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失能和半失能人士的照護,事關社會穩定,事關每一個家庭幸福,他們的養老困境更應得到政府和社會的關注。」2025年兩會,珠海市政協委員、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護理部主任楊小月提出,隨著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健康養老深入融合,人工智慧為失能養老帶來新模式。

據統計,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約佔總人口的21.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約為2.17億人,佔總人口的15.4%。養老正在成為普遍而重大的社會關切,而照顧失能老人成了養老問題中無法迴避的問題。正可謂一人失能,全家失衡。
照護失能長者主要難題是防褥瘡,二便處理、洗浴、戶外活動和坐躺姿轉換等,這些都屬勞動密集型工種,「臟、累、險」,必須由身強力壯的護理人員才能完成。失能/半失能長者家庭因為疾病治療、康復、照護等方面費用支出較大,經濟負擔重,從而對養老照護的需求程度更高,也極易影響失能長者的情緒和生存慾望。
在調查中,楊小月發現,目前專業護理人員短缺,護理服務不規範,護理質量參差不齊,給家庭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如何能讓失能/半失能長者安心養老,讓失能長者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旅途,讓其家庭成員正常地生產和生活?這需要政府設立專項資金,培養建立失能護理專業隊伍,統籌社區、醫院、民政等相關部門協作配合,健全完善失能長者養老護理機制。

同時,在日常工作實踐中,醫院和一些人工智慧機構合作,研發、引進ai智能護理機器人能夠輔助失能人員護理。這些人工智慧帶來的改變,讓楊小月有了更多的思考,是不是可以從市內三甲醫院、院校、職業技能培訓中心搭建合作平台為引領,逐步探索完善ai智能護理養老規範標準,加強各級醫院老年專科護理學科建設,依託衛生健康部門,優先選擇響應國家計劃生育政策不幸失去獨生子女的失能/半失能長者護理照護。
如何讓失能老人安心養老?楊小月通過醫聯體形式加強基層醫院及社區服務中心區與三甲醫院的聯動,為居家養老的特殊群體提供健康指導、疾病管理、心理輔導等服務,豐富社區的照護與護理。依託養老、醫療等社區服務機構,設計集「養老機構+居家養老+商業保險保障」為一體的政府購買服務、居家租賃(個人購買)的服務費用分攤模式,減輕家庭負擔。具體來說,通過政府採購,重點投放養老機構大批量失能、高齡、殘疾等老年人健康服務和養老服務需求,體現出項目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利用長護險為失能老人尤其是「失獨」失能老人提供幫助或補貼,使其生活質量有所提高;通過開展居家租賃或購買方式,為有需求、有能力的失能老人提供失能護理機器⼈服務,改善生活質量。
采寫:南都記者 陳棟 朱鵬景 實習生 李寧 田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