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汽車工業的浩瀚星空中,有些技術是為了追逐速度,有些是為了實現突破,而有些則註定改變整個行業的未來。

2024年12月9日,蔚來ET9正式獲得中國工信部批准,成為國內首款搭載線控轉向技術的量產車型。這不僅是蔚來品牌的突破,更是中國汽車工業技術升級的重要里程碑——從全世界範圍來看,除了蔚來ET9,目前搭載線控轉向技術的量產車型有且僅有特斯拉Cybertruck。
這不僅是一項技術許可,更是一道劃破汽車工業天際的曙光。這一刻,不只是蔚來的勝利,更是中國汽車品牌在全球技術競賽中的又一次挺進。從實驗室的藍圖到道路上的真實體驗,線控轉向的落地不僅改變了汽車的操控方式,也重新定義了駕駛的未來。
從天空到地面:線控轉向如何改變人類出行

提到線控轉向,就不得不回顧這項技術的起源。它的「前世」,是一項名為電傳操控(Fly-by-Wire)的航空科技。20世紀60年代,美國NASA在阿波羅計劃中率先使用電傳操控技術,將飛行員的操作轉化為電信號來控制飛船。這一技術讓操控更加精準,同時減少了機械故障的風險。此後,它逐步在戰鬥機和民航機上普及。上世紀80年代,空客A320首次將電傳操控引入民航領域,實現了飛行器操作的數字化革命。

而在汽車行業,這項技術的初次亮相則發生在2013年,英菲尼迪Q50L搭載了一套帶有機械備份的線控主動轉向系統。然而,彼時的法規要求仍然限制了純線控系統的全面應用。此外,捷太格特曾在豐田bZ4X和雷克薩斯RZ兩款車型上嘗試線控轉向系統的上車測試,不過最終都沒有實現真正的量產交付。
轉折點出現在2021年,中國修訂了GB 17675-2021《汽車轉向系統基本要求》,刪除了「不得裝用全動力轉向機構」的限制條款,在法規層面已允許方向盤與轉向車輪之間物理解耦。這,不僅為技術落地掃清了障礙,也為線控轉向開啟了全新的發展道路。
線控轉向的原理並不複雜:它用電信號取代了方向盤與轉向輪之間的機械連接,將駕駛員的操作轉化為數字信號傳遞至車輪。這意味著,方向盤和車輪之間的機械柱不再必要——一個在航空中大幅減重、提升操控效率的技術,終於在汽車領域成為現實。

對於汽車來說,轉向系統經歷了機械轉向、機械液壓助力轉向、電動液壓助力轉向,和目前應用較多的電動助力轉向系統這四個主要階段,而線控轉向技術,正是即將來到的「第五階段」——如果你認為線控轉向只是「減掉了一根機械柱」,那可能低估了它的影響力。這項技術不僅改變了汽車的構造,更重新定義了駕駛的體驗。線控轉向的原理看似簡單,但卻有著顛覆性的意義。電信號取代機械鏈接,這種改變不僅讓方向盤的設計更靈活,同時也帶來了更高的操控精準度和效率。

在蔚來ET9上,這項技術展現了許多優勢。首先是轉向靈敏度的提升。由於從方向盤到轉向齒條採用直接數字信號輸入,整個系統中沒有轉向萬向節等可能造成「轉向延遲」的機械部件,實現更靈活的轉向,駕駛的感受更加直接。其次是更為精準的指向,操控感變得更直接,完全實現了車隨心動。在低速掉頭或泊車時,方向盤傳動比可降低至6:1,只需0.66圈便能打滿方向。高速行駛時,傳動比又會自動調整至14:1,帶來更穩定的操控體驗。同時,由於去除了機械連接,系統能夠過濾掉超過80%的路面振動,提供更加舒適的駕駛感受。
從智駕到安全,線控轉向不止是一項「黑科技」
如果說線控轉向僅僅是一項提升駕駛體驗的技術,那它的意義或許還不足以撼動整個行業。真正讓這項技術成為焦點的,是它在智能駕駛領域的核心地位。

