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供應鏈去中國化,中企比重卻不降反升,它能脫離中國嗎?

2022年10月01日16:22:20 科技 1536

2020年,郭台銘說:一旦蘋果撤離中國,中國大批企業將破產倒閉,然而2年過去了,蘋果非但沒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中國的供應商價值反而來越高,蘋果還能離得開中國嗎?

蘋果轉移供應鏈初見成效

IPhone14發布後,蘋果在印度的組裝廠卻火了,因為它們也將參與旗艦機的生產,而且時間僅比中國工廠晚2個月。

要知道按照前兩年的管理,由於供應鏈問題,印度工廠一般都要滯後6-9個月,而現在一下子加快了三倍,中國與印度代工廠的距離進一步縮小。

蘋果供應鏈去中國化,中企比重卻不降反升,它能脫離中國嗎? - 天天要聞

所以有些人就嗨了,說:蘋果正在擺脫對中國的依賴,未來中國企業會越來越難。

看到這,我真是想笑,蘋果想去中國化,其實早就不是什麼秘密了。

自從2016年懂王上台後,就已經百般要求蘋果將組裝廠移回美國,可惜老美的製造業實在是扶不起,所以這件事並沒有成功,但是蘋果還是決定將產業鏈轉移,降低對中國的依賴。

蘋果供應鏈去中國化,中企比重卻不降反升,它能脫離中國嗎? - 天天要聞

2017年時,他們一邊與印度談判,索取補貼,一邊要求緯創富士康兩家組裝廠去印度建廠,準備在印度生產iPhone,此後印度的蘋果供應商迅速增加到9家。

2020年後,蘋果又在越南組建了AirpodsMacBook的生產線,正式開啟向東南亞轉移供應鏈的動作,蘋果在越南的合作工廠達到31家,3年內翻了一倍,甚至他們還承諾只要符合標準的越南工廠,都感興趣。

蘋果供應鏈去中國化,中企比重卻不降反升,它能脫離中國嗎? - 天天要聞

按照蘋果的規劃,產業鏈轉移大概分為三步:第一步,先在東南亞組建技術含量低的組裝廠,第二步:建設配送中心和一些容易轉移的供應鏈,最後再在一步步完善供應鏈,從而降低對中國的依賴。

在蘋果的引導下,果鏈傾巢出動,僅僅2021年就在越南建設了23家工廠,連中國供應商也不例外,歌爾股份、藍色科技、領域智造、立訊精密等等,但凡是中國有名的果鏈都在越南組建了工廠。

可以說在擺脫中國戰略上,蘋果的 動作相當大。

蘋果供應鏈去中國化,中企比重卻不降反升,它能脫離中國嗎? - 天天要聞

所以2020年時,郭台銘就悲觀地說:一旦蘋果撤離中國,中國將面臨大批企業破產倒閉,現在5年過去了,蘋果成功了嗎?

答案並沒有,蘋果大動作不僅沒擺脫對中國的依賴,中國的供應商反而增加了。

中國供應鏈不降反升

首先是中國供應商增加,2020年,蘋果新增36家供應商,其中有22家是中國企業(大陸12家,港灣合計10家)。

其次中國大陸的供應商價值也在增加,10年前,中國主要從事iPhone的組裝工作,價值佔比只有3.6%,2020年,蘋果發布iPhone12時,中國佔比已經達到15%,2022年,中國果鏈供應商的價值已經達到25%。

蘋果供應鏈去中國化,中企比重卻不降反升,它能脫離中國嗎? - 天天要聞

像屏幕、玻璃、電池、攝像模組以前都是日韓提供的,如今中國供應商已經擠進去了,甚至傳出長江儲存也被納入供應鏈的名單中,這些在以前可都是發達國家的份額。

但是這還沒完,2021年,蘋果在中國招收的崗位增加50%,而且很多都是工程師崗位,他們從事的是蘋果的關鍵設計工作,這可是歷史性的一刻。

因為在蘋果以往的產業體系中,都是由美國負責研發和設計、中國負責製造,現在蘋果將它們核心的設計工作也擠出一部分給中國,也可以說明中國在蘋果供應鏈的地位,並沒有下降,反而是越來越重要。

