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都看看啊,這是親兒子,有了媳婦不要娘,自己住樓房,把老娘攆去車庫。」胡翠蘭在一屁股坐在地上,又哭又鬧。
正是上班時間,小區內有許多人進進出出,看到這邊的吵鬧,許多人停下腳步遠遠看著,指指點點,有些人還拿出手機來拍照錄像。
張曉峰站在一邊,抱著一床厚厚的被子,被大大的N95口罩遮著的半張黝黑憨厚的臉漲的通紅。
「這不是住在三號樓的那家搞裝修的嗎,對啊,他媳婦就是理髮的,看著挺好的人呀。」
「知人知面不知心,誰知道竟然是個不孝順的!」
「現在啊,不孝順的人太多了,要是我有這樣的兒子,生出來就掐死了……」
「就是啊,聽說她媳婦剛生了個兒子,這樣對自己親娘,也不知道會不會遭報應……
……
周圍的議論聲越來越難聽,胡翠蘭聽著這麼多人指責兒子的話,越發得意起來,不僅指責兒子不孝順,更開始數落兒媳婦:
「我一開始就沒看上那個媳婦,你看她長得那個樣,又黑又矮嘴又笨……」
「你夠了!」張曉峰一把將手中的被子扔到地上,臉紅的似乎要把口罩燒了起來:
「你要算賬是吧,那我們就把這賬好好算算,讓街坊鄰居們評評理!」
「你在老二家住,照顧他們的飲食起居,你接觸了陽人,害怕感染老二一家,就跑到我家來,你知不知道我媳婦正在坐月子,大女兒才五歲,小兒子還不滿月、我丈母娘年紀又大,一家人老的老小的小……」
「陽人」兩個字像核彈爆炸一樣,哄一下子以胡翠蘭兩人為中心,把人群炸的紛紛往外跑,想要回家,但熊熊燃燒的八卦心還是讓他們停下腳步觀望。
張曉峰還在繼續:「你說這種情況,我敢讓你進家門嗎?這是我拿老婆孩子的命來賭,我也不是不管你,我天天往外跑,怕傳染給家人,就住在我媳婦理髮的車庫裡,裡面有電有水有暖氣,讓你和我先去那裡住一段時間,還不行嗎?」
周圍人有人贊同:「就是啊,這樣太危險了,雖說許多人都陽了,但老人孩子還是要保護好……」
「這兒子算是不錯的了,沒有不管老娘,也算是個孝順兒子了。」
也有人反對:「養兒防老,人老了是有吃有住就行了嗎。不是需要家人陪伴,把老娘往車庫一放,給點吃的喝的,就算孝順嗎?」
張曉峰還在指控胡翠蘭:「你說我媳婦不孝順,你做過讓她孝順的事嗎?她生老大的時候,你說不願意離開老家,不來幫忙照顧月子,可不到一年,老二家生孩子,你就能離開老家來給老二家照顧月子了。
生二胎的時候,我們想老二的孩子也三歲了,老二媳婦在家上網課,也能照顧孩子,讓你來幫我們照顧月子,我們還說給你錢,你都不來。現在好了,你出了事就跑到我們家……」
「哎呀,怎麼有這樣當媽的,這不是專門坑老大嗎?」
「這種老太太,要是我媽,我也不管她……」
「有個住的就行了,還不滿足……」
兒子的指責,周圍人的指指點點,讓胡翠蘭再也沒法撒潑了,她老老實實的站起來,跟著兒子去了車庫。
2
這是胡翠蘭第一次到兒媳婦理髮的地方,一間30多平的車庫,被改造成一間簡陋的理髮店,一面大鏡子,幾個椅子,還有一排沙發、兩個摺疊衣架,疊好的毛巾整整齊齊的排列著。
房子牆角一個布帘子,後面是馬桶。
張曉峰整天在外面工作,擔心傳染給家人,在車庫裡住了半個多月了,吃住在裡面,米面蔬菜、鍋碗瓢盆都不缺。
張曉峰把摺疊床打開,一邊鋪好被褥一邊說:你先和我在這裡住幾天,我一會再去買個摺疊床,再買點糧食和蔬菜水果來。
胡翠蘭看著簡陋的車庫,撇撇嘴,這樣住處,連她都看不上,可大兒子和媳婦卻住了兩年。
張翠蘭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張曉峰從小老實木訥,讀書不好,只會老老實實的幹活,小兒子張曉龍機靈活潑,嘴甜討人喜歡,腦瓜子又靈,從小學習就好。
張翠蘭一直喜歡嘴甜的小兒子,不喜歡老實的大兒子,老伴在世的時候,還能管管她,讓他一碗水端平,偏心也要有個度。
可大兒子初中畢業那年,老伴去世,再也沒有能管住她的人,她的心就偏的沒邊了。
老伴去世,家中收入驟降,她便毫不猶豫的讓老大外出打工,供小兒子上學。
剛初中畢業的孩子,還是個未成年人,沒有什麼手藝,唯一能做的,便是賣苦力。
張曉峰便去建築工地上搬磚做小工,幾百斤重的小推車,他一天能推上百車,一雙解放鞋穿不幾個月就磨破,夏天天不亮就起來幹活,天黑還不收工,整天風吹日晒,蚊蟲叮咬。
