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持續不斷被限制,為何我們不能對蘋果下手?
在5G技術上實現對歐美的反超之後,華為就得到了一系列「特殊照顧」,完全自研的技術讓他們無從下手,只能通過一些外在的因素達成效果,利用自身供應鏈的優勢,不斷對華為的業務進行衝擊。
經過三年時間的突破,華為也迎來了「涅盤重生」,在供應鏈上大量採用國產化,帶動了國內供應鏈體系的成型,Mate 50的成功發布,宣告著手機業務的回歸,最艱難的時期已經熬過來了。
想必很多人都會有一個疑問,為何老美可以肆無忌憚的限制華為,我們就不能適當的對蘋果進行「敲打」,這其中有著什麼隱情呢?供應鏈的關係能否扭轉過來呢?
蘋果的優勢所在
華為手機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蘋果手機在高端領域的地位,而根源就在於鴻蒙系統和麒麟晶元上,完全自主化的技術體系,讓這兩項核心技術更好的進行融合。
在操作體驗上絲毫不屬於IOS系統和A系列晶元的組合,而安卓系統一直無法和iPhone進行直接競爭,是因為谷歌只有一個系統,晶元需要依賴其它廠商,還有開源的屬性,任何手機廠商都可以搭載使用,中高端都是採用同一個系統,也註定了與真正的「高端」無緣!
面對谷歌斷供GMS服務、高通晶元的中斷供應,華為很好的挺了過來,並且吸收了足夠的教訓,在晶元和系統上同時發力,只要解決了晶元的供應問題,華為手機業務就能王者歸來,從余承東多次的表態中,就能夠看出這方面的問題很快就能解決了。
老美肆無忌憚的限制,對美企在中國市場的份額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但似乎唯獨對蘋果公司免疫了,iPhone 13和iPhone 14的銷量絲毫不受影響,反而在失去了華為這個競爭者之後,大部分的銷量都迴流到了蘋果手機上。
很多人就會有疑問,為何國內就不能針對一下蘋果公司呢?首先要先了解一下這家公司的供應鏈和市場,在科技全球化背景的推動下,iPhone可以說算是「國產化」了,零部件都是由國內代工廠提供,在完成了組裝之後運回美本土,轉一圈回來卻變成了「進口產品」!
這雖然很「諷刺」,但國內工業製造的劣勢也一覽無遺,作為蘋果的主要代工廠富士康,雖然有「鐵血工廠」的稱號,但的確在特定的時間裡解決了國內大部分人的就業問題,而這一切都是蘋果供應鏈帶來的。
雖然庫克曾說過:「最不擔心的就是中國市場!」雖然這句話很多人不愛聽,但這也是事實的情況,從生產製造、到最終的銷售環節,蘋果供應鏈造就了大量的產值,國內很多人需要圍著這條供應鏈轉,這也幫助中國工業製造提升到了另外一個層次。
能否啟動限制呢?
央視多次呼籲「擺脫蘋果依賴症」,但很多廠商根本沒有辦法做到,進入到蘋果供應鏈可能要承擔很大的風險,但如果沒有進入這條供應鏈,很多企業估計就直接卡在了「起步」上。
而歐菲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失去蘋果訂單之後,在營收上直接下滑超過90%,但其曾經依靠著蘋果訂單,成為了全球第一大光學鏡頭供應商,先進的技術是可以流傳下來的,因此歐菲光目前的現狀,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慘。
國內的很多廠商,都爭著搶著進入蘋果供應鏈,除了要爭取一定的利益之外,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那就是想要提升自己的技術和工藝,蘋果對供應鏈的苛刻要求,成為了中國工業崛起的關鍵。
庫克還曾說過:「蘋果離不開中國市場!」原因是中國市場佔據了蘋果總營收的20%以上,而且一些配套的業務收入也相對完善,雙方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的存在,誰放棄誰都將損失慘重。
蘋果近些年召集轉移國內產能,很有可能是因為老美的要求,無論是在印度還是越南市場,建廠的進度似乎一直都在走走停停,排除掉一些特定因素,也能夠說明一定的問題了。
就目前而言,蘋果離不開中國市場,同樣我們也離不開蘋果供應鏈,所以關於反制這個問題,我們更應該採取理性的措施,不要採取這種「傷敵800,自損1000」的策略,對此你們是怎麼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