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在今日頭條發布,請勿轉載
最近,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宣布辭去美國政府效率部(DOGE)部長一職,要「回歸車間」,全身心投入特斯拉、SpaceX和xAI的業務。他在X上發帖說:「真正的創新不在華盛頓的會議室里,而是在工廠的流水線上。」
這句話聽起來很「馬斯克」——充滿理想主義,又帶著點對抗體制的叛逆。但問題是,離開政府後的他,會給旗下公司的發展帶來多少的推動力呢?
回顧過去一年多,馬斯克助選特朗普,在DOGE的任職,更像是一場「政治行為藝術」。他和特朗普聯手,試圖用矽谷的「裁員增效」邏輯改造美國政府,結果呢?
裁員受阻:聯邦僱員受法律保護,馬斯克無法像在X平台那樣砍掉80%的員工; 預算削減難:2萬億美元開支縮減目標最終只動了不到5%,大部分是「象徵性優化」;官僚體系反噬:政府效率部自己反而成了「新官僚機構」,甚至因為流程繁瑣被國會調查。
馬斯克在離職前接受採訪時承認:「在商業世界裡,CEO可以獨裁;但在華盛頓,你得學會和100個『董事會』談判。」
這讓我想起2024年他在特斯拉股東會上說的一句話:「如果你想讓一件事變慢10倍,就把它交給政府。」(2024年5月)現在看來,這句話成了他DOGE生涯的最佳註腳。
馬斯克說要「住到工廠里」,聽起來很熱血,但他的幾大核心業務正處在關鍵節點,每個都充滿變數。(1)特斯拉自動駕駛的「最後一公里」難題, FSD(全自動駕駛)已經迭代到V12.5,但依然面臨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調查,特斯拉不敢激進推送更新; 城區複雜路況下的「長尾問題」(比如施工路段、突發事故)仍未徹底解決。
馬斯克曾承諾「2025年實現L4級自動駕駛」,但如果他繼續分心於xAI和SpaceX,這一目標可能再次跳票。
SpaceX的星艦(Starship)已經成功完成軌道級測試,但下一步更關鍵:成本控制,馬斯克說要讓單次發射成本低於1000萬美元,但目前還在5000萬以上。最大的問題是馬斯克能否在「火星夢」和「財務報表」之間找到平衡? SpaceX需要更多商業化落地,而不僅是酷炫的爆炸視頻。
馬斯克的成功秘訣一直是設定不可能的目標,比如「10年內送人類上火星」,然後用第一性原理拆解問題,接下來高壓推進執行。但這套方法近年來開始顯現疲態:特斯拉Cybertruck市場銷量不佳,Neuralink腦機介面**人體試驗進度遠低於預期,Hyperloop超級高鐵基本被放棄。
問題出在哪?我認為馬斯克太依賴「個人英雄主義」創新,而忽視系統化組織能力。特斯拉的工程師曾私下吐槽:「埃隆的『天才靈感』經常讓項目返工,反而拖慢進度。」
馬斯克回歸公司是好事,但他必須解決三個核心問題:
(1)專註 vs. 分心 他同時擔任特斯拉、SpaceX、X、Neuralink、The Boring Company五家公司的CEO,這本身就是效率黑洞。如果他真的想突破,可能需要學喬布斯——1997年回歸蘋果後,第一件事就是砍掉70%的產品線。
(2)技術創新 vs. 商業變現 星艦很酷,但SpaceX需要更多「星鏈」級別的賺錢業務;FSD很前沿,但特斯拉需要更便宜的Model 2來搶佔市場。
(3)個人魅力 vs. 團隊賦能 馬斯克是天才,但天才也會累。特斯拉自動駕駛團隊近年流失率高達30%,如果他繼續「獨裁式管理」,公司可能陷入「馬斯克依賴症」,一旦他精力分散,整個體系就停滯。
馬斯克的回歸宣言讓我想起他在2018年的一段話:「真正的創新者不會在舒適區停留。」現在,他回到了自己最擅長的戰場——車間、實驗室、發射場。
但這次的不同在於:競爭對手更強了,資本市場更謹慎了,公眾耐心更有限了,甚至來自政府層面的對抗會更強烈了,別忘了,DOGE部門讓政府僱員一直心有餘悸。
如果馬斯克能聚焦核心業務,放下「全能CEO」的執念,或許還能帶來驚喜。但如果他繼續「四處救火」,可能只會讓投資者和粉絲更失望。
說到底,創新不是靠住不住車間,而是靠戰略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