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不是什麼高深的學科,只要在建築、產品的設計過程中多考慮一點,多想想特殊群體的需求,它就完全可以實現。」談及近年來參與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感想,廣州華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喻勇如是說道。
無障礙環境建設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的標誌。隨著科技的發展深入到各行各業,如何運用信息化手段推動無障礙環境建設,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印發的《關於推進信息無障礙的指導意見》提出,支持新技術在信息無障礙領域的發展與應用、推進公共服務信息無障礙優化。不少科技企業紛紛響應政策號召,相關產品與服務不斷湧現,為國內無障礙事業發展增添了新力量。
廣州華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簡稱「華途」)是國內專註於無障礙領域的科技企業之一,成立以來開發了無障礙數字服務平台、無障礙公交導乘系統等產品,各類產品已在深圳、廣州、杭州等全國約40個城市落地。2023年度中國交通運輸協會科學技術獎授獎名單中,華途憑藉「城市交通適老化出行政策體系與智能輔助關鍵技術研究」榮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科技力量可以如何推動無障礙環境建設?當前國內的無障礙環境建設,還有哪些環節需要加強?在2024年第33個國際殘疾人日到來之際,南方都市報「有愛無礙·藍皮書訪談錄」近日對喻勇進行了專訪,了解他對無障礙事業的思考與感悟。
談科技發展
運用數字化建設無障礙環境
實現「連點成線、連線成面」
大型體育賽事一直是國內推進無障礙環境發展的重要節點和抓手,如北京、杭州、廣州等城市都會藉此契機,運用新的技術、科技來提升整座城市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水平。
2023年杭州亞運會籌備期間,華途與杭州相關部門合作,研發了「無障礙一張圖」,建立起「排查—整改—反饋—運維—服務」全鏈條管理模式和「室內外步行導航—乘坐公交—智慧過街—使用提示」全鏈條服務模式。對全市的競賽場館、城市道路等4720個公共建築、7.9萬多個設施點位數據採集匯總,從排查到改造,運用數字化方式,提高了城市無障礙環境治理效率。
結合參與杭州亞運會籌備工作的經驗,華途持續對旗下產品迭代升級,逐漸形成「無障礙數字服務平台」。據了解,該平台實現了對城市無障礙環境現狀摸查、達標評價、數據分析、改造方案、體驗驗收的全流程管理,以信息化、數字化的方式持續推進城市的無障礙環境建設。
南都:你認為科技力量在推動無障礙環境建設方面,有哪些實踐路徑?
喻勇:我覺得有兩個方向。第一個,住建部和中國殘聯頒布的《創建全國無障礙建設示範城市(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是城市無障礙環境建設在管理、創建方法上的創新,我們可以利用科技手段落實這些創新,比如運用5g、ai識別等技術,把現實中所有道路、建築的無障礙設施進行數字孿生,讓城市管理者能夠快速了解整個城市無障礙環境建設的現狀,並根據市民的需求,判斷哪些區域應該優先建設、重點打造。

廣州華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喻勇
第二個,許多科技手段能夠在無障礙服務方面起到幫助,比如說ai手語、ai識圖,能夠給聽障、視障人士提供服務,再比如外骨骼技術能夠幫助很多輪椅使用者重新站立起來,這些都是現代科技能夠在無障礙領域去做的一些創新。
目前我們公司在很多地方都已經將ai手語作為一個輔助手段,提供給我們的用戶,我們在做城市體檢的過程中,也用到了ai、遙感測繪等技術。我們現在正在研究進一步完善過街語音提示裝置,也希望能夠增加更多的ai識別功能,豐富裝置的感知手段。
南都:結合在杭州的實踐經驗,你如何評價華途的產品在無障礙環境建設中發揮的作用?
喻勇:杭州當時面臨的,是對全市無障礙設施的統籌管理,剛開始他們也派了很多人去摸底,但大家對無障礙標準的理解都不一樣,最後收回來的數據格式千差萬別,拍攝的照片跟地點也對應不上。我們就跟杭州相關單位合作,用我們的平台去收集城市無障礙環境建設的現狀,將問題一個個明確,由各個區、各個街道逐個去解決。
比如說,我們要調查一個建築的無障礙設施建設情況,有一部分數據需要我們現場測量,還有一部分數據,我們可以對著設施拍照、把照片和數據上傳到平台上,平台通過ai分析這個設施是否達標。我們都有相應的技術手段去支撐,也有現場的數據採集人員去做這些事情。
對於判定既有建築是否達標,我們認為既有建築要滿足現行標準要求,在不具備改造條件的情況下,也不能低於建設當年依據的標準。對於同一個點位,我們在平台上會同時依據《無障礙設計規範》《建築與市政工程無障礙通用規範》(以下簡稱《通用規範》)兩套標準,將點位與兩套標準要求的差異分別列出來。如果這個點位本身被列入改造計劃,我們就要敦促它一定得按照《通用規範》去改造。
平台數據也可以輸出給到用戶層面,應用於查詢無障礙設施信息。亞運會期間,遊客來到杭州,如果想知道自己周圍有哪些無障礙設施,他可以通過我們這個無障礙地圖進行查詢,政府層面和用戶層面結合起來,這就是「無障礙一張圖」。
從平台應用的情況來看,我覺得它對城市構建無障礙出行動線的影響很大。無障礙環境建設不能只考慮單獨的點位,它應該是「連點成線」,從有需求者的日常生活出發,把他的工作、出行、遊玩等流線都串起來,最後達到「連線成面」的效果。
南都:在參與無障礙環境建設過程中,華途還為殘障人士開發了哪些產品、服務?
喻勇:以我們為廣州開發無障礙公交導乘系統為例,我們自己日常搭乘公交,根本不會去想,幾輛公交車同時開進站了,我怎麼找自己要坐的車,但這是視障人士、老年人都會面臨的問題,老年人還沒法像年輕人一樣,看見前面這輛車不是我要坐的,我就馬上走去看後面的車是不是。
所以我們系統要解決的,就是讓視障人士知道他要搭乘的車在什麼地方,這個開發過程也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最終系統上線時,我聽到很多視障人士的積極反饋,這也是對我們工作最大的激勵。

