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教授徐宗本。
近日,螞蟻集團推出了新一代人工智慧(下稱「ai」)醫療健康應用——「aq」。該應用具有智能體名醫問診、用藥提醒、醫院智能服務、診斷參考等普及化功能。這一應用的上線引發了產業界和醫學界對「ai如何真正服務普通人」的廣泛關注。公眾對「智能醫療是否能真正普惠基層」的追問,再度將ai賦能醫療的焦點拉回一個關鍵議題——普惠。
近年來,ai在醫療領域持續深化,從影像識別到疾病預測,從輔助診斷到康養服務,不斷拓展應用邊界。ai在醫療裝備智能化、影像輔助診斷、慢病管理與康養服務等方面已取得局部突破,但在體制機制、數據治理、醫院定位和產業協同等層面仍存在深層障礙。
在「看病難、看病貴」依然困擾普通患者的當下,如何讓ai不僅停留在城市大醫院的輔助系統中,還成為讓民眾「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醫療工具,這成為了擺在政策制定者、技術研發者和產業落地者面前的共同命題。
因此,要實現真正的普惠醫療,不僅需要技術能力,更依賴頂層制度設計與公共資源重構。普惠導向的ai醫療體系,才是技術真正轉化為全民健康福祉的根本通道。
ai賦能醫療,突破已現但仍在起步階段
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正處於「局部突破、整體起步」的階段。當前已有多個方向取得實質性進展:比如醫療裝備的智能化,醫院管理服務的信息化和醫學研究與實踐中的輔助診療。這些局部成果雖未形成系統性重構,但已為普惠醫療的實現打下技術基礎。
其中,醫療裝備智能化的發展尤為突出。以新一代分散式低輻射ct系統為例,採用「掃描成像分離」和「計算換性能」的技術路線,能將傳統ct的輻射劑量降低至原來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這將顯著降低ct對患者和醫生的輻射影響。這類設備不僅已完成註冊認證,還具備部署到農村地區甚至發展中國家的可行性,使疾病篩查這一遠程診斷具備了更低門檻、更廣覆蓋的可能。
與此同時,醫院的服務信息化水平持續提升。挂號、分診、繳費、取葯等流程的線上化,使患者就醫體驗大幅優化,「看病難」的問題得到一定緩解。互聯網醫院的廣泛推廣,也為未來ai系統嵌入診療流程、實現數據互通提供了基礎條件。
在科研領域,ai對某些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也展現出顯著成效。比如,肺結節識別、糖尿病視網膜篩查等場景中,ai輔助系統的準確率已經達到甚至超越普通醫生的水平。這些單點式突破雖然尚未形成系統性的覆蓋能力,但在實踐中已展現出極高的效率與可擴展性。
可以說,ai賦能醫療在我國已初顯成效,但整體仍處於探索和驗證階段,正處於從「突破」走向「普及」,從「產品」走向「體系」的階段。
普惠醫療是ai最能發揮價值的主戰場
ai賦能醫療的真正價值,不在於「錦上添花」,而在於「雪中送炭」。其最重要的戰場是普惠醫療。在當前國內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基層服務能力薄弱的現實背景下,ai提供的不是頂層精英化工具,而是一套標準化、可複製、低門檻的基礎性支撐體系,是解決「基層看病難、看病貴」的關鍵技術路徑。
普惠醫療的落腳點,首先在於下沉。我國基層地區普遍缺乏大型醫療設備和專業診斷能力,而以「掃描-成像分離」和「計算換性能」為核心理念的新型檢查設備,為解決這一結構性難題提供了技術抓手。通過在鄉村部署低成本掃描設備,將圖像上傳至中心醫院或雲端平台進行計算與判讀,可實現設備輕量化與服務集中化的統一。這種架構不僅可以覆蓋偏遠地區,也具備向其他發展中國家輸出的潛力。
其次是對影像判讀的賦能。我國基層醫療人員往往經驗不足,誤診、漏診率較高,而基於大模型訓練的ai系統可以對ct、核磁、x光等常見影像進行高效識別與初步診斷,為醫生提供第二視角,這有助於提升診斷準確率,縮短決策時間。特別是在肺結節、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乳腺病變等高發疾病的篩查中,一些ai應用已能實現與專科醫生相當的識別水平。
再者是普適性問診系統的建立。通過大語言模型與本土醫療數據結合,可實現面向鄉村醫生與社區服務人員的智能問答能力,為常見病和慢性病提供標準化初步判斷。系統模擬醫生的問診邏輯,對患者癥狀進行分類匹配與推薦,覆蓋程度甚至可超過一般基層醫生水平。這類「數字醫生」產品,具備良好的實用性和推廣性,是ai真正實現普及應用的關鍵一步。
在此基礎上,ai在重大疾病的早篩方面也具備極高價值。篩查本身是一種高覆蓋率、低成本、可容忍「假陽性」的診斷策略,天然適合與ai結合。例如在癌症、心腦血管病等國家重點防控領域,藉助ai技術大幅提升早篩效率,將有助於緩解醫保壓力,實現「早發現、早治療、低代價、高效率」的公共衛生目標。
慢病管理亦是不可忽視的領域。以高血壓、糖尿病、心衰等慢性疾病為例,ai可在患者與醫務人員之間建立穩定的信息橋樑,實現遠程隨訪、數據監測、風險預警與用藥建議,極大降低人力成本與漏管率。再配合可穿戴設備與移動終端,還可構建連續的數據鏈條,為健康管理提供動態反饋。
此外,ai技術也正逐步融入康養體系的重塑過程。「新四化」理念提出,即住院部社區化、病房家庭化、診斷網路化、運行集團化,意味著三甲醫院不再孤島運作,而是可以成為區域醫療網路的樞紐節點,與社區健康中心共同構建起「智聯網醫院」。該體系不僅打通了醫療資源下沉的通道,也為我國老齡化社會提供了持續性照護與服務的可行模型。
