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在西方成為反面教材,孔融讓梨到底是作秀還是美德?

《孔融讓梨》是一個千古流傳的道德教育故事,這個故事曾經被列入過小學語文的教材;相信很多人對這個故事都並不陌生。

這個故事說的是,東漢末年有一個四歲的小孩子,他叫孔融,家中有數個兄弟。

有一日,他父親的朋友帶著一盤梨到家中作客,大人們讓他去把梨分給大家;按照一般人的邏輯,小孩子應該會把最大的佔為己有,然後再把其它的分給別人;可是,出乎意料的是當時只有四歲的小孔融,卻把最大的梨分給了兄長和弟弟們,自己拿最小的。

父親問他,為何把最大的分給了兄長?孔融回答:因為他們是兄長,所以,理應分到大的,我是弟弟理應拿小的。

父親又問,那為什麼弟弟的梨也比你的梨的大呢?孔融又答道:因為他是弟弟,我比他大,理應讓著他。

大人們覺得小小年紀的孔融,就能有如此尊長愛幼的精神意識,實在是聰慧過人,品質高尚,將來必成大器!

後來,孔融讓梨就成為一個教育人們尊長愛幼,遵守公序良俗的故事代代相傳下來。

孔融讓梨,在我國是一個具有傳統美德的故事;然而,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在美國卻被當成一個反面教材。

據說,美國的一所學校有一個教授,在一次課堂上,曾經援引了孔融讓梨這個故事;他讓學生們對這個故事發表自己的看法。

結果,學生們有的認為孔融讓梨是一種討好大人的表現;有的人認為,孔融讓梨是一種作秀的行為;孔融在大家的注視下,故意把大的梨讓給「別人,」就是為了讓大家知道自己有多高尚,以讓大家都喜歡自己。

有的人認為,孔融讓梨是因為自己實力太弱小,而迫不得已委屈自己的表現;因為他怕自己拿了大的梨吃掉後,回頭會被兄長們欺負……這些學生們對孔融讓梨有很多的解讀,但是,卻似乎沒有人認為孔融讓梨是一種美德。

為何這麼多美國人,把孔融讓梨的行為解讀成一個虛偽、有城府、有心計、或者是作秀的表現?

孔融讓梨的行為,在我國是一種傳統的美德,而在美國卻成為了一種虛偽、作秀的表現;這說明了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以及思維方式在很多方面上反差是很大的。

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比較直來直去,崇尚個人主義,多半以自我為中心;眾所周知,西方國家的發跡史,基本上就是一部弱肉強食,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歷史。

它們信奉用實力來說話,習慣於用直率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我們認為尊長敬老,謙讓有禮是一種美德,西方人就有可能會認為是一種虛偽、懦弱、作秀的表現。

正是由於它們的這種普遍的社會意識形態,所以它們在疫情當中才會選擇「躺平放開」而無視貧困老弱的生死。

當然了,不可否認西方人對孔融讓梨的評價與觀點,也確實有其道理與可取之處;所以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其實,孔融讓梨到底是作秀還是美德?即使是在國內也有很多爭議,筆者認為孔融讓梨的時候,當時他也才四歲而已,都說小孩子是最單純的;這麼小的年紀,恐怕就是再聰明,也不至於會有那麼深的城府與心計,瞬間就能夠想到要通過讓梨來討好或者作秀吧!

相反,倒是把他解讀成作秀的人,恐怕心思太複雜了一點,甚至是不是有一點"以小人之心, 度君子之腹"的意思呢?

也許又要有人把孔融後來的醜事搬出來,以證明孔融就是一個虛偽的人,不錯,以歷史記載的事實來說,孔融後面的人生確實是不光彩的,他最後也被曹操以「不忠不孝,誹謗朝庭」的罪名殺害,甚至死後也無人給他收屍。

他後面的人生與小時候讓梨的行為,更是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所以,他才會被認為是一個徹頭徹尾虛偽的人。

然而,以事論事客觀地說,一碼事歸一碼事,他後來變成一個虛偽的壞人,不代表他小時候讓梨的行為,也是一個虛偽的表現。

古人比較重視道德問題,也很注重維護尊老愛幼,長幼有序的傳統美德;這種有利於維繫人與人和平共處,有利於兄弟姐妹之間和諧相處,乃至有利於整個社會和諧共處的公序良俗,歷來都是被社會所提倡的。所以,孔融讓梨才會成為千古傳頌的佳話,也才會曾經被當成一種道德教育的典故,而列入小學教材。

結論:個人認為,孔融讓梨到底是美德還是作秀?雖然,這個故事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在國內都有很多爭議,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也不管孔融後面的人生,有多麼的不光彩;但是,《孔融讓梨》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典故,它對於維繫社會和諧,對於教育上來說,始終有它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