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華為的第二張底牌

2023年02月13日22:39:15 科技 2944

造車,華為的第二張底牌 - 天天要聞

一則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oo、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產品線總裁王軍被停止職務的消息,外加一張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余承東代替王軍、陪同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到阿維塔參觀的照片,將華為車bu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一時間,業內傳出了各種猜測。

有熟悉內情的人士稱,去年底王軍便受到內部處分,停職消息當時就已確定,「但是否離開華為目前還沒有定論」。

也有相關方表示,王軍之所以被處分,很大程度源於2022年其主導的華為hi模式進展欠佳。

還有人透露,王軍被停職其實是源於多方面的原因,但華為非常重視自身培養的幹部,只要沒有犯下原則性的錯誤,一般不會輕易讓人離職,而是會進行新一波的調用或輪換。

種種言論,難辨真假。但相對於王軍停職始末,圈內人士更為關注的還是:王軍停職會為華為汽車業務的未來走向帶來哪些影響?與華為合作的車企們將面臨什麼?更加重要的是,力挺華為造車的余承東獨攬大權之後,華為造車還會遠嗎?

智選與hi不可兼得?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所轄之下,余承東與王軍是華為車bu最得力的幹將。雙方二人雖然是上下級關係,但余承東是華為智選模式的支持者,代表作主要是aito問界,王軍則是華為hi模式的主要負責人,合作品牌有極狐、阿維塔。

這兩種模式的業務運作方式有所不同,所涉及品牌的旗下產品銷量也千差萬別。

造車,華為的第二張底牌 - 天天要聞

華為與車企有三種合作模式,第一種是傳統零部件供應商模式,即為車企提供所需要的零部件;第二種是hi模式,即和車企一起打造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目前業內的主要代表是極狐、阿維塔;第三種智選模式,則指的是華為全程深度參與產品定義、整車設計、營銷和渠道工作,在三種模式中合作範圍最廣、也最深入,aito便是這一種。

2022年,aito銷量表現亮眼。數據顯示,自2022年3月開啟交付以來,aito問界系列銷量超8萬輛。在此帶動下,賽力斯2022年度預計實現營業收入335億元~350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00.38%~109.36%,毛利率較上年同期有所增長,報告期內單季度毛利率環比正增長。基於aito漂亮的上揚曲線,不少業內人士評價其為新勢力中的「一匹黑馬」。

相比之下,極狐與阿維塔就沒有那麼幸運。新車交強險數據顯示,極狐2022年累計銷量為11895輛,北汽藍谷預計2022年凈虧損52億元~58億元,當然,年度重點車型極狐阿爾法s全新hi版發布較晚(7月)可能是一部分原因。阿維塔交付更晚,2022年12月底進入市場,截至2月5日,累計交付2000輛,距離2023年10萬輛交付目標依然較遠。

aito珠玉在前,不僅增強了華為深度介入智能電動汽車賽道的信心,同時也吸引了更多車企尋求與華為更深入地合作。資料顯示,除了aito,華為已相繼與奇瑞江淮等品牌敲定智選車業務合作。

雖然目前極狐仍以hi模式與華為合作,但其也正在不斷挖掘與華為的合作深度,逐步向智選車模式轉型。據悉,阿爾法s華為hi 版正在逐步入駐華為門店,同時,極狐也已決定與華為深度合作、共同設計下一款新車阿爾法e。

造車,華為的第二張底牌 - 天天要聞

基於aito、極狐、阿維塔三者的不同表現,或許可以大膽猜測一下,無論是阿維塔,還是其他更多尋求與華為合作的車企,未來都不會只停留在傳統供應商或hi模式,而是會像極狐一樣逐漸深入,最終走到智選。

不過,針對業界所關心的——王軍停職是否會令極狐、阿維塔與華為的合作陷入瓶頸,華為、阿維塔與極狐均對此表示否認。

極狐相關負責人表示,與華為之間的溝通並沒有受到影響,雙方依然在積極對接之中,未來的業務規劃也會如常展開。阿維塔內部人士也認為,hi模式經過了華為巨量的資源投入,已經上升為華為的重要技術資產,華為不會改變該業務的運作模式,但未來具體的打法可能會有所調整。余承東則一錘定音道:「(王軍被停職)是正常的人事變動,華為在汽車業務方向上沒有變化。」

華為離造車還有多遠?

自2019年華為首次以tier1的角色高調亮相上海車展以來,華為要造車的「緋聞」就從來沒有間斷過。尤其是近兩年,從標準化零部件的供應到hi模式再到智選車,華為在汽車領域的布局不斷升級,更是難以洗脫想要造車的嫌疑。

認為華為會造車的人,理由很充分:華為已經從技術、產品、營銷三大核心領域介入aito,最近更是把aito海報右上角的logo從aito換成了huawei,造車的野心難道還不夠明顯嗎?