蘋果供應鏈去中國化,中企比重卻不降反升,它能脫離中國嗎? - 天天要聞

那麼問題來了,蘋果明明在主動去中國化,那為啥中國地位反而越來越高?未來還能擺脫對中國的依賴嗎?這一切還要從蘋果剛進入中國開始說起。

要了解蘋果為何離不開中國,就要了解它為何一定要來中國找代工廠?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會告訴你,蘋果只是看上了中國廉價的勞動力。

實際上根本不是這樣,蘋果到中國和特斯拉一樣,都是為了解決產能和技術問題,可以說沒有中國的工廠,蘋果就會和曾經的特斯拉一樣陷入產能噩夢。

這個並不是在胡說,而是喬布斯的親身經歷。

蘋果供應鏈去中國化,中企比重卻不降反升,它能脫離中國嗎? - 天天要聞

喬布斯並不待見中國工廠,而是專註矽谷製造

在80年代的時候,美國的大型科技公司已經開始產業鏈轉移,但是蘋果的創始人喬布斯卻不一樣,他是一個執念非常強的人,在他看來一件產品成功因素有三個:一個是設計、一個是軟體,還有一個是硬體。

而且軟硬體必須相互協調才是完美的,但是想要軟硬體搭配,就不能讓軟體和硬體離得太遠,設計團隊留在美國,所以產品也需要在美國本土製造。

加上當時的美國還處在製造業巔峰,美國製造的口號就代表了產品的質量,所以為了完成這個執念,喬布斯就在美國興建了幾座 工廠,然而這些工廠,卻讓他大跌眼鏡。

蘋果供應鏈去中國化,中企比重卻不降反升,它能脫離中國嗎? - 天天要聞

蘋果美國總部

其中第一座是在1983年,當時他親自主持,要在舊金山蘋果總部的對面,興建了一座世界上最先進的製造工廠,這座工廠是用來生產蘋果旗下麥金塔 (Macintosh) 電腦,整個流水線採用高度自動化。

在喬布斯的規劃中,這個工廠不但可以將人力成本縮減到總成本的2%,還可以快速量產出先進的蘋果電腦,當時他還驕傲的表示:這是一台美國製造的機器。

然而這座先進的工廠在1992年就關閉了,它不僅沒能實現預定的量產生產,甚至連高度自動化都沒能實現,當時的蘋果產品總監加西(Gassée )甚至公開表示,說它是一種恥辱。

蘋果供應鏈去中國化,中企比重卻不降反升,它能脫離中國嗎? - 天天要聞

蘋果公司前產品總監加西

然而這些並不能改變喬布斯對美國製造的青睞。

1990年時,喬布斯已經被人逐出蘋果,他隨後又創立了NEXT公司,並且又斥資1000萬美元建立了一座工廠,喬布斯對它的評價是「我為我們的電腦和工廠感到自豪」,然而這次嘗試再次以失敗而告終。

兩次嘗試讓喬布斯矽谷的製造夢徹底破碎了,然而他們依舊不信任在中國組裝,而是嘗試製造業更發達的歐洲,比如愛爾蘭等國家,結果還是失敗了。

三次嘗試三次失敗。

讓喬布斯開始反思自己的產業鏈戰略,1998年後,蘋果聘請蒂姆-庫克擔任蘋果的營運部門總裁,負責搭建全球供應鏈,自此蘋果像其他企業一樣,搭上了中國製造的便車,所以我才說,不是中國需要蘋果,而是蘋果需要中國。

蘋果供應鏈去中國化,中企比重卻不降反升,它能脫離中國嗎? - 天天要聞

那麼蘋果明明一直在轉移產業鏈,為啥反而越來越依賴中國呢?

答案其實非常簡單,就是中國製造業太善於學習了,並且他們的學習能力讓喬布斯和蘋果搞成都無法割捨中國,這不是在胡扯。

喬布斯被中國製造征服

其實早在2012年,老美的紐約時報就給出了類似的答案,當年他們刊登了一篇名叫:iPhone為何是中國製造的的文章,裡面介紹了兩個故事。

蘋果供應鏈去中國化,中企比重卻不降反升,它能脫離中國嗎? - 天天要聞

第一個故事:喬布斯當眾拒絕奧巴馬

時任老美總統奧巴馬邀請矽谷名人參加晚會,當時喬布斯也在現場,會上奧巴馬允許所有名人向他諮詢問題,輪到喬布斯時,奧巴馬反而先開口,問他說:需要什麼樣的條件,蘋果才會回到美國本土製造?