華途無障礙公交導乘系統用戶界面。
後來我們在深圳推進這一系統落地的過程中,根據視障人士實際體驗和反饋的問題,對系統不斷提升、迭代。現在的系統與最早的版本相比,可以說是幾乎完全不同。原來的系統只是公交車感應到視障人士的手機了,就播放喇叭提示,告訴視障人士幾路車進站,後來才有了收藏常用線路、提示公交車與站點距離等功能,這其實是我們系統與整個公交系統深度融合的過程。
後續我們也會考慮做一個預約功能,比如我要搭乘無障礙公交車,那我設定好我大概在什麼時間出現在哪個站點,公交車司機收到系統通知了,也能提前做好準備。
談社會意識
人口老齡化趨勢下
「我們自己都會有無障礙需求」
南都:你認為目前國內無障礙環境建設處於什麼階段?
喻勇:我覺得目前起步期已經過了,現在屬於高速發展期。國內很早之前就已經出現開展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意識,經過奧運會等大型活動的推動,也有了更完善的無障礙標準。

《無障礙環境建設法》。
說現在屬於高速發展期,是因為《無障礙環境建設法》的出台,在法律意義上把無障礙環境建設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近年來,國內經濟也逐漸從以往相對粗放的發展模式,轉型為精細發展,這也必然會對無障礙這類相對精細化的建設提出新的要求。
高速發展期畢竟還是一個「發展期」,目前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可能沿海城市的無障礙環境做得很好,但中西部城市覆蓋還不夠到位,再比如目前有很多無障礙設施,但設施達標情況還有待提升,我覺得解決這些問題、進入下一個階段了,大家就都會對無障礙形成一個比較高度的認識。
南都:相較其他國家,你認為中國在無障礙環境建設上具有哪些優勢?目前還存在哪些薄弱環節?
喻勇:我覺得第一是政策優勢。從中央到地方,政策執行和落實的效率是很高的,很多無障礙領域的法規、標準都迅速建立起來,不少地方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把無障礙環境建設納入其中,如雨後春筍一樣。
第二是基建優勢。我們國家是一個基建大國,有相當多的設計師、工程師,有很多新建、改造建築的優秀案例,對於無障礙環境的設計、建設,也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

視障人士(右)使用公交助乘軟體。
第三是科技優勢。我們國家開展無障礙環境建設的起步時間相對較晚,但這也意味著我們沒有相關產業發展上的一些包袱,所以很多科技助殘的產品,在國內有其生長的土壤和應用環境,很多創新的想法可以快速落地,但這些產品在國外就不一定找得到。
關於薄弱的地方,第一,公眾的無障礙意識確實還不夠,雖然已經有了法規,但要讓更多人了解、遵守法規,還是要開展進一步科普;第二,無障礙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還是有所不足,一些設計師、工程師不一定完全掌握無障礙知識,面對逐漸增長的無障礙環境建設需求,相關人才在數量上也可能會出現缺口;第三,由於我們國家幅員遼闊,各地發展存在差異,如何制定一個全國通行的無障礙標準,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南都:當前仍有部分單位、個人對無障礙的認識不夠深入,覺得這件事情與自己無關,你如何看待這種觀念?
喻勇:城市的發展跟老百姓的生活需求息息相關。以前大家主要關注怎麼解決溫飽問題,現在我們國家,尤其是東部沿海城市,發展到了一個對生活水平提出更高要求的階段,當然也要照顧到殘障群體的需求,不能因為覺得街上沒有看到殘障人士出行,就認為他們不存在這個需求。我想這是城市管理者應該要重點去考慮的問題,在觀念上要有所轉變。