在自動駕駛接管車輛時,轉向機構需要聽從智駕域控制器的指令,而傳統機械轉向系統的響應速度和精準度顯然難以滿足要求。線控轉向通過電信號直接控制車輪,不僅響應速度快,還能實現更細膩的操控策略。例如,在高速爆胎的極端場景中,ET9的智算平台可以在300毫秒內調動線控轉向和其他系統,快速修正車輛軌跡,避免失控。
採用電機直接控制車輛轉向的線控轉向技術更容易與車輛其他主動安全控制子系統進行通訊和集成控制。作為首款搭載線控轉向技術的量產車型,蔚來ET9不僅完成了技術落地,更將這項「黑科技」融入了整車的智能化體系。ET9搭載的天樞SkyOS操作系統,實現了車身、底盤、智駕、動力等多領域的深度融合,讓線控轉向與整車的其他智能功能無縫協作。

此外,線控轉向還為車輛設計帶來了全新的可能性。在自動泊車、換電泊車等場景下,線控轉向可以僅用方向盤10°微轉動來表示當前行進方向,而不必像傳統轉向在自動泊車場景下方向盤快速大角度旋轉,兼顧安心感和舒適性,也更加優雅得體。更進一步,方向盤的位置也不再受限,可以在車內自由布置,甚至可以在自動駕駛模式下完全收起,為駕駛艙釋放更多空間。

更值得一提的是線控轉向的安全性。ET9「線控轉向」系統的角度感測器,具備多重安全冗餘設計,核心轉向驅動電機採用由2個「三相電機」疊加形成的「六相電機」「線控轉向」失去轉向能力的概率為4.5FIT。確保即使一套系統失效,車輛仍能正常運行。這種「航空級」的可靠性,讓ET9的線控轉向系統達到了「平均25,368年才會發生一次轉向失效」的安全水準,幾乎讓「失控」成為不可能。
蔚來領跑:技術競賽中的中國力量

蔚來的成功並非孤例。在全球範圍內,線控轉向正成為智能汽車的「必修課」。特斯拉Cybertruck、豐田雷克薩斯RZ、Waymo的第六代無人駕駛車等車型紛紛投入這一技術的研發與應用。而在中國市場,包括華為、上汽、廣汽等品牌,也在加速布局線控底盤技術。
例如,華為推出的DriveONE解決方案,將線控轉向與其他底盤技術整合,通過演算法優化實現更高效的控制。而紅旗的天工平台則將線控轉向與四輪獨立驅動結合,打造了更靈活的操控體驗。

目前,全球主要的EPS轉向供應商也在積極推進線控轉向技術的落地。博世華域推出的線控轉向系統(BHSS)基於本土研發,採用全冗餘設計,已在降低成本、提升安全和舒適性方面取得客戶認可。采埃孚則在兩年前就與蔚來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開發線控轉向產品。
從整車製造商到零部件供應商,線控轉向已成為中國智能電動車產業鏈上的新熱點。作為這一領域的先行者,蔚來不僅為行業樹立了標杆,也為中國汽車品牌在全球市場爭取到了更多的話語權。
線控轉向的相關國家標準預計將於2025年開啟制定,蔚來會作為核心成員單位、也是唯一具有實際量產車型的企業參與到標準體系規劃工作中,以ET9線控轉向極嚴苛的可靠性與功能安全標準、完整的研發與測試流程、豐富的測試運營數據、量產上市的實踐,為線控轉向標準制定提供體系化支持。
結語
線控轉向,不僅是一項技術的創新,更是一種對未來汽車形態的重新定義。從蔚來ET9開始,這項技術將逐步走進更多消費者的生活,讓駕駛變得更智能、更安全、更自由。
而中國汽車工業,也將在這場技術變革中迎來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