很顯然,奧巴馬言外之意,就是讓喬布斯把蘋果生產轉回到美國去,條件可以隨便開。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喬布斯絲毫不給總統面子,連敷衍都沒有,而是非常肯定地告訴他:「這些工作再也回不來了」。

蘋果供應鏈去中國化,中企比重卻不降反升,它能脫離中國嗎? - 天天要聞

後來紐約時報了解到這件事,感到非常好奇,採訪了大量蘋果的員工,想了解為何蘋果選擇中國而不是美國。

於是就有了第二個故事:蘋果高層透露在中國建廠是蘋果唯一的選擇,這個結論和我上面說的幾乎是一樣的,但是蘋果高層舉了個例子,還是驚艷到了我。

他說:有一次,因為屏幕質量問題,蘋果臨時更改了iPhone屏幕的設計,但此時距離正式銷售沒有多少時間了,所以需要臨時對整個生產線進行重新調整。

為了完成任務,富士康連夜安排公司的近萬名員工臨時加班,結果僅用半個小時,安裝玻璃屏幕的生產線就搭建起來了,效率高得驚人,然後在3天內,就完成了生產線的調整,新iPhone產量迅速暴漲到每日上萬台的速度。

蘋果供應鏈去中國化,中企比重卻不降反升,它能脫離中國嗎? - 天天要聞

中國工廠的效率和靈活性驚呆了所有蘋果高管,在此之後,他們就被中國征服了,任何蘋果高層和工程師只要到中國,就絕對不會再說轉移產業鏈的事情。

紐約時報最後給出的評價是:中國製造業的規模、效率還有工業技能都遠遠超過美國。然而僅這些僅僅只是表面,中國製造業不只有這些,還有技術的研發能力也是蘋果押注中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再舉個例子:2007年時,喬布斯推出了自家旗下的第一代iPhone手機,他在發布會現場展示多項創新性的功能,其中流暢的觸摸屏驚艷了很多人。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個觸摸幕的技術,其實是由宸鴻集團負責研發的。

蘋果供應鏈去中國化,中企比重卻不降反升,它能脫離中國嗎? - 天天要聞

宸鴻光電科技(TPK)

當時主流的觸摸屏技術是電阻式觸摸屏,它是由玻璃基層加上導電的塑料層組成的,不過這項技術缺點非常明顯,它只能判斷一個觸控點,以及執行一些簡單的拖拽動作判斷,所以觸摸屏在當時更多是噱頭,而不是實用的功能。

而喬布斯對iPhone 1的設想是一款完美的,沒有鍵盤,可以流暢操作的革命性產品,所以他完全無法接受電阻式觸摸屏,為了找到更好的技術,他們一邊投入大量的研究,一邊在日韓尋找廠家幫忙,然而一直都沒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直到有人向喬布斯介紹了宸鴻集團,當時的宸鴻已經在觸屏幕行業研究了多年,就連最新的「電容式」觸摸屏也有研究,電容式觸摸屏可以實現多點觸控,而且操作順滑,在當時就是最先進的觸摸屏技術。

