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有窮困潦倒的時候,別怨天怨地,看看他的故事,或許能找到你窮困的原因。
話說魏晉之際,有個叫魏舒的,因為反應遲鈍,不被鄉里所喜歡。
家裡看他老大不小的,總得找個班上吧,不然整天只吃糧不打仗,家裡有座礦山也得敗光,於是求他叔父魏衡,幫忙謀個職位。
求人如吞三尺劍,魏衡心想:「我雖然在吏部小有名氣,但也不能給上面推舉個庸才!」於是讓魏舒去守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水碓。並對魏舒家人說:「不要小瞧這個地,要不是看在他是我侄子的份上,我還捨不得給他!」
有次宴會上,魏衡仗著給魏舒找了個安身之處,對賓客說:「魏舒要是能做到管一百戶,我也就心滿意足了!」鄙視之心溢於言表。魏舒聽後也只是笑笑。
這時賓客中有個叫王乂的,過來打圓場:「哎,此言差矣,我看令侄,遲早做到台輔!」於是經常接濟魏舒。魏舒也不推辭。
魏舒四十歲後,上面考察孝廉。親朋好友認為,魏舒沒有學業,考什麼考,考了,沒選上,不更丟人嗎?不如乾脆不考,還能博個清高的名譽!
但魏舒心想:「考都沒考,怎知我就考不上?」於是自學三個月,考上了後將軍鍾毓的長史。
鍾毓也沒把他當回事。有次請客,發現多出個位置,於是讓魏舒出來湊數。
高朋滿座,自然少不了詩詞歌賦、談古論今,沒想到魏舒每次說話都語驚四座,讓人拍案叫絕。
鍾毓嘆道:「沒想到我這淺水裡藏著這麼大條龍!」於是推舉魏舒為相國參軍。
到相府後,魏舒將大小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深得司馬昭器重!
由此可見,人為什麼窮困潦倒,無非就是圖虛名,不重實際而已。
當魏衡笑話魏舒只能管一百戶的時候,如果魏舒貪圖自己的名聲,怎肯受如此大辱,必定會和魏衡起爭執,搞不好官位就丟了。
當王乂接濟魏舒時,如果魏舒拿出個「接濟我就是看不起我」的態度來,就只能忍飢挨餓。
當別人勸他不考,以博清高之名的時候,他反其道而行之,因為考不上是我不行,不考是我放棄機會,那才叫笨!
當鍾毓讓他湊數,如果圖虛名,哪受得了這個,也就得不到鍾毓的推舉了,怎麼大展宏圖?
所以什麼是窮困,圖虛名而已。很多人自以為讀了那麼多年書,怎能幹體力活?殊不知,當你成年了還不能養活自己的時候,哪有什麼高材生一說?有啥幹啥!
點贊關注再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