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為被斷芯後,晶元話題的熱度變得非常高,但說實話,晶元確實是中國科技的短板,且短得很徹底。晶元製造的過程其實很複雜,有三個主要環節,且缺一不可,而中國晶元在晶元設計、晶元製造以及晶元封裝的各個環節,都存在被「卡脖」的風險,所以一旦西方國家抓住了這個短板,中國晶元企業就很難「翻身」了。
舉個例子,華為海思在晶元設計領域是有一定的優勢的,但華為被「卡脖」,除了自主設計的麒麟晶元無法被代工之外,工業設計軟體、晶元架構等也存在被「卡脖」的風險。而中芯國際在晶元代工方面有不錯的表現,但晶元製造設備也是一個很容易被「卡脖」的弱點。3年前中芯國際就採購過EUV光刻機,但一直沒收到,這也導致7nm以上工藝的發展受阻。
當然,既然已經被「卡脖」了,從積極的角度來看,斷芯反而刺激了國內晶元相關企業自主研發的決心,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晶元產業的發展。
近日,TrendForce發布了2022年Q2季度的數據——《全球Top10晶圓代工企業排名榜單》,從這份榜單里可以看到,台積電依然以53.4%的份額,穩居第一,坐擁全球晶元代工市場半壁江山,而三星則以16.5%的市場份額穩居第二。
但這份榜單最有看頭的並不是第一和第二的企業,激烈的競爭發生在第四和第五之間,排在第四的是格芯,而排在第五的是中芯國際。從數據來看,中芯國際和格芯的市場份額差距只有0.3%,差距已經非常小了。
而且在增長率表現方面,中芯國際也略勝一籌。中芯國際保持著3.3%的高增長,而格芯則保持在2.7%的增長率水平,如果按照這個趨勢,要不了多久,-0.3%的差距就會變成+0.3%的差距,而中芯國際也將成為全球第四的晶元代工企業。
還記得中國芯被「卡脖」的時候,吳漢明院士曾經說過,不要盲目追求高端晶元的突破,一步一個腳印,現在中低端晶元市場站穩腳跟,才有衝擊高端市場的底氣和實力。而中芯國際也已經明白了這一點,在EUV光刻機採購受阻後,中芯國際就聚焦於成熟工藝晶元,並且還在不斷擴大產能。
要知道,國內主流晶元需求還是中低端晶元,所以只要中芯國際能夠滿足國內中低端晶元的產能,那麼中國晶元的進口量就會驟減,這也是對美斷芯的有力回擊,這就是一場漂亮的「翻身」仗了,繼續加油吧!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