蘋果供應鏈去中國化,中企比重卻不降反升,它能脫離中國嗎? - 天天要聞

最終宸鴻創始人江朝瑞幾乎賭上全部身家,才攻克這個難題,於是它也成為蘋果早期的供應鏈企業之一。

宸鴻可以說是中國供應鏈的縮影。

因為蘋果的產品是先設計,然後工程師團隊根據設計去全球尋找合適的供應商,然後蘋果再與供應商合作一起完成零部件的研發和生產。

這個過程就得保證每個供應商都必須具備全球頂尖的實力,既要有自己的技術還要價格低廉,所以蘋果的每個供應商實力都很強,甚至無可取代。

比如為蘋果提供攝像頭模組的歐菲光

蘋果供應鏈去中國化,中企比重卻不降反升,它能脫離中國嗎? - 天天要聞

歐菲光大家都知道,因為受到老美的制裁,所以蘋果就不再將它納入零部件供應商,歐菲光迫不得已,只能把自己的攝像頭相關業務以24億的巨資,賣給聞泰科技

然而有意思的是,接手歐菲光攝像頭的相關業務後,聞泰科技轉頭就成了蘋果新的供應商,也就是說,歐菲光的技術,已經成為蘋果不可或缺的一員。

而類似歐菲光這樣的企業,中國已經越來越多,以前我們只負責組裝,數據線,手機殼等低端配件,再後來就變成了電池、攝像頭模組、屏幕等等重要零部件,在技術難度上,開始逐漸變得更高。

蘋果供應鏈去中國化,中企比重卻不降反升,它能脫離中國嗎? - 天天要聞

時至今日,中國製造業已經在規模、效率、工程師團隊、工業技能、能源等等方面,全方位領先其他國家,蘋果除了日韓等核心的配件外,幾乎各個方面都要依賴中國。

除此之外外國網友拆機發現,新款iPhone14中,竟然有我國長江存儲生產的存儲晶元,要知道蘋果手機上關於先進半導體的核心零部件,以前一直都是由美日韓壟斷,但如今我們也來分一杯羹了。

蘋果為啥越轉移產業鏈,反而越依賴中國呢?

答案其實已經很明顯了,就是中國科技企業成長得太快了,像歐菲光、京東方,長江存儲等科技企業越來越多,甚至超過了蘋果轉移的速度。

蘋果供應鏈去中國化,中企比重卻不降反升,它能脫離中國嗎? - 天天要聞

蘋果將低端的組裝廠轉移出去一點,但是美日韓等國的果鏈也被中國奪過來一點,所以蘋果就越來越離不開中國。

不過這裡也要為蘋果解釋一下,實際上他們壓根就沒想過完全去中國化,因為中國的優勢太明顯了,明顯到蘋果都捨不得離開。

2017年時,庫克就曾經說過,在美國開個模具工程師會議,可能連會議室都坐不滿,但要是要在中國,這些模具工程師能坐滿幾個足球場。

高效率+強供應鏈+龐大的技術人才,這就是中國製造業的底氣,任何一家外國企業都會從中國的製造業中受益,蘋果也是。所以他們壓根就不想完全脫離中國,他們實行供應鏈分散的戰略,說白了就是不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

蘋果供應鏈去中國化,中企比重卻不降反升,它能脫離中國嗎? - 天天要聞

當然,這也是被貿易戰和疫情逼的

2018年,懂王一直以關稅作為要挾,讓蘋果回到美國建立組裝廠,庫克也十分無奈,甚至被逼著答應再建三座大型的工廠。

然而明眼人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蘋果自己的產品都是找人代工的,怎麼可能一下子建三座工廠。

但是中美的貿易戰,讓庫克對蘋果供應鏈安全產生了焦慮,所以他們就將以前由美國設計、全球供應,然後給中國生產的戰略,改成現在分散供應鏈的做法。

除此之外,疫情肆虐,如果工廠都在中國,一旦遭遇到疫情擴散,對蘋果的產能就會產生非常大的衝擊,所以為了規避政治和疫情風險,在中國之外擴建工廠,其實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

蘋果供應鏈去中國化,中企比重卻不降反升,它能脫離中國嗎? - 天天要聞

當然蘋果也有主動做法的因素,因為東亞、東南亞的市場在這些年裡增長得非常明顯。

2020 年,蘋果手機在印度的銷量首次超過320萬台,比上一年增長了60%,2021年,再次增長54%,銷量達到540萬台,越南和印度一樣,增長的速度也很快。

所以很多手機企業都會在這裡提前布局,比如在印度建廠的有小米OPPO 、VIVO甚至榮耀等中國企業,蘋果在這裡建廠也不足為奇,一方面有利於他們拓展印度的市場,另外一方面也是看中這裡的廉價勞動力。

