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駛地鐵最需要的是耐心和細心。」、「文創與科技聯手是打造國際范、蜀都味IP的獨家秘笈。」、「黑科技智能頭盔能在7米範圍內實現高溫報警。」……今日,「院士開講·蓉城科普『探索號』班列」再次啟程,「打卡」成都軌道集團軌道學院實訓基地、天府長島文創中心和光啟智能頭盔等硬核「黑科技」點位。
此次「探索號」班列中,通過專家、市民們遴選的「人氣」點位,均是各有「十八般武藝」的硬核「黑科技」擔當。熟知的地鐵出行背後,是怎樣的算力支撐地鐵出行調度,甚至還能無人駕駛?
票房「爆款」的哪吒,如何孵化成為現象級產品?
科技戰「疫」一線,鎖定七米內潛在高溫人群的頭盔,是如何一「眼」識人的?
從承載成都蝶變記憶的成華區一路往南,「邂逅」成都高新區與成都天府新區帶來的科技驚喜,在此次硬核科技游的主題線路上,孩子們打開了那些熟知生活科技背後所不熟知的科技奧秘,將昨天的「未知」變成了今天的「已知」。開往未來的「探索號」班列「到站」了,但通往科學知識的彼岸,蓉城青年們一直在「航道」之中。
第一站:成都軌道集團軌道學院實訓基地
今天我來「掌舵」開地鐵
智慧「小9」怎樣玩轉「黑科技」?
每天人流量數萬計的地鐵如何在「城市森林」里有條不紊地穿梭運行?「地鐵最強大腦」COCC如何控制多條線路的運行方式、交路情況?無人駕駛的地鐵長什麼樣?帶著這些好奇,小科技迷們迫不及待地走進了成都軌道集團軌道學院實訓基地,開啟第一站「硬核」科技體驗。
上個月,成都軌道交通9號線一期工程作為我國中西部首條全自動運行線路,以「最高標準」通過初期運營前安全評估,成都軌道交通將正式邁入全自動運行新時代。
「這個智慧『小9』,就是它啦!」在成都地鐵9號線全自動運行智慧平台,有著地鐵無人駕駛技術「加持」的智慧「小9」,成了孩子們討論最多的「話題之王」。
「無人駕駛『小9』的智慧大腦在哪裡,安全監控又怎麼做到的?」「『小9』的駕駛室與乘客車廂一體設計,如何確保行駛安全呢?」面對孩子們連珠炮似的提問,講解員逐一地為孩子們現場答疑、模擬演示。「『小9』能在車輛專家工作站實現對列車牽引、制動等信息實時遠程監控,同時具備對列車遠程操作功能。同時,駕駛室蓋板上方有相應的感測器,如果有人打開蓋板,場景和報警信息將會反饋到OCC調度中心,通過緊急處置來進行列車制動。」
參觀了無人駕駛的智慧「小9」,那人工駕駛的地鐵又是如何運行的呢?隨後,孩子們來到模擬駕駛實驗室,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15台機器進行了地鐵模擬駕駛體驗。記者注意到,在列車行駛過程中,操作台正前方的顯示屏會出現與2號線犀浦段相同的市景,而兩側的建築房屋都是全真還原,力求最真實的視覺體驗。
「老師,請問這個控制屏是什麼?」模擬駕駛體驗還未結束,成都市樹德實驗中學(東區)七年級三班的高心怡就拿著現場畫的一份草圖向講解員提問,草圖上畫著駕駛台上的車輛顯示屏、網壓表、風壓表等儀錶盤。「第一次『開』地鐵,感覺很有意思,我要把這些不懂的知識都記下來,回去後繼續學習其中的科學原理。」
第二站:天府長島文創中心
《哪吒》《王者榮耀》齊上陣
科技文創IP們都來「探索號」集結
「成都造」的《王者榮耀》火爆全球,同樣「出生」於這裡的《哪吒》也創造了中國國產動畫電影的票房「神話」。從遊戲到動漫,「文創+」「科技+」正在實現融入發展。打造文創產業之都,成都究竟底氣何在?第二站,孩子們走進天府長島文創中心尋找答案。
成都「三城三都」建設,將「世界文創名城」放在首位。成都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擁有火鍋、大熊貓、雪山等特有IP,也已湧現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數字文創企業,但總體來看,具有行業引領性的巨頭企業依然較為稀缺。
然而,這種情況或許正將被打破,近段時間以來,中國互聯網巨頭企業、數字文創領域頭部企業均在不斷加碼成都數字文創賽道,這一趨勢,從瞪羚谷數字文創產業基地的核心產業載體——天府長島即可窺見。
影視作品、遊戲手辦、原創IP音樂、短視頻、AR直播……走進天府長島文創中心大門,放眼望去,便是成都高新區瞪羚谷數字文創基地的區域規劃圖以及陳列在牆上的大批文創產品。
穿過充滿科技感的環形走廊,最吸引孩子們目光的還是從成都「土生土長」的爆款手游《王者榮耀》。
「從成都誕生到風靡全球,如今的《王者榮耀》已不僅僅是單一的遊戲,而是發展到了賽事、綜藝、動漫等多個外圍領域,形成了完整的價值體系。」講解員介紹,繼《王者榮耀》之後,騰訊旗下的另一款三國題材沙盤戰略手游《鴻圖之下》,也宣布與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在學術研究、文化主題活動、特色文創景點等方面,展開深入合作。「隨著騰訊新文創總部項目落子成都,雙方將繼續在文創開發、文旅資源、電競賽事等維度展開更多合作,持續參與 IP 文創開發。」
