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中國互聯網社交的發展史:一部我們的青春史

2024年03月29日21:25:30 科技 1063

初次見面時掏出手機掃個碼,微信、微博點個贊,已經在不覺中成為了中國人的社交動作。互聯網的出現和普及,為中國人的社會交往提供了新的空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交習慣。

在過去30年里,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中國社交媒體的形態和功能經歷了多次演變,從最初的BBS(網路論壇)和博客,到後來的社交服務網路(SNS)如微博、微信,再到如今的短視頻、直播等各種各樣的社交軟體和產品形態,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打破了傳統的地理和時間限制,為人們提供了全球範圍內的即時溝通和社交平台。這些變化不僅推動了社交媒體行業的發展,也推動了人們社交環境和社交身份的動態流變。

陌生人社交的崛起

中國是在1994年擁有全功能互聯網的。在國內最早的一批用戶印象中,那時候的互聯網與其說是「交流信息的平台」,不如說是「傳遞信息的渠道」更合適。電子郵件讓人們更加方便快捷地對點聯絡,聊天室里的人們頂著臨時ID,與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實時閑聊,還來不及深入的話題在下線後隨著臨時ID永遠消失。

聊聊中國互聯網社交的發展史:一部我們的青春史 - 天天要聞

本世紀初的網吧。

最早期的互聯網讓人們第一次實現了與陌生人的溝通,但這種「有交流無社交」的局面,一直到BBS出現才迎來真正地改變。

中國的第一個BBS網站是在1991年出現的,但一直到1995年後計算機的大幅降價、撥號上網成為歷史、Windows替代DOS系統,水木清華(1995)、貓撲(1997)、西祠衚衕(1998)、天涯社區(1999)、 華聲論壇(2001)等BBS才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BBS的特點是由許多板塊或話題組成,各個板塊或話題是獨立的「部落」,各自吸引著有共同興趣或關注的青年人集結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個有著明確主題並積極互動的社區。和聊天室相比,BBS在保留「匿名性」的同時,更通過固定ID讓網友的發言有了痕迹,這意味著吸引網友的不僅是「有趣且值得聊的話題」,更包括「志趣相投且聊得來的陌生朋友」。

由此一來,「匿名制的偽裝身份社交」就此成為了BBS的核心賣點。在BBS這個匿名的網路社區中,人們可以構建自己的虛擬身份,主要通過文字交流來建立社交關係,這是當時主要的網上社交方式。

1999年上線的天涯,是中國網路文化的先驅,精英大V和草根用戶在這裡聚集,家長里短、國家大事和國際風雲在這裡碰撞,天涯成為那個時代年輕人聚集的網路社區,被稱為是「80後的時代回憶」。

作為天涯論壇的老用戶,小寒在天涯上擁有近9萬的粉絲,因為喜歡在論壇里發帖子,他在天涯論壇積累了第一批讀者,早在大學期間就簽約了出版社,拿到了8000元稿費。不僅如此,他在天涯上認識了各行各業的「牛人」,大家的交談基本都是基於興趣和靈魂的共鳴,有些人到現在都還保持著聯繫。「天涯改變了我的人生。」小寒說。

對於上世紀90年代末和本世紀初的大學生而言,校園BBS就是大學生活的一部分。清華大學的水木清華BBS、復旦大學的日月光華BBS、中國人民大學的天地人大BBS都是那時的大學生們耳熟能詳的網路交友社區。

聊聊中國互聯網社交的發展史:一部我們的青春史 - 天天要聞

水木清華BBS。

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的高原,上學時就是天地人大的資深用戶,2000年上大學時,她和其他4個室友一起湊錢,找了一個計算機系的男生拼裝了一台「大頭電腦」。每個人都分時段上網,看學校通知和社群活動信息,學生們對任課老師的評價是學期選課的重要參考,各個匿名ID分享校內校外的八卦,各種網路熱點也經過BBS發酵升溫,通常一個人上網時,屏幕前面湊了3、4個腦袋。

從知識社會到草根媒體

BBS給了人們發表言論的自由空間,隨著網路的普及,人們的言論自由得到較大的滿足,而此時凸顯個人才能、張揚個性的需求更日益突出,Blog應運而生。

2002年,方興東與王俊秀一起發表了《中國博客宣言》,第一次將Blog翻譯成博客,方興東認定博客能引領中國向知識社會轉型,當年8月,「博客中國」( Blogcn.com)成立。根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的統計數據,2004年國內網民總數僅為9400萬,同期國內博客數量達到300萬,而大約每30個網民中就有一個是博客使用者。

2006年至2009年被認為是博客的黃金年代。新浪博客、網易博客、搜狐博客、天涯博客、博客大巴等各種博客平台在中國盛行,國內湧現了大批優秀的博客和博主,比如後來博客總閱讀量破億的韓寒、知名小說《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當年明月、如今的「幣圈首富」李笑來、步步高董事長段永平等等。寫博客、看博客、討論博客成為當時人們生活中的一種潮流。

