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門店關閉,12月銷量120輛:威馬汽車到底怎麼了?

在特斯拉降價的背景下,還在漲價的威馬越來越危險了。

1月16日,威馬汽車官宣,自2023年1月1日起針對w6、ex5-z、e.5等多款在售車型進行價格調整。調整後,相關車型綜合補貼後售價將上漲15,000元—25,000元不等。

而根據界面消息稱,在特斯拉降價的衝擊之下,威馬汽車直營店和經銷商大批關門,北京線下門店幾乎全部關閉,位於北京五方橋的威馬用戶中心人去樓空,北京僅剩一家店縮水營業。

「活下去,像牲口一樣活下去。」電影《芙蓉鎮》里的經典台詞,成了威馬ceo沈暉的近日心聲。

12月銷量120輛還是30輛?萬元級漲價為哪般?

國補退出後,比亞迪、廣汽埃安、幾何汽車等品牌均相繼發布漲價通知,明確2023年相關車型將進行價格上漲。

值得注意的是,相較於上述品牌千元級別的上漲幅度而言,威馬汽車的上調幅度則是已萬元級開場,最高漲2.5萬元。究其原因,與國補退出以及晶元、電池等上下游產業鏈反覆波動的因素有關,也與其緊張的資金鏈不無關係。想藉助一波漲價,來緩解資金鏈壓力。

在威馬汽車官宣汽車漲價的背後,是其過去多年越賣越虧的現狀。

招股書顯示,威馬汽車連續近三年的凈虧損分別為41.45億元、50.84億元和82.06億元,三年合計虧損136億。另據公開資料,截至2022年一季度,威馬賬面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有36.78億,資金壓力是二線新勢力中最大的一家,也無法覆蓋66.7億元的短債,債務危機一觸即發。

威馬的銷量情況也越來越危險,根據車賣場的消息指出,12月份威馬汽車的銷量數據,一共賣了30輛,其中威馬w6賣了20輛,威馬ex5賣了10輛。不過該數據的真實性還有待確認。

不過,據眾車網行業數據監測顯示,威馬汽車12月在中國市場的銷量達到120輛,同比下降97.22%,在全國汽車銷量佔比為0.01%,在所有汽車企業銷量排名中位列第89名。

不管是120輛還是30輛,威馬的形勢都不樂觀。從全年來看,威馬的2022年,也是慘淡的一年。乘聯會數據顯示,威馬2022年1月-11月累計銷量為2.93萬輛,月均銷量僅2700台左右,2021年同期累計銷量為39095輛。儘管目前威馬沒有公布2022年12月的銷量,但從1月至11月銷量表現來看,威馬2022年銷量可謂嚴重下跌,減少了24%。

對比來看,蔚來、理想汽車等造車新勢力2022年銷量分別為12.3萬輛、13.3萬輛。差距很大。

而在兩年前,威馬還是造車新勢力四大頭部廠商之一。2019年,威馬產品率先量產,當年的銷量拿下造車新勢力第二名,僅次於蔚來。

但是,隨著其他同行的快速崛起,威馬汽車逐漸掉隊。2021年,「蔚小理」的銷量齊齊接近10萬輛大關,而威馬汽車則僅有4.4萬輛。從如今的進一步下行的形勢來看,威馬越來越像當年手機行業「中華酷聯」中的酷派,提前出局的風險非常大。

重模式無力控成本,性價比市場沒有守住,產品技術競爭力沒有出來

從過去的崛起路徑來看,威馬原本有一手好牌,創始人沈暉曾任吉利控股集團董事兼副總裁、沃爾沃汽車全球高級副總裁兼中國區董事長。在研發方面,威馬是第一個擁有自主生產能力的新勢力品牌。

相對其他玩家,威馬有務實的一面,在很早的時候,新勢力多數選擇代工的時候,威馬已經有了溫州和黃岡兩個工廠,有超過六百家線下經銷門店,分布在全國211個城市。

威馬砸錢建廠,布局線下門店,模式重,這導致砸在營銷上的錢就少了,在品牌聲量上稍處弱勢,但某種程度上夯實了製造實力,知識產權方面,威馬汽車也是首家應用v2g技術落地的造車新勢力,同時與百度apollo合作,延伸智能化布局。

但是威馬的核心問題是,重模式布局之下,核心競爭力沒有出來,威馬主攻10-20萬元的中低端市場,這種定位是對的,畢竟,這個價格區間主要以燃油車為主,相對於蔚小理,威馬的性價比優勢很明顯,但問題關鍵是,威馬的產品並沒能讓人眼前一亮,甚至多次出現產品問題。

而主打高端的蔚來和同樣主打性價比的哪吒、零跑則迅速取得了突破,問界倚靠華為這棵大樹,各種酷炫體驗也推動它脫穎而出。

從核心技術到產品創新層面,威馬沒有能讓大眾記住的爆款汽車產品,也沒有明確的個人標籤,而威馬的模式相對較重,大量的錢砸下去了,造車成本降不下去,越賣越虧。

據其招股書,2021年威馬營收為47.4億元,但虧損卻高達82.1億元。這兩項數據意味著,威馬平均每賣一輛車僅能收入10.7萬元,卻要虧損18.6萬元。

這也導致了威馬的資金鏈緊張問題一直伴隨。在其他新能源車企新車快速發布的時候,因為現金流壓力,威馬逐步放緩了新車推出,在e.5、ex5、w6以及ex6四款在售車型中,只有老車型e5的兩個改款是2022年發布的新車,原本計劃於2022下半年推出的威馬m7因資金鏈壓力至今無法上市。

