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報道稱,美國所說「對華掛鉤」,解決對華產業鏈施加壓力下,蘋果產業鏈公司計劃將 移出中國,並主動尋找在東南亞其他地區生產蘋果產品,特別是印度大張旗鼓聲稱,印度將成為「下一個中國」。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現在蘋果已經採取措施,在產業鏈進行調整。將一些產品的生產線從中國遷到印度,並已同印度層面進行了商議,但是目前彼此並未達成協議。
結合當前局勢剖析,iPhone往往要進一步遷移生產鏈的速度,一般包括兩方面的原因:對其自我發展的考慮,美國產生的影響。
首先,中國經濟發展,人力成本也在慢慢上升。在這樣的環境下,印度及其他東南亞人力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也就自然走入了蘋果的產品視野。
單從經濟角度來說,蘋果這個考慮,其實就是其追求降低成本、高溢價的結果。
此外,從iPhone自身的長遠發展來說,實際上尋找把生產鏈分布於更多國家、地區,也可以很大程度上確保其總體利益。
實際上印度如今國情和過去的國內很相似,不僅擁有龐大人口基數,並且也在積極吸引外資進行建設規劃。這也就促使印度近幾年的經濟發展特別快,印度的GDP已經超過了英國變成了全球第五大經濟體。
也就讓印度媒體相信印度也是有水平超越中國的。
當然,印度這麼認為還是狂妄自大了一點。雖然印度這麼多年在積極主動發展加工製造業,但是要想對比中國顯而易見還是能力不足的。儘管,美國選擇東南亞的理由是,這些地區勞動力便宜,人力資源充足,但技術以及經營規模方面還是和中國存在很明顯的差異的。
因為那是iPhone初次將新機型投向印度,印度之前的工廠只有收到iPhone舊型號訂單。
印度媒體《商業標準報》卻認為,印度將於更多領域展示出自己能力和潛力,甚至成為「下一個中國」。但他們的一些描述還是讓人有一些困惑,尋找蘋果公司這些所謂的認可?
以此次iPhone14的投建來說。雖然這也是蘋果公司初次允許印度工廠生產新機型,智能手機都是高端製造的一小部分。可是印度事實上並不負責在其中處理晶元、鏡頭、運行內存等關鍵部件的生產,說白了就是一個組裝工廠。同樣的事,越南等一眾國家都會幹,甚至於中國當前還是蘋果手機一些零部件的關鍵原產地。
印度勞動力儘管確實非常便宜,但勞動力素養普遍不太高,在工作中的積極性也遠不如中國勞動力,相同的代工廠生產一部手機,印度人力資本要花超過中國人力幾倍的時間來完成。這一點早就在多年以前,在印度建手機代工廠的富士康便深有感觸。
人力成本的優點,促進更多勞動密集型外資下游公司轉移到越南。同時在中國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將一些重污染、利潤低、相對中低端的行業淘汰掉,是一個必然的結論,參照工業化進程歷史及其全球產業鏈遷移過程,iPhone將一些產品的生產線遷移出中國,自身無可非議。
而蘋果公司突然遷移生產,也一定是作出了慎重考慮,而且應該是有準備方案,美國誘使台積電等行業龍頭赴美國投資辦廠,四處拉攏半導體技術人才,為的是把握半導體材料行業話語權,接下來從這當中贏利的還是美國自己的公司。
作為營銷出身的CEO,庫克他十分清楚降低成本的重要性,為了能夠提高商品的收益,並減少對國內 市場的依賴性。庫克一直在遷移自己的生產線,並把代工企業遷往印度和越南等東南亞市場,憑著當地廉價的勞動力優點,還可以讓蘋果公司的收益進一步地提升。
目前我國手機市場貼近飽和狀態,華為、小米手機、OPPO等手機廠商實力更加迅猛,不但佔據國內市場,在全球市場也具備很不錯的市場市場佔有率,競爭對手提升及其市場飽和狀態,造成整體的手機市場呈現下滑趨勢,蘋果的產品發展潛力早已比不上前些年順心如意。
而華為在面對這些問題,也就是拿出了自己技術方式,來面對所發生的難題。例如鴻蒙操作系統以及自己半導體晶元技術,把自己的短板窟窿補好。
儘管在開始的時候華為會受到一些影響,但是現今市場局勢來說,影響都是相對應的,所以已經開始爆出了支持華為的聲響。
因為從實際角度來說,與其說美國為了追求「挑明」打下基礎,不如說是產業鏈博弈帶來的必然局勢。
第一,蘋果新產品需求量,受到全球經濟下行產生的影響,生產目標間距最初構想早已明顯下降。
第二,產業鏈的調節並非一日之功,這一點從當初三星在越南辦廠所消耗的時間可見一斑,而手機供應鏈的複雜性要更甚三星,所以,調節的過程本來就是博弈的一個過程。
接下來,iPhone對產業鏈的調節是否成功,最後將在於印度和越南,能不能展示出達到iPhone高標準嚴要求的生產製造實力。
因此,就算蘋果公司有這麼全球化戰略,其巨大上下游一時半會都不會進行,也不用擔心的是,iPhone不會輕易放棄中國市場和中國生產製造,就算轉移供應鏈管理,估計也只能把中國當前生產能力20%轉移至印度。而這樣會使當地代工企業有充足的時間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