認為華為不會造車的人理由也站得住腳:智選模式下,華為除了不造整車,其他什麼都幹了,幹嘛還非要親自造車呢?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華為汽車業務板塊的一把手,余承東本人是「造車派」的堅定擁躉。這並非猜測,而是得到了現任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的親言認證。徐直軍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華為最高層最終選擇了不造車方案,因為「老余只有一票」。這也是外界盛傳余承東獨掌大權、華為距離造車會更近一步的主要原因。

造車,華為的第二張底牌 - 天天要聞

針對華為內部以及外界關於造車的種種爭論,華為官方以反覆強調的方式堅決否認。2020年10月,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甚至因此專門簽發了一份《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嚴辭厲色明確「華為不造車」:「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干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戲劇性的是,這份《決議》的有效期同樣十分明確——只有3年。也就是說,華為不造車的決議將在今年10月宣告到期。與此同時,華為也將迎來新一輪重要的人事變動——任正非之女、華為副董事長、cfo孟晚舟即將於4月1日首次當值華為輪值董事長,再加之以余承東已經在汽車業務上集權,屆時,華為關於造車的態度是否會迎來360度的大轉彎?我們或許可以從華為中期財報中窺見一二。

華為2022年中期業績顯示:實現銷售收入3016億元,凈利潤率5.0%;其中,終端業務收入為1013億元,在華為三大業務中佔比最高,但與2021年中期業績同比減少344億元、下滑25%,拖累總體營收同比下滑5個點。

華為終端業務的下降順應了全球手機市場的走向,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出現了一成以上的降幅,再往前看幾年,全球手機市場的增速不說下降明顯,也在逐步放緩。也就是說,未來幾年內,華為的終端業務很大可能不會有明顯的回升。對比之下,置身於突飛猛進的新能源智能汽車市場,車bu更像是華為手握的第二張底牌。

造車,華為的第二張底牌 - 天天要聞

主營板塊開始走下坡路,掌舵人任正非首先有了危機感。2022年8月,其在《整個公司的經營方針要從追求規模轉向追求利潤和現金流》講話中提到,華為應改變思路和經營方針,從追求規模轉向追求利潤和現金流,以保證度過未來3年的危機,華為一定要把「活下來」作為最主要的綱領,2023年預算要保持合理節奏,盲目擴張、盲目投資的業務要收縮或關閉。

這些壓力無疑傳導給了華為車bu,傳導給了余承東。要知道,雖然華為沒有披露汽車業務具體的營收數據,但華為車bu成立3年來一直處在虧損狀態。

余承東本人也公開承認:「華為在汽車上投入很大,一年花掉十幾億美元,目前是華為唯一虧損的業務。」承壓之下,在2022年12月的華為內部會議上,余承東也下定決心:「車bu要在 2025 年實現盈利。」

結合以上種種,我們或許更應該傾向於,尋求盈利是華為車bu的當務之急,造車暫時還不會納入華為的短期目標。畢竟,整車製造環節投入大、利潤低、回本周期長,對於此時的華為而言,要持續將巨額資金投擲到汽車業務之中,風險太大。

當然,世事無絕對,從長期來看,實力強大的華為從困境中擺脫出來只是時間問題,到那時,再甩出造車這第二張底牌,也不晚。

科技分類資訊推薦

長安與東風重組新進展:朱華榮稱不會改變長安既定戰略 - 天天要聞

長安與東風重組新進展:朱華榮稱不會改變長安既定戰略

2月9日,長安汽車和東風集團股份(00489.HK)同步發布了控股股東「正在與其他國資央企集團籌劃重組事項」的信息。長安汽車的控股股東是兵裝集團,而東風集團股份的控股股東是東風公司。隨即,長安汽車和東風集團這兩家汽車央企將合併重組,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公安部出手了!年齡限制放寬10年、送考下鄉,2025年考駕照不難了 - 天天要聞

公安部出手了!年齡限制放寬10年、送考下鄉,2025年考駕照不難了

電動車加強管理以後,要求機動車類型的車輛需要持證上路,但是老年人考駕照卻受阻,一方面有年齡的限制,另一方面偏遠山區考駕照不方便,所以在2025年公安部出手了,年齡限制放寬10年,同時推出送考下鄉服務,還進一步的降低考駕照的費用,2025年起考摩托車駕照不難了。
從「星靈安全守護體系」到昊鉑HL,看懂廣汽科技日 - 天天要聞

從「星靈安全守護體系」到昊鉑HL,看懂廣汽科技日

發布會以技術切入,並全程圍繞安全展開。廣汽集團董事長、總經理馮興亞率先登場,宣布2025年四季度將正式上市支持L3級智能駕駛的車型,他同時強調面向自動駕駛時代對智能駕駛技術、整車安全架構以及突發風險處理能力的要求更高。如何才能滿足更高的要求?馮興亞提到了「廣汽
關稅大棒下,最受傷的車企出現了 - 天天要聞

關稅大棒下,最受傷的車企出現了

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剛揮出,尚未嚇退「外敵」,卻先刺痛了自己。近日,擁有瑪莎拉蒂、Jeep等14個品牌的全球第四大車企斯泰蘭蒂斯突然宣布裁撤900名美國工人,關閉加拿大和墨西哥兩家工廠,北美生產線陷入癱瘓。幾乎同一時間,捷豹路虎宣布暫停對美出口一個月,奧迪更是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