可他從來沒說過一聲苦、喊過一聲累,辛辛苦苦賺點錢,都寄回家給母親和弟弟,而自己,捨不得吃一頓好的、也捨不得穿一身好衣服。
就算這樣,每次和家裡打電話,母親都不問他一句外面苦不苦累不累,只會和他說誰誰誰在外面賺了大錢,給老家蓋了兩層樓房,誰誰誰供弟弟上了大學,千方百計的催他給家裡賺錢。
人們常說,越不被重視的孩子越奢求父母的關注。
張曉峰就是這樣,他拚命工作,把更多的錢寄回家,想要得到母親更多的關注。
但是母親並沒有憐惜懂事聽話的孩子,反而變本加厲。
3
弟弟考上名牌大學那一年,母親笑開了花,給張曉龍舉辦了升學宴,請村裡的父老鄉親來喝喜酒。
張曉龍也替弟弟高興,他早早和老闆請了假,去理了發,還花了二百多塊錢從裡到外給自己置辦了一身新衣服。
可對於他的到來,母親並沒有高興,反而不讓他上桌:你弟弟是一個名牌大學生,你一個泥腿子,上桌給你弟弟丟臉。
就這樣,張曉龍穿著一身新衣,躲在房間內,透過窗戶,看著院子里母親帶著弟弟挨桌給村裡的長輩敬酒,每個人都喜笑顏開,把張曉龍誇了又誇,唯獨忘了一直拚命打工供老二上學的張曉峰。
熱鬧是別人的,和我無關——張曉龍早早便體會到了這句話中的悲哀。
人心都是肉長的,可偏了的心,比石頭還硬,根本就暖不熱。
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張曉龍背著簡單的包袱、又踏上了打工路,身後一片歡聲笑語、桌上大魚大肉,而他,形單影隻、懷中只揣著兩個涼掉的饅頭。
這一刻,他的新衣顯得多麼的可笑。
4
刻在骨子裡的老實憨厚並沒有因為母親的冷落和弟弟的無視而讓張曉峰心存怨恨,他依然在外面辛苦打工,依然供著弟弟讀書。
但現在,他不會將所有的錢都寄回家,會給自己留下一大半,會為自己的未來打算。
面對驟然減少的錢,母親打電話來催也催過,罵也罵過,但張曉峰不為所動。
這些年,母親還年輕,也勤快,地里的活從來沒落下過,每年夏秋還會挑著家裡的蔬菜去趕集,賣了賺點外快。
而張曉峰雖然乾的是辛苦活,但他年輕有力氣,血汗錢賺的並不少,兩個人供弟弟一個人,經濟上沒問題,相信母親手頭上應該也存了不少錢。
她並不缺錢,只是習慣了壓榨大兒子。
但現在的張曉峰,知道弟弟會有好的未來,他也要為自己的未來打算一二。
張曉峰勤勞能幹,也願意跟著別人學手藝,他從小工干起,泥工瓦工抹灰工膩子工……干過許多工種,他踏踏實實,雖然不是能說會道,但忠厚老實的性格受到了大家的喜愛。
後來,一位老師傅看他人品好,就帶著他干裝修,張曉峰懂得感恩,經常給老師傅買點東西,老師傅家裡有事他隨叫隨到,不久,就和老師傅的女兒苗芳芳成了男女朋友。
老師傅相信他的人品,樂見其成。
很快,兩人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張曉峰帶著女朋友回家,和母親商量結婚的事。
胡翠蘭這幾年沒能把大兒子手中的錢都要到,本就一肚子氣,又看苗芳芳長相普通、個子不高,也不是嘴甜會討好人的人,心生不喜。
再加上暑假時,張曉龍也帶著女朋友回了一趟老家,對比個子高挑、長相靚麗,學歷高、會哄人的二兒媳婦,苗芳芳的老實誠懇被說成笨拙木訥。
胡翠蘭對第一次上門的苗芳芳不冷不熱、敷衍了事,後來談婚論嫁的時候,更是連劉萬八的彩禮都拿不出來,直言沒錢。
可是轉眼,她就給張曉龍的女朋友買了一個近一萬塊錢的金手鐲。
張曉峰徹底失望了。
之後和苗芳芳的婚事,都是他自己一個人在操辦,各種花費,用的也是他這些年的積蓄。
幸好苗芳芳懂事體貼,苗芳芳的父母了解張曉峰的情況,他們認可的是張曉峰這個人,看重的是他對自己女兒好,並沒有為難張曉峰,反而把彩禮錢都給了女兒。
5
婚後的張曉峰沒有回老家,而是和妻子在省城打工。
他們想在省城安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買房,他們看上了靠近郊區的一套房子,可是首付就要40多萬,兩人手頭上的錢不夠,苗芳芳的父母聽說後,也借給了兩人十多萬,可最後還差七萬塊錢。
萬般無奈之下,張曉峰迴到家向母親借錢,希望她能先借點錢,付了首付,以後自己慢慢還。
可胡翠蘭一句沒錢,就徹底堵死了他所有的路。
胡翠蘭真的沒錢嗎?