珠海某商業綜合體內,市民正在等候電梯。
同時,殘障算是人體一部分功能的喪失和退化,老年人其實也一樣,比如有很多老年人的腿腳都不太方便,如果情況比較嚴重,也得坐輪椅出行,再比如很多家庭其實都會面臨老年人視力、聽力退化等問題。無障礙環境做好了,它也不光只是為殘障群體服務,當我們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時,其實會有很多老年人,以至於我們自己都會有相應的需求,所以我覺得這種觀念一定要從根本上糾正過來。
談無障礙城市
運用好創建示範市的標準
從「一次性創建」變成「長期、發展的過程」
南都:近年來多地啟動了無障礙建設示範市創建工作,你認為創建工作能夠如何推動國內無障礙環境建設?
喻勇:從住建部和中國殘聯的要求來看,我覺得創建工作起到的最主要作用,就是「以評促建」,向各地提供一套城市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方法論。
比如《管理辦法》提出了幾個主要步驟,首先要明確城市無障礙環境建設現狀,然後要制定規劃,在此基礎上開展建設。在建設過程中,還要達到一定的標準,也就是《創建全國無障礙建設示範城市(縣)考評標準》里的19項指標。這就是以系統化的方法,讓各個城市去開展無障礙環境建設。

《創建全國無障礙建設示範城市(縣)考評標準》。
以前的無障礙示範城市創建,可能只要把幾個點建設好、讓專家去看一下,就能夠拿到這塊牌子,但現在等於有19項指標要考核,考核指標也強調可感知、可量化、可評價。同時,創建工作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個城市創建成功之後,每年仍然要參照創建的過程去開展評估、建設,五年之後還要開展複查,也就是說從以前象徵性的「一次性創建」,變成一個長期的、不斷發展的過程。
這套方法不僅是為了創建本身,還是城市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工具。我覺得每個城市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發展現狀和對未來的規劃,形成任務計劃,只要按照這套計划去往前推進,這個城市總有一天會變成無障礙的城市。
南都:明年粵港澳大灣區即將迎來殘特奧會,你如何評價這種大型活動推動區域無障礙環境建設水平提升的效果?
喻勇:作為殘特奧會的技術服務單位之一,我們也參與了一些場館無障礙建設方案評審和現場檢查。我覺得大型活動起到的提升效果是非常明顯的,像北京奧運會、冬奧會,還有像廣州亞運會、杭州亞運會,不僅對於整個城市,對於整個國家的無障礙環境建設,都是有很明顯的提升。
我覺得原因在於,大型活動往往伴隨著人員的交流,比如舉辦奧運會,會有國際奧委會的人過來實地考察,對場館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提出要求,這對於無障礙環境建設標準的提升、落地起到了積極作用;隨著賽事的舉行,大批殘障運動員出現在公眾面前,會使公眾意識到殘障人士對於無障礙的需求切實存在,從而提升公眾對無障礙理念的認知程度;賽事順利舉行需要充足的經費,這也使得相關場所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有了經費保障。
對於標準的提升,其實今年印發的《廣東省大型體育運動會賽區無障礙建設技術指南》,很多要求就比國標要高不少,我覺得既然是要舉辦這樣一個盛會、在國際上展示出一個積極正面的形象,高標準要求運動場館,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我之前遇到過,很多設計師的建設項目無障礙設計專篇,只寫一句「引用《通用規範》」,其他沒了。但我們所希望的是,通過標準促進所有設計單位在項目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無障礙需求,形成具體的無障礙設計專篇,相關部門也應當開展無障礙審圖,對相關工藝流程進行審定。標準的提升,可以推動設計師在項目的設計過程中,體現無障礙理念。
南都:珠海是全國第二個通過「無障礙城市建設條例」的城市,明年殘特奧會部分賽事也將在珠海進行,你認為珠海可以如何推進無障礙城市建設?
喻勇:在人口老齡化趨勢逐漸加深的背景下,讓一個城市更加宜居,對於城市提升競爭力是非常有幫助的,城市宜居了,就會有更多的人來定居,也會有更多的遊客來旅遊。
我覺得從長期來看,無障礙環境是一個會產生經濟效益的東西,它值得城市為此投入,比如說珠海,如果有無障礙客房的酒店、無障礙衛生間設置得多了,它就會吸引更多殘障遊客來到珠海,從而帶動相應的消費。

遊客在橫琴深合區某商業綜合體遊覽。
我覺得從法規的出台、城市的定位來說,珠海對於無障礙環境建設的重視程度、對無障礙的需求是比較高的。珠海算是一個旅遊城市,它跟澳門的交流也比較多,珠海可以作為粵澳兩地在無障礙領域交流合作的一個角色,比如探索兩地無障礙標準的對接等等。同時,我覺得珠海對於創建無障礙示範城市已經有一些基礎,如果用好創建的方法,能夠推動無障礙環境建設登上一個新台階。
「無障礙城市深調研」課題組
統籌:南都記者 王靖豪
調研組成員:張景淞 曾奎達 韋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