聊聊中國互聯網社交的發展史:一部我們的青春史 - 天天要聞聊聊中國互聯網社交的發展史:一部我們的青春史 - 天天要聞

2018年,運營近12年的網易博客宣布關停,網友們紛紛表達對博客時光的懷念和感慨。

2009年9月,新浪微博悄然上線,140字元限制,配合博客時代的名人策略,新浪微博成為了網民「隨時隨地,發現新鮮事」的新空間。

憑藉更高的自由度、更強的傳播屬性和社交屬性,微博迅速拉攏了許多本屬於博客的用戶,更是將互聯網時代不斷新增的網民收入懷中。與傳統博客相比,微博的篇幅更小,交互性更強,信息傳遞更為及時、快速。而且,微博並不依賴於電腦終端,相反,以移動終端為主,以碎片化信息為主要傳播內容的微博,自由度更高、傳播性更強,介於傳統博客和實時通訊之間,呈現出半廣播半實時交互的性質。真正做到了「4A」,即「Anyone、Anywhere、Anytime、Anything」(任何人、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任何事)。

在社會領域,作為一種門檻極低、參與性強的「草根媒體」,新浪微博讓每個人都成了傳播者,極大地激起人們的表達慾望和參與熱情。通過「隨手拍解救被拐兒童」、微博公益捐助、微博賣滯銷農產品等等,新浪微博讓無數微弱的聲音在網路空間中被放大成振聾發聵的公共話語,產生了重大的社會影響。

2010年,《新周刊》將年度傳媒網站的榮譽頒發給了「新浪微博」。一時間,「圍觀改變中國」成為了線上線下的熱議話題,人們誇讚新浪微博「彌補了傳統媒介在信息發布方面的缺陷」。

熟人社交的熱絡

除了博客、微博這類陌生人社交廣場,以QQ、微信為代表的熟人社交也在蓬勃發展。通過社交媒體,人們可以輕鬆與朋友、家人和陌生人保持聯繫,分享生活、觀點和經驗。

中國的80、90後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的記憶:跑到網吧「掛」2個小時的QQ,只為了增加一天的升級天數,然後看著QQ等級從星星變成月亮,再從月亮變成太陽。聽到一聲「咳嗽」,代表收到了系統消息;聽到「敲門聲」,就代表有好友上線了;跟好友留言「互踩」、拒絕「跑堂」,上鬧鐘掐點「搶車位」和「偷菜」……以QQ聊天、QQ群為主要社交形式,再復加QQ寵物、QQ空間、QQ秀等多樣化玩法,使得QQ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通訊工具,更成為了一個綜合性的社交平台。

聊聊中國互聯網社交的發展史:一部我們的青春史 - 天天要聞

騰訊QQ經典頭像。

發佈於1999年的OICQ(2000年11月更名為QQ)僅用了9個月就突破了100萬人次的註冊用戶,2002年3月,QQ註冊用戶突破1億大關,成為了國內即時通訊的絕對領導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它在中國社交的統治基礎。一直到微信問世的2011年,QQ依舊很火,月活仍高達6.476億,但此時很多中、老年人士對網路社交都還不太「感冒」;在微信推出後,用戶覆蓋率大大增加。

黃建新第一次上網就是使用微信。幾年前在女兒要出國留學、電話通訊行不通的情況下,他才勉為其難第一次「觸網」。女兒給他的手機里安裝了微信,在經過一個星期的緊急培訓後,黃建新勉強學會了「文字消息」「語音消息」「視頻通話」幾個功能,臨行前女兒不放心,給他畫了一本「微信使用指南」,千叮萬囑他要每天學習,以免斷了聯絡。

「以前只能打電話,現在隨時隨地就能視頻見面。」現在,退休後的黃建新不僅通過上網聊天實現了和家人每天「面對面」,熱愛書法的他還加入了「大理州老幹部詩書畫協會」,平時協會定期組織「筆會」,都會在微信群「書法三組」里發布通知。黃建新告訴記者,別看群里都是60歲到80歲的老人,但個個都會上網,大家經常在群里分享書畫心得,發送節日問候。

百度指數顯示,微信用戶群中佔比最大的是30-39歲這個年齡段的用戶。中國社科院國情調查與大數據研究中心等機構聯合發布的《中老年互聯網生活研究報告》顯示,早在2018年,微信就已經超過電話和面對面溝通,成為50歲以上中老年人最常用的聯絡方式。