威馬的智能化也沒有做好

在如今的新能源市場,一眾車企都將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智能化能力作為自身重要競爭力,但威馬的智能化也沒有做好。

在自動駕駛方面,威馬依託於百度的方案,但據業內人士稱:「儘管百度自動駕駛在robotaxi是比較強的,但是從高階技術降維到adas領域,工程落地能力和量產後迭代應用開發其實是非常慢的。這導致威馬在產品工程及應用功能方面領先性不足。」

2022q1,主要車廠都實現了l2的自動駕駛,並加速推動l3級別自動駕駛功能落地,威馬在l2級別、甚至l1級別的自動駕駛功能,都缺乏競爭力。而4月16日上市的威馬新車型w6,其avp無人自主泊車系統,也是威馬引以為傲的重大功能賣點,但這一功能的學習路徑最遠不能超過100米,與小鵬汽車等其他玩家依然存在差距,也最終沒有引起大的波瀾。

在汽車智能座艙的解決方案上,威馬接入一系列第三方廠商,控制系統是qnx+華為的;車機的智能語音是來自科大訊飛;汽車互聯依賴小米物聯網的加持等,與市面上產品相比,沒有特色,也缺乏差異化。

在最核心的電池上,威馬沒能做到自研,但又想自己控制成本,一方面引入了包括寧德時代、浙江穀神、中興高能等第三方電池廠商,一方面自己做封裝和電池管理,這導致的結果是兩邊的適配出現了問題,電池質量穩定性,電芯和封裝不匹配,也導致其出現了產品安全問題。

2020年10月,威馬汽車發生了多起車輛自燃事故,一周時間裡連續燒了4輛,讓威馬品牌與銷量遭遇極大衝擊,威馬官方承認了這批車的確存在電池安全隱患,召回了1282輛車,免費更換電池包。

但在2021年12月下旬,威馬汽車分別在海南、河南兩地發生3起威馬ex5汽車自燃事件。這種自燃事故的頻繁發生,對威馬是非常致命的,它影響的是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從2022年的銷量來看,自燃事故對威馬銷量的衝擊非常大。

由長期的財務壓力,威馬也降低了研發投入。而比亞迪以及蔚小理由於銷量在快速增長,背後又有資本大佬,在產品技術層面越來越好,進入了正向循環。

而威馬則陷入了負向的惡性循環,模式重、投入大,但產品與技術能力與競爭力沒有出來,在銷量上不去的情況下,資金鏈陷入危機,繼而導致研發成本投入降低,產品與技術競爭力進一步下降,繼而只能關閉門店、縮減開支等手段來續命,陷入惡性循環。

不會營銷的威馬,需要資本來續命

自研技術疲軟、品控能力不穩、在產品技術能力沒有凸顯而出之外,威馬的另一個短板是缺乏營銷能力。新能源汽車戰場上的大佬多數都擅長營銷,自帶流量。李斌、李想、何小鵬都是自帶流量的人,他們在社交媒體都運用的嫻熟,為自己品牌帶流量。

比如何小鵬曾經多次下場為品牌代言,#何小鵬道歉、#何小鵬回應豐田炮轟電動汽車#等多個話題頻繁登上微博熱搜。

理想汽車的創始人李想曾喊出「500萬以內最好的家用旗艦suv」,在網友爭吵互懟帶動了流量高漲。他曾多次針對理想汽車的負面言論發聲,也讓理想的增程式技術得到了更大範圍的熱議與傳播。

蔚來就更不用說了, 「et5一年之內銷量超過寶馬3系」、「蔚來2023銷量超過雷克薩斯」等等豪言不斷。哪吒、零跑都在緊跟三巨頭的步伐,做市場布局,及時發布交付數據造勢,動不動就與其他企業搞一波市場營銷。

而威馬汽車幾乎沒有存在感,沒有營銷造勢,不參與數據發布,在產品技術沒有特點沒有標籤,造車成本高居不下的時候,威馬如何說服用戶買車呢?

降成本已經成為了威馬的頭等大事。2022年底,一封《和衷共濟,共渡難關》的威馬內部信在網上流傳,表示公司管理層帶頭主動降薪一半,m4以上級別管理者主動降薪一半,其他員工發放70%工資等等。

但從威馬的現狀來看,核心可能需要改善造車的成本結構,並拿出真正有競爭力的汽車產品,這是當前威馬的核心短板。威馬也急需強勢的資本能夠輸血。

在目前,apollo出行已經發布公告,其全資附屬公司與威馬控股訂立收購協議,將收購威馬控股子公司wm motor global investment limited全部已發行股本,作價20.2億美元,wm motor擁有威馬汽車經營實體——威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80.93%的股份。

交易完成後,將借apollo出行為威馬汽車融資,據說配股融資加上臨時融資,威馬預計可緊急籌得約50多億人民幣續命。

但從當前來看,短期續命救不了它的長期硬傷,其現狀並不樂觀。威馬已經錯了資本的最佳窗口期,續命一陣解決不了威馬當前從產品到技術的核心競爭力問題,威馬該如何自救,考驗沈暉的智慧,留給他破局的時間不多了。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