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寮國青年發展雲講堂:用中國智慧為青年務實合作賦能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文利

如何用科學的商業工具改進企業經營模式?如何通過人工智慧振興鄉村經濟?如何為殘障人士及失能老人打造「腦機交互」的新世界?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宏大事業中,青年如何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9月28日至30日,由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主辦,廣西青年聯合會、中國青年報社、中國(廣西)國際青年交流學院、KAB全國推廣辦公室承辦的中國-寮國青年發展「雲講堂」,在兩國青年之間掀起一場頭腦風暴,為中老青年的務實合作開闢更多道路。

中國-寮國青年發展「雲講堂」與會代表在線合影。 (全國青聯供圖)

寮國人口約740萬,其中15-35歲的青年佔60%以上。幫助青年就業創業,使其獲得穩定的收入來源,推動青年群體技能提升,便成為促進寮國青年發展的優先議題。

正如全國青聯副秘書長董霞所言,中老青年是兩國友誼的見證者、傳承者,也是兩國合作發展的參與者、受益者。中國共產黨即將召開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將秉持全體中國人民的意願,科學謀劃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期國家發展的目標任務,全面擘畫中國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寮國也正在實施第九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五年規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中老青年發展空間十分廣闊。

以科技手段實現鄉村振興

中國實現鄉村振興的經驗,對以農林業為優先發展方向的寮國而言尤其值得借鑒。陝西綏德縣位於陝北黃土高原的丘陵溝壑區,海拔高、降雨少,貧困率曾高達13%。2019年,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支持下,這片乾旱的陝北土地上第一次種植了杜仲——這種名貴中藥材通常生長在降雨充沛的地方。

「杜仲樹葉可以用於開發保健品,或作為天然抗生素加入飼料中;樹皮可以直接入葯或提取杜仲橡膠。」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員朱銘強說,自2019年開始栽植杜仲以來,園藝站所在村三年增收300餘萬元,村民平均增收2300餘元,實現了集體脫貧。

成功的背後,是科技的迅速發展與合理應用。據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副研究員康孟珍介紹,近年來,人工智慧技術在病蟲害監測、消殺、智能灌溉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未來農業將與智能技術深度融合,實現健康可持續的農業種植。

「只要按一個鍵就可以灌溉澆水,這是我曾多次夢想的場景。」寮國青年Mr Aliyasone從事綠豆芽種植,這是寮國人喜愛的食物,但目前種植規模還停留在家庭作坊的階段。他希望將來到中國學習自動化栽培技術,擴大生產規模。

在綠水青山中發掘金山銀山,是中國青年助力鄉村振興的另一條富有想像力與創造力的途徑。武漢湖振煜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胡振發現,黑臭水體與河湖污泥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但目前,污泥處理主要以焚燒和填埋為主,不但會消耗更多自然資源,還會產生二次污染。胡振團隊通過全封閉管道將污泥運至底泥處理廠,經過除雜、除渣、脫水等無害化處理後,污泥搖身一變,成為家居綠植陶粒和生態環保磚,身價扶搖直上。「這個『農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處理項目』不但改善了鄉村的人居環境,促進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還給當地帶來了極大的經濟效益,帶動了農村人口就業。」胡振說。

用數字技術推開新世界的大門

「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一些行業和崗位肯定會被淘汰,但也會催生新業態、新職業。所以,(數字化)對青年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重慶冬野日出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薛首志表示,當代青年除了享受城市化轉型的紅利,也要承擔社會責任,用數字化激發城市每一個細胞的活力。

數字化能改變一座城市的治理模式。廣東國地科技是一支以年輕人為主的科技團隊,他們利用新型技術測繪山水林田湖草數據,構建自然資源三維立體圖,為規劃設計、耕地保護、生態恢復等政務提供數據支撐,並為複雜的城市空間和社會治理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數字化也能改變一個人的生存方式。據聯合國統計,全球有10億人患有某種形式的殘疾,如聽力或視力受損、肢體缺失等,還有上億人承受著神經類疾病的痛苦,如阿爾茨海默病漸凍症等,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高昂的看護成本。