「這裡能看見明星?」在數字音樂VR體驗區,同學們穿戴好頭顯設備,依次走進五月天全景演唱會;在綠幕演播廳,同學們歡歌舞蹈,通過綠幕摳像,「出演」MV;在熊貓文創展示平台,同學們再次被熊貓蓋碗、熊貓T恤、熊貓勳章等文創產品吸引,哼唱著《胖娃上成都》結束旅行。
第三站:光啟智能頭盔
人臉識別、紅外測溫
戰「疫」黑科技從成都走向世界
科技戰疫,「成都創新」迅速響應。從疫情發生之初的試劑盒,到復工復產時的無人工廠,再到常態化防控時的無感測溫,這些硬核產品作為戰「疫」過程中的科技「擔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為全國復工復產復市最快、秩序活力恢復最好的城市之一,成都的秘笈是什麼?第三站,孩子們親自戴上光啟智能頭盔,揭開戰「疫」黑科技的神秘面紗。
「這款頭盔是基於警用頭盔進行的升級,模塊化的結構可以實現人臉識別和無感測溫的無縫切換。」據光啟科技西部區域總監毛宇顥介紹,得益於光啟領先的超材料技術,在集成了大量功能模塊的情況下,頭盔總重保持在不超過1200克,盔殼重量只有不到180克,相當於傳統頭盔盔殼重量的1/4~1/3,重量更輕、攜帶更方便、佩戴更舒適等特點讓這款「成都造」科技產品遠銷51個國家,同時在上海、深圳等地全面推廣使用。
此外,為更大限度地保護醫療人員,讓病毒無處遁形,光啟智能頭盔搭載了傳統紅外測溫攝像頭的自動測溫功能,還能實時識別二維碼,自動記錄人員身份信息,並且完全不需要施工布線、配戴即用、部署靈活,實現超高效率巡查發熱人員。
「我要戴一下看看!」聽完關於頭盔的講解,孩子們迫不及待圍成一圈,想親自感受一下這款「黑科技」的神秘。
透過頭盔內置的顯示屏,孩子們環顧四周「掃描」著自己周圍同學信息和溫度。「大人流監測、精準測溫、高效無感排查,極大提升了疫情檢測速度和效率,同時也將在常態化防控中構築第一道防線。」天府新區光啟未來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陳歡說。
「這個也太炫酷了吧!感覺自己像個超人!」摘下頭盔,9歲的張城涵興奮地告訴記者,在屏幕右下角就可以看到從紅外攝像頭傳回的體溫數據,以前只在科幻電影里看到過這類科技產品,沒想到今天居然能現場體驗。「希望以後能為它增加更多的功能,讓在一線工作的警察叔叔保護更多的人。」
【後記】
把科學種子播種到孩子心中
籌備數十天、一周報名參與、兩天行程百餘里、線上線下參與人次近十萬。
從過去「穿越」到未來,從已知「揭秘」到未知,打開十萬個為什麼科學之門,讓這座城市,重新被孩子們認識。
從多年前,本報邀請院士當科普導遊帶領蓉城娃走進大自然探秘,到2011年本報參與發起「蓉城科普游」在全市首次啟動「行走中的科普館」,到去年本報參與發起的「科學奇兵——蓉城科普尋寶記」活動,再到此次本報全新謀劃的「院士開講·蓉城科普『探索號』」班列活動,做好科學普及,傳遞科學精神,讓傳媒成為推進科技創新、科學普及,實現創新發展「兩翼」共振,已成為我們專註的一種「習慣」。
城市未來發展的核心在於科技創新,更在於一代又一代科學精神的培養與傳承。參與推進城市科普,傳遞科學精神,「院士開講·蓉城科普『探索號』」班列活動從策划到開啟,我們試圖去改變傳統「老三篇」的科普傳播方式,讓城市科普生長成為新的力量。
作為一次面向中小學生開展的公開型、公益型科普活動,本次「探索號」科普班列首次邀請三位在蓉院士為活動寄語,鼓勵蓉城青少年們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家的創新大手拉起稚嫩小手,把科學種子播種到孩子們的心中。
改變以往單一的科普方式,「探索號」首次嘗試邀請高校院所、科技企業、產業園區等創新前沿一線融入到科普一線,校院企地全方位參與,持續拓展全民科學素質提升的社會參與邊界,從而成為市民們融入城市、感受創新的生活方式與選擇。
擁抱融媒體傳播方式,「探索號」將蓉城科普「上雲」理念,將直播、互聯網打卡等新元素與活動融合,線上+線下同話科普,打破科學普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將科學精神傳遞給更多的「小科技人」,讓一場活動覆蓋到近十萬人次參與。
兩天的科技之旅,「探索號」班列帶領孩子們穿越在熟悉城市裡,再次認識、挖掘這座創新之城裡的未知之問。隨著科普之旅中解開十萬個為什麼,開往科學的春天,我們期待這樣的科普行動能夠在成都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為青少年打開一扇扇科學之門。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楊靜耕 李菲菲 蒲嬌 記者 曹凘源 吳怡霏 宋妍妍 攝影 馬丁 編輯 藺虹豆 校對 李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