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為你免費提供更多教育素材,歡迎前來騷擾
這個成語看似還比較簡單,用心一猜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但要說出成語典故,可能大家還不清楚,那麼今天我就來跟大家一起學習一下。
話說春秋時期楚國君主楚共王熊審,大家可能對他不太熟,但他父親大家可能都知道那就是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公元前591年,一生戎馬笑傲中原的楚莊王因病去世,楚共王繼位。在料理完父親的後事後,楚共王就把主要目標放到了東面,一方面與齊國結為盟友,另一方面繼續指向晉國結為盟國。楚共王繼位後兩年時間內,便巧妙利用父親的聲威,與各路諸侯都結下了盟約,使楚國霸業達到一波高潮。
楚共王平時最喜歡的事就是帶隨從出門打獵騎射,他騎著快馬,拿著弓箭,在山野里獵取各種天上地下的動物。他有一張特別精製的弓,精美而且結實。楚共王對這張弓喜愛至極,每天都讓手下擦拭一遍,還常常拿出來展示給身邊的人看。每當打獵的時候,楚莊王必然會帶著那張弓奔赴獵場。
有一天,他又帶隊前去打獵,發現前面有獵物出現,就緊追不捨。眼看越追越近,楚莊王想用箭射殺野獸。可是用手一摸,發現他那張心愛的弓不知道啥時候掉了。隨從人員都覺得如此精美的好弓丟了實在太可惜,就想去尋找。於是,他們對楚共王說:「大王,讓我們回頭沿路把弓找回來吧。」楚共王搖了搖頭說:「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意思是說,不必去尋找了。我是楚國人,這弓丟在楚地,讓楚國人拾去了還是在楚國人手裡。沒有必要再去尋找它了。隨從人員聽了,心懷欽佩向他說道:「大王的話講得真有道理。」於是他們沒有再去尋找弓,而是回了皇宮。
此成語出自:漢·劉向《說苑·至公》:「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後世據此故事引申出成語「楚弓楚得」。比喻自己雖有得失,而受益者卻是自家人,好處並未外流。
楚共王丟失了弓後,雖然覺得可惜,但卻並沒有為此大動干戈,而是從另一個方面去思考問題,一個人丟了弓,另一個人就會撿到了弓,既然都是楚國人,又何必再去找它,都在自己人手裡。成語告訴人們不要對一件失去或錯過的事物念念不忘,常常抱怨嘆氣。反過來想想,你雖然錯過或失去它了,但它並沒有因此而失去原有的價值,而是同樣為別人帶來了好處,就像我看過的一個報道:一位老人在火車上不小心將一雙鞋掉到了車窗外,他沒有為此難過嘆息,而是急忙將另一雙鞋丟了出去,他告訴大家,這樣的話,撿到的人還能穿一雙完整的鞋,不會失去鞋的價值,這個老人的智慧與行為絕對讓人欽佩。
如果感覺對你有用,給個關注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