「對殘障人士而言,科技是有偏見、有障礙的,因為科技帶來的便利往往是他們無法享受的。」深圳睿腦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劉思宇舉例說,物聯網方案通過科技設備捕捉使用者的影像或聲音,實現對物聯網系統的控制,如通過語音助手操控電器,但這對殘障人士並不一定適用,因為有些人不能發出聲音,有些人不能看到外界,還有些人無法動彈。

為幫助殘障人士實現自主生活,劉思宇率領一支由高知青年組成的科研團隊,通過捕捉磁共振、腦電波等信號,讀取大腦意圖,並將數據傳輸給智能假肢、輪椅等設備,完成患者想要完成的活動。劉思宇說,腦機介面、人工智慧與元宇宙技術的結合,為迎接全球老齡化時代的到來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數字化還能改變一代人的發展方向。來自沙灣那吉省的Nikhom認為,中國數字經濟和電商銷售的蓬勃發展,值得寮國借鑒。雖然目前寮國許多地方還沒有條件開展電商業務,但越來越多年輕人已經開始了線上創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用可持續理念助力寮國青年創業

跟中國青年一樣,寮國青年也有關於未來的理想和規劃。在路演環節,他們展示了自己正在從事或將要開展的項目。

Chanthaxay Mahay帶來了美麗的蠶絲頭飾,「蠶絲是寮國特產,我們的頭飾既要傳承寮國傳統文化,又要兼顧現代人的需求」。Ninapha的家人種植蘑菇,因為蘑菇易種植、生長快,也深受寮國百姓喜愛。Phetsavanh在當地農村推廣種植有機蔬菜,幫助村民以可持續發展的方式脫貧,他特彆強調,項目資金來自中國。

清華大學Xlab創業導師柯羅馬看來,經過培訓後的寮國青年創業者,都具備了成本管理意識,項目也很接地氣,這是創業者的必備素質。更重要的是,許多青年還考慮到社會價值,他們的創業過程體現了對可持續發展的追求,也體現了中老兩國的友誼。「掙錢當然很重要,但新一代創業者一定要有面向未來的戰略眼光,創業才會更有利於人類整體的前景和發展。」他說。

寮國青年盼望來華「取經」

三天的時間稍縱即逝。臨別之際,寮國青年紛紛表示意猶未盡。

「三天的培訓讓我學到了很多方面的知識,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回憶。希望以後有機會到中國繼續深造,因為中國確實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Mr Aliyasone表示,中老兩國山水相連,文化交往和歷史淵源都非常悠久,中老鐵路的開通更是兩國關係的重要節點,寮國從此由「陸鎖國」變為「陸聯國」,有望成為過境貿易和運輸的樞紐。

「希望下次培訓時間能更長一些,至少持續一周以上。雖然三天也學到了知識,但是還不夠。」寮國共青團中央媒體部工作人員蒙托(音)很希望中方能夠舉辦中文培訓班,讓寮國青年能與中方進行簡單交流。

「這次雲講堂交流了很多內容,謝謝各位中方老師為我們傳授知識,介紹經驗。」Phetsavanh曾經來中國考察,親眼目睹了中國的「跨越式發展」。他說:「寮國跟中國的差別太大了。我們想向中方學習經驗,希望寮國也能實現跨越式發展。」

不少寮國青年抓住時機,與中方進行「業務對接」。有人表示對杜仲產業很感興趣,想把杜仲引進寮國栽種,希望在中國找到收購方;有人想把中藥引入寮國,治療老年人的長期疾病;還有人想把價廉物美的中國商品賣到寮國,希望雙方開闢專門的物流渠道,降低運輸和匯率成本……

「一直以來,中方在基礎設施建設、老中鐵路、政府獎學金和青年交流等領域,給予了老方大力支持和幫助。此次培訓的內容符合寮國政府制定的國家發展規劃目標。」寮國人民革命青年團中央國際合作部副部長普翁·瑪尼翁希望,參加此次培訓的學員能在工作中學以致用、取得實效。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1日電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