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紀實:王婆捉賊記

文 蘭亭 圖:來自網路

我的老家是大別山區的一個小村莊,溪水潺潺,山野花香,景色宜人。村裡有個十分特別的女人——王婆,她年紀並不大,才四十多歲,只是輩分比較高。在我們那裡,奶奶叫做「婆」,她跟奶奶同一輩,娘家姓王,所以大家都叫她王婆。

那個年代物資相對匱乏,村裡人只有逢年過節才捨得買肉吃,雞下蛋也要賣了換錢,所以當時雞就是農家的寶貝。

王婆家的日子卻過得有滋有味,她除了賣雞蛋還會留些給自家人吃,一段時間要上鎮里買一次豬肉,再普通的食材,到她手裡便能做出百八十種花樣,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欲滴。

她也不像別的婦女那樣,愛圍在一起東家長西家短,她有空就在家織毛衣,做鞋子。家裡收拾得窗明几淨,飯桌上鋪著淺紅塑料格子布,用空酒瓶插上一把田間地頭隨手採的野花,農家的土磚瓦房經她的手這麼一收拾,就格外與眾不同。

王婆也是村裡公認的賢惠人,會做飯,會算賬,人和氣,紅白喜事村裡人都愛請她幫忙。她從不與人生口角,就這樣的一個婦道人家,那時候卻辦了一件讓村裡大老爺們兒刮目相看的大事。

記得那年冬天,格外冷,風刀子似的呼呼地刮,村裡老是停電,一入夜,雞鴨歸籠,牛羊入圈,村裡人都早早吃罷夜飯鑽入溫暖的被窩。

第二天凌晨,村東頭的快嘴嬸,從床上爬起來趿拉著鞋子蓬著頭髮就去餵雞,結果卻驚奇地發現,自家的雞鴨都不翼而飛了,地上只剩下一地雞毛。

快嘴嬸一嚷嚷,村東頭四五戶人家發現自家的雞鴨也不見了,村西頭的幾家雞鴨都在。

村裡人聚在村口的大楓樹下議論紛紛,有人說村東頭的雞鴨都被偷了,西頭的也保不住,賊肯定會再來;有人說村裡的狗也沒叫過,肯定用了迷狗葯。

還有人說聽說某某娘家村裡也被偷了,是一幫二流子乾的,還帶著刀子,有人半夜起夜碰上了,被扎了一刀,好嚇人;還有人跑去鎮上的派出所報案,鎮上派出所的同志來看了一下,問了一下情況就走了。

村裡頓時人心惶惶,第三天派出所的同志來叫各家去領丟失的雞鴨,說是找到了。大家歡喜地直奔鎮上的派出所,才發現王婆和她老公還有兒子都在派出所。所長說雞鴨能夠找到多虧了你們村的王秀花,這是王婆的大名。

原來偷雞賊把村東頭幾家的雞偷了個乾淨,在鎮客車站想偷偷趕早班車拉到省城去賣掉。沒料到天沒亮就在車站就被王婆一家三口逮了個正著,這倆人趁著天蒙蒙亮看不清,撇下東西撒腿就跑了。

大家都奇怪,一百多隻雞被抓走咋叫都沒叫一聲?王婆咋知道偷雞賊一大早就會在這裡搭車?

王婆笑笑說:「長年養雞,連這都不曉得?半夜雞睡得迷迷糊糊的,一手托住雞肚子另一隻手抱住雞背,雞乖得狠,一聲都不會吭。

偷這麼多隻雞,不可能就近銷贓,肯定這兩天著急送到省城餐館賣,而且做賊心虛,怕人發現,一定會起五更摸黑搭早班車。」

王婆的兒子眉飛色舞接著說:「我和我爸聽我媽的吩咐這兩天在車站守著,今兒一大早,天還沒亮,我看到這倆傢伙抬著一大筐,裡面「嘎」地一聲,這不是我家綠頭鴨的聲音嗎?嘿,錯不了!」

村裡人都誇王婆料事如神,說這下賊不敢再來了吧?王婆微微一笑:「賊大膽,賊大膽,做賊不空手哇,不過我非得想個法子把這兩個賊抓住不可。」

三天過去了,太平無事。第四夜裡,月黑風高,半夜,寂靜的小山村「咚」地一聲,緊接著,傳來「抓賊啊,有人偷雞……」的大叫聲,「唉喲……」似乎有人摔倒了,整個村子霎時人叫狗吠,人們從熱被窩爬起來,打著手電筒,隨手操起棍子,扛起鋤頭朝事發地奔去……

「快,賊在池塘那邊……」,「莫讓他跑了……」經過一番圍追堵截,把兩個偷雞賊堵在了池塘邊,兩個傢伙面對逼近的人群,慌不擇路,倉皇四顧,竟一轉身「撲通」跳進了池塘里,這下村人傻眼了,有人朝池塘里扔石頭,想逼他們回頭,無奈兩個賊在水裡凍得發抖就是不上來。

「快,回去把你的網拿來」,王婆一聲令下,她那高大健壯的兒子,立馬飛奔回家馱來了魚網,這種是池塘里撈魚的網,撒開面積並不大,兩邊卻綁著兩根長竹篙,平時用來捕小魚小蝦的。幾個壯年牽開,用力朝前甩去,兩個快凍僵的賊人像死魚一樣被拖上了岸。

有人想上去踹兩腳,卻被王婆制止了:「別打壞了,要負法律責任的。去馱兩捆稻草來,燒一堆火,你,去叫派出所的人來。」王婆的男人去鎮上叫了派出所的同志趕來了,把兩個瑟瑟發抖的偷雞賊押走了。

後來,村裡人才發現村口稻場的稻草堆後面,已經放了好幾籠雞。被偷的幾家都沒發覺,王婆卻早有防備,她睡覺前把一面銅鑼掛在院門的門栓上,偷到王婆家時賊人用刀輕輕一撥門栓,銅鑼立馬掉在地上「咚」地一聲。

銅鑼清脆的聲音,在山村寂靜的夜裡格外響,把賊人嚇了一跳,逃跑時卻順手抱起院外的一根木頭撐在門上,王婆的兒子起來開院門想追出去時,險些被倒下的木頭砸中,多虧王婆眼疾手快一把拉開。

大家痛罵偷雞賊的同時,又無不佩服王婆的機智聰慧。自從,我們村再也沒有賊敢來了。

日子似浮雲,許多年過去了,山上的紫丁香開了一茬又一茬,機智的王婆也成了耳聾眼花的王太婆婆,但那年,一起抓偷雞賊的故事,仍會被留守的村裡人一輩輩口口相傳,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