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雪球達人秀
來源:雪球
小時候,好多重要的事情都是家長幫忙做選擇,長大後,我們開始嘗試自己做選擇。你做過對你影響最大的選擇是什麼?是高考後選哪所大學?是畢業後的擇業問題?還是交往後決定是否結婚?縱觀每一個選擇,都是對內心的一次拷問,一次自我認知的映射。
很多人很長一段時間可能都無法正視自己的內心到底熱愛什麼,然而,一旦熱愛衝破束縛,它會像三月的春筍,釋放最強的生命力。
@逸修1在做了四年物理老師後,選擇尊重內心做投資,在此之前他已經在雪球上分享了很多關於互聯網公司的投資分析和看法,雖然他此前從未真正意義上涉足股票交易,但投資已經不知不覺沒入他的思維方式。
逸修說他很幸運,在26歲的時候明白自己喜歡和擅長的是什麼。投資亦是如此。
01
從老師到投研人員,我只是對自己認識的更清晰了
雪球上幾個好友清楚我之前做什麼,早前的專欄文章也提到過:大學學的理論物理,畢業後當了四年左右物理教師。轉行做投資是偶然,也有些必然,倉又加錯-Leo和宏哥(梁宏)等人幫助挺大(還有些朋友比較低調就不透露名字)。
14年畢業後的二三年里,微信公眾號如日中天,我對互聯網和投資的認知最早源於公號文章和它們推薦的書籍:互聯網方面,14年是線上智能手機發展巔峰時期,雷總的『風口上的豬』(順勢而為)的理念當時很受推崇,對傅盛和我影響挺大(回過頭看,這套理論的缺陷在於:順勢固然重要,但勢畢竟不是企業的,在順勢的過程中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壁壘同樣重要);投資方面,巴老的《致股東的信》算是啟蒙讀物,《聰明的投資者》也有細讀深思。
17年春節聽@傅盛 的課程時聽他提到『雪球上天天有人在罵他』(大概這個意思,因為獵豹股價跌得較慘),算是第一次知道有雪球,就百度了下,發現這地方有好多文章可以看,且相比公號文章更專業些,就此成為雪球活躍用戶。
剛開始只是大量閱讀,讀到一定程度就自己嘗試寫點東西,雪球是社區,有一定的圈子,加上水平有限,剛開始寫的文章沒什麼人看。直到18年春節,17年11月寫的一些內容因為有一定前瞻性被翻出來,認識了 @倉又加錯-Leo @Ricky 等人,算是開始融入雪球上的互聯網圈子。
當時一位大佬在招人,@倉又加錯-Leo 把我介紹給他,雖然最後錯過了,但這事對我意義重大。
在18年春節,我把人生中的經歷串聯在一起,突然明白喜歡和擅長的是什麼(感謝德魯克和喬布斯):就是研究分析,只要是有客觀規律可以分析的,基本都能做。
物理本身就是對客觀世界的分析,學和教物理的經歷讓我對分析方法有較深刻的認知,也積累了大量分析經驗,我當物理老師期間的教材和教案都是自己編的;在當老師期間,為一款較為有名的國產單機遊戲做過較為詳細的調整方案並做了簡易mod,當時完美的一位朋友因此邀請我轉行做遊戲數值策劃;也為金書全集寫過數十萬字的評書,相關評書領域暫時無人超越;來雪球後,所看所思所寫也基本上是行業公司業務分析以及部分投資理念。
頓悟之後,就把互聯網和投資做為長期方向(二者結合就是互聯網投資),然後開始做大量準備。
我曾說過,雪球上最感謝的人裡面肯定有倉又加錯-Leo,就是因為他是觸發我開竅的關鍵人物,沒有他的推薦事件及後面產生的一系列的事件,我可能要晚一二年才會明白上面所說的;而感謝喬布斯和德魯克則是因為他們二個的智慧讓我謹記『人如果想取得成就,首先要做到的是明白自己喜歡和擅長的是什麼』,暫時沒明白沒關係,牢記它的重要性並努力去發掘它。
能在26歲明白無疑是我這輩子最幸運的事情之一,也希望各位球友還沒明白的能早日明白。
02
一些行業投資看法
因為對互聯網企業比較感興趣,所以分享中概股的看法比較多,在和秀哥溝通的時候,她問到:互聯網行業從BAT三足鼎立,逐步發展到當前ATBM四大巨頭,問關於之後互聯網行業發展趨勢的看法,個股現在不方便談,大方向的問題可以談些。
去年開始有感覺,今年特別明顯:今年會是中文移動互聯網的最後戰役時間,關鍵詞有智能推薦、視頻、下沉、線下四個,勝者會拿到未來三五年的船票,直到下一個硬體周期出現;投資者而言,押誰贏基本決定未來三五年的收益;今年出現的疫情多了些變數,但中長期看主線仍然不是疫情;具體的格局,我傾向於B做為第三極已徹底成型,其餘還需再看;具體的行業,傳統的電商、遊戲和文娛內容,新興的醫療、教育和辦公都還有大機會,B端對於二級市場更是還是藍海。