當然不是,就在張曉峰借錢的第二年,弟弟張曉龍結婚,母親除了九萬八的彩禮,弟弟在省城買房,母親還出了十多萬。
可是這些錢,儘管一大半是大兒子賺的,她卻一分不想給。
張曉峰婚後和苗芳芳過了一段很艱難的日子,兩人租住在車庫,一個給別人做裝修,一個去店裡理髮,早出晚歸,常常累的回來倒頭便睡。
租住的車庫冬冷夏熱,夏天悶的像蒸籠、一點也不透風、冬天沒有暖氣,冷的像冰窖、兩人就抱在一起取暖。
但兩人沒有抱怨、也沒想相互指責,而是心往一塊想、勁往一塊使,勤儉節約又踏實肯干。
不久後,張曉峰買了一輛麵包車、從家鄉帶來一隻施工隊,到處給人做裝修,憑著合理的收費、精湛的手藝、認真的態度,收入越來越高。
婚後兩年,兩人終於湊夠了首付,在省城買下了一套房,從車庫搬到了明亮的樓房內。
生活安穩下來後,兩人才敢要孩子。
苗芳芳剛懷孕時,張曉峰就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母親,想藉此分享將為人父的喜悅,也藉此緩和和母親的關係,當然,他也希望自己的母親到時候能來幫忙帶帶孩子,減輕一下兩人壓力。
可沒想到,母親張口便拒絕了:我在老家住習慣了,不想離開老家,你們的孩子我可沒法帶。
眼看預產期快到了,苗芳芳的母親是一名售貨員,還有一年多才能退休,也幫不上忙,沒辦法,兩人只好咬牙花高價請了個月嫂,請月嫂的錢。
苗芳芳不讓張曉峰花那個冤枉錢,可張曉峰說:錢沒事,花了還可以賺,你的身體最重要,我這麼拚命賺錢,不就是為了給你們花的嗎?
這時候,苗芳芳終於認識到:自己沒有嫁錯人。
6
孩子半歲後,苗芳芳不想過這種沒有收入的生活,可是她文化低,除了理髮沒有別的手藝,可正規的理髮店都有固定的上班時間,她沒法帶孩子。
張曉峰就將自家房子的車庫改裝成了一個小小的理髮店,讓苗芳芳自家當了老闆娘。
她的理髮店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車庫,但她有著大理髮店的手藝、收著小理髮店的費用,小區的人都喜歡來她店裡理髮,後來就連附近小區的人,都知道這裡有個手藝很好的理髮店,跑好幾條街來這邊找她理髮。
生意好了,但苗芳芳不知應該高興還是難過,她常常每天不到八點就開門,晚上八點還有人排隊等。
每天能保證吃上的是早飯,中飯不保證能吃上,晚上不確定能準時吃。
孩子聽話,她就把她放在寶寶車上給她個玩具玩,不聽話或者想睡了,就把她背在背上,一邊哄孩子一邊理髮。
那時候,來理髮的人經常見苗芳芳背著女兒,手中拿著剪刀給一個個的客人理髮。
孩子太小,還沒斷奶,她就在牆角掛了個帘子,孩子餓了,就拿把凳子,抱著孩子到牆角,把帘子一拉,喂完孩子再繼續理髮。
就這樣,苗芳芳就在這小小的車庫裡,用一把剪刀,承擔起了家裡的柴米油鹽。
直到孩子兩歲,母親退休來給她幫忙帶孩子,她才終於鬆口氣,能夠安心的做生意,每天也能安心的吃上飯。
7
大兒子這邊過的水深火熱,而小兒子那邊卻是風生水起。
小兒子畢業後,進了省城的一家國企,妻子成了一名初中老師。在苗芳芳生產後不久,張曉龍的妻子也懷孕了。
胡翠蘭興高采烈,收拾好大包小包進了城,離開家鄉來到省城,住進小兒子家,照顧起了兒子兒媳的飲食起居。
小兒媳生產後,她更是親自帶著孫子,讓兒子兒媳安安心心的工作。
兩個兒子同在一座城市,在胡翠蘭那裡,卻是完全不同的待遇,她一年到頭,甚至很少去大兒子家。
日子如流水一般,轉眼苗芳芳懷上了二胎,這次有了母親幫忙,她的月子坐的很安穩。
