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20年華為發起「天才少年」計劃,招了一批剛畢業的頂尖人才,並為他們開出了平均百萬的年薪,其中,有一個年輕人叫彭志輝。
他的另一個身份是B站UP主@稚暉君,目前擁有120多萬粉絲,這個自稱「野生鋼鐵俠」的少年,更新頻率並不高,但不少人在他的視頻里找到了動力和方向。
對市面上的機械臂都不滿意怎麼辦?自己做一個!
斷更4個月後,稚暉君帶著自己研發的 「鋼鐵俠機械臂「硬核視頻上了熱搜,這個據說是他做過最複雜的項目,讓人看了大受震撼!
架構設計圖看得人眼花繚亂,框架里每個小分支都代表著一串兒的硬核技術。
視頻里介紹了機械臂每個部分的製作過程和技術應用,不好意思作為外行完全看不懂,我們直接來看看這台機械臂能做什麼吧——
能給葡萄做縫合手術:
看看術後效果,是不是還挺不錯?
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事實上,縫針的整個過程都是稚暉君在廁所實時遠程操作完成的……
能抓取、放下酥脆的薯片,開個腦洞,追劇的時候可以讓機械臂把薯片喂到嘴巴里誒~
知乎上有內行人總結了這台機械臂的亮點包括但不限於:
運動學建模及精準設計,這是一項複雜且難度較高的工作;
支持CAN通訊,符合工業級應用需求;
支持仿生運動和位置記憶;
移植了liteOS的鴻蒙系統;
體積小巧精緻,這對PCB設計、硬體模組選型都是極大的挑戰
……
好了,簡單來說就是內行人都直呼牛逼的程度,甚至有人表示「拆了夠我們一個學院的畢設」!
還有人展望了一下未來的實用價值,前景不可估量,並不是看起來厲害實則無用的繡花枕頭,而且,這台機械臂里里外外都是稚暉君一個人完成的!
他還曾獨立研發出帶有自動駕駛功能的自行車,也是全球唯一一輛自動駕駛自行車。從硬體到軟體,涉及到CAD車體建模、載板 PCB 設計、手工焊電路板、軟體開發設計等等二十幾項技術,全都是他自己搞定的。
能自動拐彎
自動避讓障礙物
能停在圍欄上
他的作品裡還有可以打遊戲的充電寶、用螃蟹做的火星車、體感手環、很精緻的透明顯示器等等,都是十分有趣且硬核的「黑科技」。
以上所有這些作品,都是他在華為忙碌的工作時間以外,順便完成的,不愧是一個人頂一個團隊的大神,總有人嫌時間不夠用,而他似乎擁有無窮的時間和精力!
他還會畫畫、會彈吉他、會剪視頻……用網友的話說就是「除了生孩子不會,其他都會。」
國外諸如「JAVA之父」詹姆斯·高斯林等科學家都驚嘆,這麼厲害的科技人才,竟然來自中國!
有人可能會問:「這樣的天才少年,家裡肯定很有錢吧?」
可事實上,稚暉君的父母都是廚師,並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只不過他們的教育理念很特別:"不管孩子,讓他自己選擇,自由生長。"
據說稚暉君小的時候對電子產品特別感興趣,家裡大大小小的電器被他拆了個遍,電視、音箱、鐘錶、收音機等等無一倖免。
面對這樣一個拆家小能手,普通家長估計早就要炸鍋了,但稚暉君的父母卻很支持,專門找一些舊的壞家電給他折騰,盡量挽救新電器。
心理學家榮格曾提出「內驅力」的概念,指在和環境交互中,個體自發產生的一種具有驅動效應的自我力量。
在稚暉君身上,我們能看到強大的內驅力,驅使他不受外界干擾,更投入地探索研究更廣闊的世界。
在接受採訪時,他曾說:「我的成長過程基本就是『放養』狀態,只要能保證成績,不違法,我愛幹什麼都可以,我能自己做選擇和決定,並且他們支持我,我覺得這是最大的影響了。」
所謂天才很多時候也許並不是天生在智力上遠超普通人,而是有足夠自由的空間去探索自己熱愛的東西,因為熱愛所以專註,也願意為此付出千次萬次的嘗試和努力。
相比來自外部密不透風的激勵,充足而持久的內驅力才是一個人能夠成功的關鍵。
心理學家愛德華·L.德西通過40年的研究發現:「內在動機而非外在動機,才是創造、責任、健康行為以及持久改變的核心所在。」
我們看到的稚暉君是個幾乎無所不能的技術天才,然而他成功的背後是無數個投入時間和精力鑽研學習的日日夜夜。
02
紀錄片《小小少年》里有個叫雲兒的9歲小姑娘,她來自貧窮又偏遠的雲南硯山縣那奪村。
家境不好,全家靠一個幾平米的肉鋪過活,一年365天,往往只捨得休息1天,而且她下邊還有年幼的弟弟妹妹。
平時雲兒每天凌晨4點多就要爬起來,和媽媽一起去肉鋪里幫忙,做些燒豬腳、洗大腸之類的活兒,偶爾還要照顧一下弟弟妹妹。
這個貧寒的家庭很難創造太好的教育環境給她,但云兒有個很不接地氣的愛好——跳芭蕾舞。
沒有專業的老師,沒有廣闊舒適的場地,她就在肉鋪里鋪上墊子,在媽媽的幫助下,跟著網路視頻學跳舞,這於她而言,是每天最開心不過的事。
一邊是艱苦的生活,一邊是終身摯愛,如何取捨?這個小小姑娘選擇兼顧,她不嫌肉鋪里髒亂,也不覺得工作辛苦,反而在這日常生活里咀嚼出樂趣來。