其實你看全球上市公司市值排行榜,沙特阿美這種不算,前八都是互聯網平台型公司,A第六、T第八(時有變動),最近幾天二者市值因股市大漲都在六千億美元以上了,想和AT並列,不說到五六千億美元級別,至少也得三四千億美元,除了B,再排除未上市的華為和螞蟻,暫時其它的難說穩,M有機會就是,B的全球化擴張最近也碰到些不可抗力。
AT現在都面臨流量遷移的挑戰,它們面臨的挑戰是後來者的機會,可以多關注下後來者。
我入行前花了二三年學習行業公司業務分析和部分投資理念,並沒有開通個人的證卷賬戶,來希瓦後本身就不允許有,所以至今連賬戶都沒有。
說起來還是有點神奇的,一上來就碰到歷史性的股災,被同事笑稱槍都沒摸過就上二戰了
如果說給公司推薦或負責跟蹤的,看互聯網的,17年和今年都是大機會年,今年抗過三月份的股災,表現不會差,更具體不方便詳細展開(如果是我們的產品持有人,年底宏哥做總結時應該會看到)。外界對我們多有誤解,不建議瞎猜。
03關於投資能力圈這個事
我有兩點看法:
1、能力圈是客觀存在的
我的行業觀是行業不分好壞,但每個行業都有其核心屬性,能發揮其優點、補足或迴避其缺點的模式和公司就是好模式和好公司
存在能力圈的核心原因就是較難理解不同行業的核心屬性及其合適的商業模式:依據個人經歷、方法和稟賦的不同,絕大部分人能理解某個行業就很不錯,跨行業想套用往往出問題
2、能力圈不是一成不變的
一方面是經歷可以增長、方法可以訓練、稟賦可以發掘;另一方面不同行業之間有差異點也有協同點,理解某個行業的核心對理解與其有協同點的行業會有幫助
就拿互聯網來說,電商和內容就是二個不同行業,電商又可分為實物電商和服務電商,內容可分為UGC和PGC,它們都有互聯網屬性但彼此之間有差異點,沒那麼容易跨過去的。
04
雪球上的緣分
有人問我和希瓦資產的緣分,為什麼選擇加入?這個問題,這個問題該問下宏哥...。我司第一批人基本都是他自己招的,基金規模到一定程度後自然會有跨行業配置需求,互聯網是足夠大且永遠都會有機會的行業。
大家都在雪球這個平台上,相互有一定了解,去年9月份私聊了我,那會還在佛山,然後來了躺上海見面,當時的大方向有二個,私募基金和互聯網公司,互聯網公司還需再面試,且自身喜歡較為簡單的工作方式(不是指工作內容),互聯網公司未必有合適的職位,我朋友也建議我除非情況特殊沒必要去互聯網大廠,另外我個人之前所長的是分析,市場情緒宏觀交易等都是弱項,來希瓦有機會補足,國慶過後就答應過來了。
我司包容性較強,啥風格都有,半年多學到很多,對於補足我的弱項有很大幫助。
來希瓦之前就特意辭了之前的工作,做了一年多的研究工作:拿一台電腦,找個奶茶或咖啡店,早上去晚上回來,看文章書籍、讀報表聽電話會議等、整理資料寫東西,偶爾在雪球上分享和交流些想法。來了後因為要做的事情、學的東西和接觸的人更多,單純的行業研究進度反而慢了些,最近在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財報月會異常忙(互聯網公司一般是3、5、8、11),其餘多數時候會有空餘時間,所以我認為研究員工作應該是自驅型,在完成公司日常工作外,要有自己的目標:那些不足需要補足、那些行業與公司需要拓展等。
有二點感受現在和以前有很大不同:一是從研究怎麼合理跨到交易;二是各種會多了很多(不是指公司內部會議)。
如果說來希瓦之前是第一階段、來之後是第二階段,這二個階段對我以後的投資生涯影響會很大,之前所長的行業和公司分析+來希瓦補足的市場與情緒、宏觀和周期、風控和交易三方面後投資理念的大框架就定型了。
05
一些對新入市投資者的心理話
其實我也是新人…首先,判斷下自己適合不適合做投資,不適合就交給適合的人做,合適往下看:其次,判斷自己是那種類型,簡單可分為二種,基本面型和交易型,二種都可以但一定要搞清楚自己到底是那種;最後,選自己能理解的行業和公司。
怎麼判斷是個更難的問題:第一個問題可以用中長期業績,第二個問題要會做正確的歸因分析,第三個問題因人而異。
歸因分析要用到理想模型和控制變數法,回想下當時學物理是怎麼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