就此而言,普惠醫療不是ai的附加用途,而是其最具使命感與可行性的主戰場。真正實現ai驅動的醫療平權,關鍵不在於創造精英技術,而在於打造人人可用、處處可及、長期可負擔的公共技術能力。
推動ai醫療應用的障礙仍是體制改革滯後
ai賦能醫療的技術路徑已愈發清晰,應用前景廣闊,但在推進過程中卻頻頻受阻,其根本癥結並不在於技術能力的不足,而在於現有體制機制的掣肘。即便有技術、有人才、有產品,仍難以形成規模應用和商業閉環。歸根結底,是現有醫療體系尚未完成與ai技術深度融合所需的體制改革。
首先,當前醫療體系的管理結構仍較為封閉。醫療設備採購、臨床應用、數據獲取等關鍵環節高度集中於醫院自身。即使一項ai產品在性能、成本和使用便捷性方面具備明顯優勢,也難以突破院內既有供應鏈和設備體系的壁壘。
更現實的問題是,ai設備提升的是患者受益水平,但採購與使用的決策者卻是醫院,而醫院對患者獲益並不直接承擔激勵責任。這種「好技術無處落地」的結構性矛盾,很大程度上也阻礙了先進技術的轉化。
其次,數據封閉是當前ai醫療發展中無法迴避的核心問題。醫療數據是ai演算法迭代與模型訓練的基礎資源,但多數醫院、科室、醫生仍對數據持封閉態度,既不共享,也不外傳,哪怕是匿名化處理後用於科研合作也極為受限。以致於缺乏統一的數據治理體系,無法形成全國範圍內可調度、可打通的醫療數據網路,也無法實現演算法的真正優化。
此外,醫院自身的組織結構也制約著新技術的引入。目前多數醫院仍沿用「按科室分利」的管理機制,導致臨床行為強烈依附於收入分配、資源競爭等科室利益結構。只要某項ai技術無法直接提升某一科室的「賬面效益」,就難以獲得內部支持。這種以經濟指標為導向的運行模式,本質上不利於推動長期價值、公共價值的創新技術落地。
最後,醫療公共政策層面尚缺乏統一頂層設計。目前ai醫療相關項目多由科研人員、產業公司、醫院「自發推動」,缺乏國家層面的戰略統籌和制度保障。不同醫院、不同地方、不同部門各行其是,重複建設、重複實驗,資源浪費現象普遍。而三方力量——醫療機構、科研單位、產業企業——各有訴求,彼此協同困難。在沒有統一的目標設定與標準規範下,三方也很難形成合力推動。
因此,要實現ai在醫療領域的深度融合,必須正視並改革現有體制。
普惠導向的ai醫療創新需要系統性變革支持
ai在醫療領域的最優解,不在於打造少數高精尖的「神器」,而在於構建一種普惠、連續、可持續的基層醫療與康養服務體系。這一目標的實現,不能僅靠技術突破本身,更依賴於系統性的制度配套與資源重構。以普惠為導向的醫療ai創新,需要政策、資金、管理、數據等多方面的系統支持。
首先,要明確不同類型醫院的功能定位,是推動結構性改革的前提。當前我國大量三甲醫院資源被擠佔在康復、護理、注射、慢病隨訪等基層醫療機構本應承擔的工作中,導致「人滿為患」「越頂越擠」的就醫困境。
在普惠醫療體系中,應推動三甲醫院回歸「診治疑難重症、培養基層醫生」的核心職能範疇,應將日常照護、康復和基礎診療任務下沉到社區衛生中心和康養中心。ai技術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提供關鍵支撐,通過輔助診斷、遠程問答、智能隨訪等方式,讓基層醫療機構具備承擔更多公共服務的能力。
其次,智慧康養體系的建設將成為ai發揮持續作用的重要場景。以「新四化」理念為指導,構建住院部社區化、病房家庭化、診斷網路化、運行集團化的服務架構,推動形成以三甲醫院為骨幹、社區康養中心為支點的「智聯網醫院」體系。這一網路通過ai技術將醫療服務延伸至家中與社區,使老年人、慢病患者無需頻繁奔赴大醫院即可享受連續性的健康管理服務,真正實現「離院不離醫」。
再次,產業界、科研界與醫療體系三者之間的分工協作也急需重構。在普惠醫療目標下,科研機構負責技術原始創新,產業界負責產品化與商業模式構建,而醫療體系則承擔實際場景驗證、臨床需求反饋與服務落地。三者只有形成相互尊重、分工協同、數據互通的機制,ai醫療產品才能在真實環境中不斷迭代優化。
值得注意的是,普惠醫療本身並不強調盈利導向,而側重基本服務的可及性與穩定性。這決定了許多ai醫療產品的商業化路徑並非傳統的「銷售—回款」邏輯,而需依託國家醫保、政府補貼、公益採購等多元化支付機制。在政策層面,政府也應給予技術准入、設備定價、數據使用等方面的靈活試點權,為新模式探索留出空間。
此外,推動基層醫療體系對ai技術的吸納和使用,還需在人事管理、崗位設置、收入分配等方面給予配套改革。例如,應允許三甲醫院對下沉康養服務進行業務指導並獲取合理收益,建立基層健康中心的職業晉陞與績效評價體系,引導更多人才向「最後一公里」流動。
總之,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分層清晰、職責明確、技術支撐到位、運行高效的「國家級普惠醫療底座」。在這一體系下,ai不再是高懸的實驗性科技成果,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基礎設施,為所有人提供公平可及的醫療保障。
文/徐宗本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教授、大數據演算法與分析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西安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
編輯/肖隆平
校對/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