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競爭上,偉創力跟華為的事真有點像一出大戲。美國代工企業偉創力曾經是華為的重要合作夥伴,可在2019年美國對華為下手時,它立馬翻臉,扣押了華為價值7億元的物資。
而華為呢,在重重壓力下硬是挺了過來,還越戰越勇。
偉創力與華為的合作
偉創力(Flextronics)是一家美國電子製造服務公司,1969年由喬和芭芭拉安·麥肯齊夫婦在矽谷創立。剛起步時,它只是個小作坊,幫科技公司做電路板。但靠著自動化生產和高效率,偉創力慢慢站穩了腳跟。
到了20世紀80年代,它轉型成了合同製造商,業務開始往全球鋪開。1981年,偉創力在新加坡開了第一家海外工廠,成了美國最早把製造業外包到亞洲的企業之一。進入21世紀,咱中國成了偉創力的重點市場。2000年代初,它在珠海、蘇州等地建廠,搭上了我國製造業崛起的快車。
偉創力跟華為的合作是從2010年代初開始的。那會兒,華為在電信設備和智能手機領域發展得風生水起,偉創力就成了它的代工夥伴,負責生產手機、伺服器和基站模塊。雙方合作不是簡單的買賣關係,而是深度綁定。
2018年底,偉創力在長沙砸了50億元,建了個佔地千畝的大廠,專給華為幹活,日產手機能到8萬部。這廠在內部被稱為「華為專線」,足見雙方關係有多鐵。偉創力靠著華為的訂單,在我國賺得盆滿缽滿,2018年它在華業務收入佔全球的三成以上。華為呢,也靠偉創力的生產能力,把產品快速推向市場。那時候,誰能想到這對「黃金搭檔」會因為一場風波徹底鬧掰呢?
偉創力在我國的發展離不開政策支持和市場紅利。它在珠海的工廠年產值一度高達25億元,雇了好幾千工人。可以說,偉創力能有那幾年的好日子,跟我國的開放環境和華為的訂單密不可分。可好景不長,2019年的一場變故,把這一切都打破了。
扣押華為7億物資的事件
2019年5月16日,美國商務部把華為列入「實體清單」,禁止美國企業向華為供應含美國技術的產品。
消息一出,偉創力第二天就宣布暫停跟華為的全球合作,比美國政府的細則還先到位。5月底,華為派車隊去偉創力珠海廠區拉物資,總值超7億元,包括生產設備、原材料和半成品。可偉創力這邊突然變卦,說這些東西可能有超過25%的美國技術成分,得等美國政府批准才能放行,直接把物資扣了。
偉創力扣的這些物資,大部分是華為自有產權,合同里寫得清清楚楚,偉創力沒權扣留。華為拿出證據,要求放行,可偉創力就是拖著不辦,還說什麼「合規審查」。據華為後來披露,僅珠海廠區的物資就值4億多,全球加起來超7億元。
更過分的是,有傳言說偉創力還想把華為的技術資料轉手給別的客戶,真是把「落井下石」演到了極致。華為忍無可忍,直接把偉創力拉進「不可信供應商名單」,雙方合作徹底崩了。
偉創力這波操作想討好美國政府,保住自己在美國的生意。可它忘了,我國市場才是它的大頭,華為的訂單更是它的命根子。這麼一搞,不僅合同違了,法律上也站不住腳。
我國法律專家指出,偉創力無權扣押華為的私有財產,屬於典型的違約行為。華為當時就放話,要通過法律途徑追責。偉創力呢,仗著美國撐腰,以為能矇混過關,結果卻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我國企業對偉創力的信任度直線下降,誰還敢跟這種「翻臉不認人」的公司合作?
偉創力的垮台,華為的逆襲
偉創力失去華為這棵大樹,後果立馬就顯現出來了。2019年5月之後,長沙那座50億元的「華為專線」工廠訂單沒了,生產線停擺。2020年,當地政府出手,把廠子轉給了比亞迪,改造成了新能源汽車電子部件生產線。
珠海工廠更慘,2019年產值還有25億元,到2020年底只剩285萬元,虧了3.17億元。偉創力撐不住了,最後以3.85億元的低價把廠賣給了領益智造。員工這邊也好不到哪去,賠償就給了個「N+1」,不少工人跑去維權。
財務上,偉創力也撐不住了。2019財年,它凈收入還有9300萬美元,2020財年直接跌到8800萬美元,股價更是從2019年起跌了40%多。在《財富》全球500強里的排名也是一年不如一年。
更要命的是,偉創力在我國的口碑徹底崩了,被好多企業拉進「高風險名單」。不僅如此,它在印度、美國等地也因為供應鏈問題被調查。當初想靠抱美國大腿保平安,結果卻丟了更大的市場,這買賣做得可真夠虧的。
反過來看華為,面對制裁,它硬是闖出了一條路。研發上加大投入,2023年8月推出Mate 60 Pro,用上了自研的麒麟9000S 5G晶元,直接打破了技術封鎖。鴻蒙系統也火了,2021年9月用戶破1億,到2023年成了全球第三大移動操作系統。
供應鏈上,華為扶持比亞迪、聞泰這些國產代工廠,把產業鏈牢牢抓在自己手裡。偉創力倒下的同時,我國的電子製造業反而更強了。
偉創力當初以為踩華為一腳就能站穩腳跟,可沒成想,報應來得這麼快。華為用實力證明了,自立自強才是硬道理。核心技術得攥在自己手裡,靠別人遲早要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