf基金經理金澤宇表示,創業板50指數主營業務增速與歸母凈利潤增速均維持在較高水平,顯著高於其他主流寬基指數。
從歷史表現來看,創業板50指數也是10倍牛股的集中營。伴隨中國經濟發展結構的優化和升級,戰略新興產業在gdp中的比重將越來越高,同時也凸顯了創業板50指數所代表的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華夏基金認為,經濟轉型升級背景下,新質生產力是長期主線,即人工智慧、航空航天、新能源、高端裝備、量子科技等戰略性產業。
如果簡單從歷次市場反彈的指數漲幅來看, 2020年以來,在6次較為顯著且持續的上漲行情中,以創業板50指數、科創50指數、創業板指為代表的科技板塊漲幅基本都超過了主流寬基指數。
從業績角度看,景順長城基金指出,創業板50指數歸母凈利潤增速基本企穩,roe(ttm)仍領先各大寬基指數。估值角度來看,截至2月12日,創業板50指數的市盈率(ttm)為31.86倍,處於指數上市以來20.32%分位,估值仍具備較高性價比。
綜合來看,國泰基金認為,創業板50etf在宏觀經濟轉型、政策大力扶持、行業發展前景廣闊的背景下,具有較大的投資價值和成長空間。
華泰柏瑞基金分析稱,對比1月初與現在全市場寬基etf的分布情況,確實能發現,與新質生產力相關性較強的部分寬基指數在產品數量上迎來了顯著擴容。
資金對於創業板50指數會有多大的興趣呢?
華泰柏瑞基金認為,伴隨著deepseek的爆火,當ai真正走嚮應用側繁榮,對於經濟本身的拉動或也將超出單一新興技術領域的增長。這一次美國再度掀起ai革命,中國企業跟隨的速度大超市場預期,甚至深厚的工業底蘊令中國可以在自身足夠完善且「不開源」的製造業上測試更大量的產業ai,疊加龐大工業製造之上豐富的消費場景,下一代超級應用未嘗沒有概率在中國誕生。
也就是說,或許正是龐大的工業製造令「ai+」的邏輯得以在中國市場跑通,市場關於應用側繁榮的預期可能恰恰來自中國「內功深厚」的實體經濟。某種意義上,類似創業板50指數這樣的標的,也可視為ai等新興技術普惠後的實際寄託之一。
編輯:晨曦
校對:喬伊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