聊聊中國互聯網社交的發展史:一部我們的青春史 - 天天要聞

去年12月,一位70歲的重慶阿姨因微信被封號哭訴「兩天看不到微信,生活都沒樂趣了」,此事一度衝上微博熱搜。

3月22日,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53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網民規模達10.92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7.5%。隨著網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日益豐富,網路社交的環境一直在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網民數量不斷增長的同時,社交功能在新媒體中泛化,也因此衍生出更多的細分市場,B站、抖音、YY直播、小紅書、快手等視頻和在線直播平台都嵌入了社交功能,而這些泛社交功能的應用軟體也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滲透到人們的衣食住行各領域,虛擬世界逐漸走向「真實」。人們即使面對面的如常真實交流,也仍然使用朋友圈繼續網路互動,在虛擬與真實之間,頻繁地自如轉換。

社交是人類社會永恆的需求。縱觀這30年,互聯網改變、革新了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方式。在計算機通信技術的基礎架構之上,基於虛擬數字信息交互,人們通過網路交往,形成與現實社會緊密聯繫,卻又有著顯著區別的社交方式。

聊聊中國互聯網社交的發展史:一部我們的青春史 - 天天要聞

撰稿:黃江勤

排版:張藝博

編審:魯楠

科技分類資訊推薦

諾基亞助力印尼電信巨頭實現綠色智能轉型 - 天天要聞

諾基亞助力印尼電信巨頭實現綠色智能轉型

近日,印尼領先的數字電信公司Indosat Ooredoo Hutchison部署了諾基亞能源效率解決方案,旨在降低其全國無線電接入網路(RAN)的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該方案是諾基亞自主網路組合的一部分,利用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演算法分析實時流量模式,在低網路需求時段自動關閉閑置和未使用的無線電設備。諾基亞能源效率解決方案採用...
引領健康新潮流,三星Galaxy Watch8系列讓健康生活大踏步 - 天天要聞

引領健康新潮流,三星Galaxy Watch8系列讓健康生活大踏步

【ZOL中關村在線原創新聞】要想實現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實很簡單,保持規律的生活節奏和健康的飲食習慣,就能輕鬆達成目標。這也是智能手錶越來越盛行的原因之一。在科技手段的幫助下,管理健康生活將變得更加簡易方便。尤其是近日推出的三星Galaxy Watch8系列,還針對自律和健康管理推出多項創新功能,可量化不同行為對健康的...
理想i8月底來襲!720km純電續航+10分鐘充500km,家用首選? - 天天要聞

理想i8月底來襲!720km純電續航+10分鐘充500km,家用首選?

7月9日,從理想汽車官方獲悉,旗下首款純電SUV——理想i8將於7月29日正式上市,新車定位中大型六座SUV,軸距3050mm,動力上將全系標配雙電機智能四驅,標配5C三元鋰電池,CLTC純電續航最高720km,同時全系標配激光雷達,預計售價35萬元左右。理想汽車CEO李想發文表示:近期有購買SUV、MPV意向的用戶,看完發布會再做購買決...
中國衛星上半年預虧最高4120萬元:商業航天競爭承壓,擬加快業務轉型突圍 - 天天要聞

中國衛星上半年預虧最高4120萬元:商業航天競爭承壓,擬加快業務轉型突圍

每經記者:楊卉 每經編輯:魏文藝7月10日晚間,中國衛星(SH600118,股價27.88元,市值329.68億元)公告稱,預計2025年半年度報告將出現虧損,與上年同期相比將由盈轉虧。至於虧損原因,中國衛星列舉了以下幾點:上半年公司可確認收入同比下降,相關產品交付增量是以毛利率較低的商業航天產品為主,以及幾家子公司的經營狀...
非營利研究機構 METR:資深程序員使用 AI 反而會拖慢開發速度 - 天天要聞

非營利研究機構 METR:資深程序員使用 AI 反而會拖慢開發速度

IT之家 7 月 10 日消息,據路透社今日報道,非營利機構 METR 的最新研究發現,和大家普遍認為的相反,經驗豐富的軟體開發者在使用最先進的 AI 工具輔助熟悉的代碼庫時,反而變得更慢,而不是更快。該機構對一批資深開發者進行了深入調查,他們用流行的 AI 編程助手 Cursor 來完成自己熟悉的開源項目任務。研究開始前,這些...
華為啟動全球教育醫療夥伴聯盟,倡議推動 AI 診療商業模式落地 - 天天要聞

華為啟動全球教育醫療夥伴聯盟,倡議推動 AI 診療商業模式落地

IT之家 7 月 10 日消息,在 2025 全球教育醫療合作夥伴中國周期間,華為今日成功舉辦教育醫療行業合作夥伴峰會。來自 40 個國家的 300 余位夥伴嘉賓參會,共話教育和醫療行業數智化轉型新未來。會上,華為啟動全球教育醫療夥伴聯盟(GEHPA)計劃,旨在增強行業夥伴的交流,互補優勢,實現合作共贏。▲ 華為全球教育夥伴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