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團」,有沒有機會迭代出生鮮電商的未來?

【齊大聖論道線下互聯網】[咖啡]

早安,在暑退晨新白的上海問候各位[抱拳]

隨著社區團購降溫,依託快團團、群接龍、團咚咚、鵝享團、天天團等社群Saas工具一鍵開團的社群團購卻是蓬勃生長。特別是疫情封控地區,這些社群團購平台都順勢在不少小區發展了自己的團長,並且在疫情中收穫了用戶,培養了用戶的使用習慣。

這些被稱為「野團」的團購平台有沒有可能迭代出生鮮電商的未來?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明白生鮮團購要消除哪些痛點。

第一個痛點,傳統生鮮產品供應鏈過長,比如北方很多蔬菜產區的生鮮產品先要運到壽光之類的全國性批發市場,再流轉到嘉興這樣的區域性蔬菜批發交易市場,再流轉到江橋這樣的城市級批發市場,最後到達一個一個菜市場檔口。流轉路途很長,生鮮產品都要提前採摘、冷藏運輸,口感差不說,每個層級都要「扒皮」獲利,形成了產銷之間巨大的差價空間。野團,能解決嗎?

第二個痛點,就是生鮮產品異地運輸,周期長,重量損耗和腐爛變質都帶來銷售障礙。比如從阿克蘇發蘋果到上海,份量就得損失百分之十幾二十,更別說還會有很大比例的腐爛變質。這類問題,野團能解決嗎?

第三個痛點,就是考慮到快遞成本,生鮮產品得成箱或者打包出售,可是現在家庭人口結構越來越微型化,買個大包,就得吃好久。這類問題,野團能解決嗎?

只有能解決痛點,野團才能找到出路,否則的話,每日優鮮啥的,就是前車之鑒。

[論道出發點:所謂傳統企業,就是從產品出發去找顧客;所謂互聯網企業,就是先圈人,再根據這些人的需要提供產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