可是隨著國家政策的變化,身邊許多人都陽了,苗芳芳和母親一心在家照顧兩個孩子,不敢出門,買菜拿快遞之類的工作,都是張曉峰在做。
張曉峰為了不把風險傳染給家人,也不回家住了,在妻子理髮的車庫裡放了一張床,每天去裡面休息。
胡翠蘭照顧小兒子一家,學校也停課了,小兒媳每天在家裡上網課,兒子每天單位——家兩點一線,不敢亂跑,就只有胡翠蘭,每天外出買菜。
昨天,她經常買菜的菜攤老闆陽了,眼看她的健康碼成了黃碼,一家人慌了。
小兒子一家擔心被感染,雖然說許多人都會陽一遍,但妻子身體弱、孩子年齡小,他很擔心感染上影響健康。
現在母親一下子有了「陽」的風險,一家人急了眼,不讓她回家吧,她無處可去,讓她回家,可又不具備單獨隔離的條件。
這時候的胡翠蘭,突然想起了大兒子,小兒子家住不下去,還可以去大兒子家。
她絲毫不顧會不會傳染給大兒子一家,不被重視的人,可以沒有顧慮的傷害。
於是,她一個電話打過來,兒子兒媳還沒反映過來,她人就到了門口。
大兒子不想讓她回家,把她安排到車庫,她不願意,才有了開頭那一幕。
8
胡翠蘭鬧了個灰頭土臉,最後還是住進了車庫。
沒想到,當天晚上,她就發熱了。
她全身似乎有火在燒,整個人像只被煮熟的蝦,蜷縮在床上,痛苦的呻吟從口中溢出,那一刻,她心中突然萬分悲涼。
養兒防老,她生了兩個兒子,可到了生死關頭,身邊卻一個兒子都沒有。
就在這時,一雙粗糙的手摸上了她的額頭,接著她的身子被扶起來,苦澀的藥水進入口中,接著便有溫熱的水,她像在沙漠中困了一周的旅人一樣,大口大口的喝著水。
喝完水,她又被輕輕放下,身上蓋著厚實的被子,枕頭也被調整成舒服的高度。
迷迷糊糊中,她又睡了過去。
第二天,天亮了,她睜開眼,看到了趴在床邊睡的正香的大兒子。
天光大亮,兒子頭上的白髮一根根刺進她眼中。
這一刻,她突然意識到,一直被她忽視的大兒子,也已經生了白髮。
她沒想到,在自己病重的時候,一直守在床邊,不離不棄的,竟然是從不被她看在眼裡的大兒子。
她眼睛乾澀的難受,嗓子像堵著一塊玻璃,不知是病的難受還是心中愧疚後悔。
胡翠蘭的癥狀算是比較輕的,只在第一天發熱到39度,在大兒子的悉心照顧下,她第三天就已經好轉,高燒已經退下,精神也好多了。
可沒想到,兒子卻被感染了。
兒子比她嚴重多了,一下子就發熱到40度,一米八的大個子,燒的整個人蜷縮在摺疊床上,像初生的嬰兒一樣脆弱無助。
看著他燒的通紅的臉,聽著他痛苦的呻吟,胡翠蘭突然想起了大兒子剛出生的時候。
這個兒子在她肚子里就吸收好,懷孕的時候,胡翠蘭家生活困難,吃了上頓沒有下頓,可吃一點東西都被兒子吸收了,她瘦的只剩下一個大肚子,可兒子生下來卻七斤八兩,光生他就用了一天兩夜,讓她吃盡了苦頭,差點丟了命。
生下來後,她根本就沒能坐月子,第二天就被婆婆攆著下地幹活了。她吃的少乾的多,沒有奶水,兒子咬著乳T整夜整夜的吸,她覺得自己都要被吸干。
所以,這個兒子,她一直認為是來討債的,從小就不喜歡。
可是,現在想想,這些事能怪一個剛出生的孩子嗎?這麼多年來,自己一直把那段日子受的苦,都怪罪到兒子身上,兒子何其無辜?
或許,這麼多年來,自己真的是鬼迷心竅了吧!
胡翠蘭撐著虛弱的身子,挪到床前,來照顧兒子。
她燒好熱水、準備給兒子喂葯,自己病了,是大兒子照顧,現在,輪到她來照顧兒子了。
過去是自己錯了,從現在開始,好好對大兒子,彌補過去的缺失,應該不晚吧。
觀情感故事,品世間百態,大家好,我是玉令,歡迎和我一起品讀故事,探討人生。
本故事由玉令情感故事首發今日頭條,轉載請備註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