說白了蘋果就是個企業,自身的利益才是公司的主要目標,所以我們才會看到蘋果一邊在中國建設大型數據中心,積極招納中國供應商和工程師,一邊還要在越南建廠,搭建供應鏈。

蘋果供應鏈去中國化,中企比重卻不降反升,它能脫離中國嗎? - 天天要聞

同樣的,我們也沒必要太把蘋果當回事,沒必要看到蘋果轉移產業鏈,就唱衰中國製造業,我們應該看到中國的供應商正在增多,就已經說明蘋果離不開中國。

反而是我們的果鏈要主動去蘋果化,減少對它的依賴,事實上已經有很多企業都在這麼做了,它們將技術帶到了市場更廣闊的汽車行業。

對了,我我正在參加知識創作人第八季,喜歡的話幫忙點個讚唄

科技分類資訊推薦

開啟 「雷鳳軍」 時代,硬派新玩家的技術狂飆,鄭州日產Z9開啟預售 - 天天要聞

開啟 「雷鳳軍」 時代,硬派新玩家的技術狂飆,鄭州日產Z9開啟預售

像雷軍雷布斯那樣用互聯網思維造車,以生態圈模式賣車;像小鵬王鳳英那樣管理公司,激發團隊;對標長城魏建軍;開創鄭州日產自己的「雷鳳軍」時代。在3月31日舉辦的鄭州日產 Z9 預售發布會上,鄭州日產執行副總經理毛力民這句話一出,不僅瞬間點燃了現場,更讓我們看到了鄭
探秘東風汽車博物館:穿越汽車工業的時光隧道 - 天天要聞

探秘東風汽車博物館:穿越汽車工業的時光隧道

3月26日,中部地區首座以汽車工業文化為主題的綜合性博物館——東風汽車博物館正式在湖北十堰開館。這座承載著中國汽車工業半個多世紀奮鬥史的文化地標,在十堰市原第二汽車製造廠(下稱「二汽」)歷史廠區隆重啟幕。它不僅是東風汽車發展歷程的生動記錄者,更是中國汽車工業崛
張若昀同款座駕登場!悅意 03 憑啥成爆款預定? - 天天要聞

張若昀同款座駕登場!悅意 03 憑啥成爆款預定?

最近汽車圈可是熱鬧非凡!3 月 27 日,在充滿詩意與古韻的烏鎮,一汽奔騰搞了個大動作,舉辦了一場盛大的 「為生活 添悅意」 一汽奔騰悅意之夜暨悅意 03 上市發布會在烏鎮的古樸寧靜與新能源汽車的科技感完美融合,為這場發布會增添了獨特的魅力。​
逆勢而揚,一汽豐田3月銷售新車7萬台,同比增長22.3% - 天天要聞

逆勢而揚,一汽豐田3月銷售新車7萬台,同比增長22.3%

4月1日,一汽豐田率先公布了3月及一季度銷量數據。3月,一汽豐田銷售新車71,025台,同比增長22.3%;整個2025年一季度,累計銷售新車172,461台,同比增長9.6%。這是繼連續兩年成為正增長主流合資車企之後,一汽豐田再次創造的新增長記錄,續寫了「合
把驗收決定權真正交還用戶手中,問界首開行業先河 - 天天要聞

把驗收決定權真正交還用戶手中,問界首開行業先河

用戶對企業的價值是什麼?堅持以用戶為中心,如何才能做到實處?新能源汽車品牌能為用戶帶來哪些創新服務?隨著問界M9 2025款先行者在工廠驗收交付儀式的成功舉辦,這一系列問題都有了更直觀的答案。在賽力斯超級工廠,問界首開行業先河,做出新的質量承諾:用戶可以親自參
星耀8 駕到!國產混動界「新霸主」來襲,你準備好了嗎? - 天天要聞

星耀8 駕到!國產混動界「新霸主」來襲,你準備好了嗎?

瞧瞧這外觀,是不是既奢華又充滿科技感?前臉那封閉式格柵,搭配狹長的燈組和中央貫穿的星環燈帶,簡直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下方還有「T」字形鍍鉻裝飾的導流槽,不僅好看,還能優化空氣動力學性能。車身側麵線條流暢得讓人讚歎,溜背設計加上隱藏式門把手,風阻係數低得讓人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