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時期,四川有一個名叫潘臣的書生,潘臣自幼是個孤兒,靠著鄉鄰們接濟才長大成人。有一年的夏天,潘臣在山上給財主放牛,潘臣遠遠看見地上有個綢布包裹,他打開一看,裡面竟是真金白銀。
潘臣雖然家貧,但是頗有志向,他明白一個道理,飛來橫財便是橫禍,而且這麼多金銀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一個小數,想必那失主一定急瘋了。潘臣將包裹放在身旁,然後一直在那等失主,最後等了大半晌,一個中年男子匆匆走來,低著頭好似在找什麼東西。
那中年男子見到潘臣身旁的綢布包,激動得差點眼淚掉下來:「小老弟,那個包裹是我的,你能不能還給我?」潘臣說道:「我在這等你半晌了,但是為了防止冒領,你跟我說一下裡面都有什麼東西,倘若對得上的話我就還給你。」
那中年男子說道:「鄙人袁康,是從外地來的商人,本想來貴寶地採購一些貨物,不承想竟將銀子在路上遺失。那綢布包里總共是五百兩銀子,而且都是五兩一個的小錠子,小老弟一看便知。」潘臣數了數,和那中年男子所言一致,這才將包裹還給他。
袁康不勝感激,要拿出一百兩銀子送他,潘臣笑著說道:「倘若我想要你的銀子,我就不在這等你了,這是你做生意的本錢,不屬於我的我不會要。」袁康十分感動,也非常敬重潘臣的人品,當他得知潘臣尚未娶妻之時,主動提出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
後來潘臣才得知,那袁康竟是鄰縣的首富。當時潘臣有心考取功名,袁康便請來最好的私塾先生教他,幾年過後,潘臣在當地聲名鵲起,成了人人稱頌的大才子。轉眼到了仁宗三年,朝廷開科取士,潘臣也啟程趕考。
潘臣行至途中一處山路時,遠遠看見路旁有個乞丐倒在地上,其他趕考的舉子們怕惹上是非,對乞丐視而不見。但是潘臣心地善良,上前一看,這才發現那乞丐的腿不知為何受了傷。潘臣問道:「老伯何故受的傷,你家在何處,我送你回家可好?」
那乞丐十分感激地看著潘臣說道:「你真是一個大好人,我是被山上的滾石給砸傷的腿,我家就在山的背後,倘若你能將我送回家中,那真是感激不盡,您就是我的救命恩人。」潘臣擺擺手說道:「恩人談不上,任誰看見都不會見死不救的。」
說罷,潘臣解開自己的頭巾,給老乞丐受傷的腿包紮一番,然後背著老乞丐上山。那老乞丐說道:「你上山的時候記得數一下多少個台階。」潘臣疑惑不解問道:「數台階數幹啥?」那老乞丐說道:「到時你自然會知曉。」
就這樣,潘臣背著老乞丐走了大半晌,終於將老乞丐送回家中。臨別之際,老乞丐囑咐潘臣說道:「交白卷能中狀元。」潘臣聽罷之後十分詫異,他心中暗想,看來這個乞丐神志有點不清楚,那些各地的舉子們使出全身的本事,寫出錦繡文章,還不一定能上得榜,這老乞丐卻說交白卷能中狀元,豈不是痴人說夢?潘臣笑了笑沒說話,便繼續趕路了。
轉眼到了考試那天,潘臣剛寫好了名字,便感覺腹痛難忍,便跑到茅房拉肚子,結果等他從茅房出來的時候,考試已經結束了,卷子已經被主考官收走。這下可讓潘臣慌了神,自己交了個白卷上去,看來今科自己與功名無緣,只能期待明年再戰了。
結果令潘臣驚訝的是,就在他準備離城返鄉的時候,皇榜貼了出來,潘臣高中榜首。原來,那年的主考官名叫徐言志,他見收上來一張白卷,一時技癢,在潘臣的卷子上寫了一篇錦繡文章,然後塞到眾考生的卷子當中,他想看看自己的水平在其他主考官眼裡到底如何,結果所有主考官一致認為潘臣的那份試卷最出彩,於是便將他點為頭名的狀元。
徐言志心中十分歡喜,證明自己的文采不減當年,當他看到潘臣之後,見他相貌堂堂才華橫溢,心中更是喜愛,在皇上面前力薦潘臣,最後朝廷封潘臣為四川知府。潘臣對徐言志感激不盡,並表示一定要努力做出一番政績來,不辜負朝廷和恩師的厚望。
等潘臣返鄉的時候,他再次經過那座山時,想起了那個瘸腿的老乞丐,果然如老乞丐所言,自己交白卷中了狀元,但是當他憑著記憶來到老乞丐的家時,發現山上一戶人家也沒有,只有一座破舊的山神廟。潘臣這才明白,原來那日自己見到的乞丐,是山神的化身。
當夜,潘臣再次夢見那老乞丐,老乞丐說道:「當日你背我走了十二萬四千一百步的台階,一個台階算一天,我保你四十年的榮華富貴。希望你在以後繼續積德行善,造福百姓。」此後四十年潘臣果然步步高升,到了六十歲時官至王侯,最後告老還鄉,又過幾年無疾而終。
後記:
積善之家有餘慶,行善之人有神幫,潘臣拾金不昧,遇到了自己的好岳父好妻子。他好心搭救乞丐,結果遇到自己的貴人徐言志,還有山神的庇佑。這就是善有善報的最好見證。
【鄭重聲明】
本故事為民間故事,純屬文學創作,故事情節人物均為虛構,旨在豐富讀者業餘生活,請勿與封建迷信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