家裡條件有限,但媽媽竭盡自己所能地支持她。
沒有老師,就帶著她反覆看網上的視頻,然後跟著一遍一遍地練。
「只要她喜歡,大人就得去幫幫她。」
正是出於這麼樸素的想法,這個普通的媽媽哪怕工作再苦再累,依然努力地、小心地呵護著孩子的夢想。
看了雲兒的故事,你很難不被那清亮又充滿希冀的眼神打動,她眼裡有光,溫柔而堅定,對舞蹈的痴迷,讓她無所畏懼。
有網友評論:「在豬肉攤前跳舞的九歲女孩。陽光打在她的身上。那是希望的樣子。那是夢想的樣子。」
也有人認為雲兒是個天才舞者,但事實上,她不過是心懷熱愛,痴迷舞蹈,而這種喜愛能從內迸發出強大的力量,驅使她克服一切阻礙,直達夢想的彼岸。
她的目標不是走出大山,不是踏上舞台,也不是拿數不清的獎牌,而是遵從內心,實現自己跳舞的理想,並時刻享受其中。
沒有那麼多功利和目的,這是一種非常純粹的力量,「在起舞的那一片刻時光里,她們所感受到的自己,都是最好的。」
正如導演在手記里所寫的那樣:「能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是宇宙間最美妙的事,就像是上天的恩賜,能讓人獲得最棒的人生體驗。倘若有幸聽到心靈的召喚,一定要勇敢地去擁抱它。」
03
很多家長認為,為了孩子好,所以一定要雞娃,要花大價錢給孩子堆疊數不清的課外班,要讓他們提前學提前搶跑贏在起跑線,因為進了好幼兒園才能進好小學,進了好小學才能進好初中,進了好初中才能進好高中,進了好高中才有機會進好大學……
所以大人和孩子都活得特別累,家長每天雞娃雞到血壓飆升,孩子馬不停蹄地往前跑來不及感受快樂的童年,生怕一步趕不上步步都落後!
可稚暉君和雲兒的故事告訴我們,擁有強大內驅力的孩子,根本不需要外界的任何物質獎勵,也不需要大人無時無刻地鞭策,甚至不需要拼父母拼財力拚誰更提前,他們自身就擁有強烈的慾望去學習和探索,實現「自己雞自己」!
那麼,該如何喚醒孩子的內驅力呢?
按照當代心理學普遍比較認可的自我決定論來說,內驅力的三個主要來源是:情感聯結、自我效能感和自主感。
1、情感聯結。也就是孩子能感受到來自信任的人的支持和關心。
《內在動機》這本書的作者愛德華·L·德西曾指出:「感受到與他人的聯繫,愛與被愛、關心與被關心,這就是聯結感,會帶給我們源源不斷的心理能量。」
想想稚暉君和雲兒,他們都不是來自富貴人家,但都擁有來自父母的支持,這些給他們提供了充裕的養分和強大的後盾!
所以,哪怕孩子的興趣和愛好看起來天馬行空又毫無用處,也別武斷地一棒子打死,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嘗試,那些貌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里,也許就藏著他們的「星辰大海」。
2、自我效能感。也就是「我相信我能做到」。
孩子越嘗試,越能獲得做一件事的反饋,其中的正向反饋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動力和滿足感,也讓他們逐漸開始相信自己的能力。
所謂自信並不是憑空而來的,也不是大人睜眼說瞎話的「你真棒」帶來的,而是在每一步嘗試帶來的微小成功里積累起來的。
稚暉君曾說過:「我不覺得自己是個天才,大家看到的只是我厚積薄發而已,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情,投入精力去學習和嘗試就好了。」
3、自主感,我要自己去做到。
愛爾蘭詩人葉芝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這句話被全世界無數教育專家引用,它的意思是,「填鴨式教育」不是最好的教育,它會讓孩子喪失學習的興趣,以及主動學習的能力。
孩子需要對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掌控感,可以選擇做或者不做,做這個還是做那個,而不是像個提線木偶一樣,在大人的指導下完成一切。
對他們來說,學習可以是為了滿足好奇心,為了獲得知識的快樂,為了了解更多更廣闊的世界,而不只是為了獲得更高的分數,為了完成家長或老師的期待。
如果覺得孩子還小,不妨從很小很小的事情開始,讓他們感受到由自己掌控生活的樂趣,隨著不斷地成長,再給出越來越多的決定權,「孩子不是我們的孩子」,他首先是他自己,這是讓他們思考和選擇的過程,也是讓他們從心理上成長的開始。
幾十年後,孩子們會面臨什麼樣的狀況,我們不得而知,但作為父母,在「雞娃」、「內卷」、「躺平」之外,也許還有其他的路可選,比如以我們為起點,盡我們畢生所能,幫助他們找到最痴迷最熱愛的東西,並給予支持。
其他的,就交給他們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