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翁宇君
「只要咬牙,我就有無窮的力量!」血脈涌動,向天嘶吼!在杭州亞運會田徑項目的最後一個競賽日,中國隊選手何杰奪得男子馬拉松金牌。這是中國田徑隊亞運會歷史上的首枚男子馬拉松金牌。

何杰
何杰,改寫歷史!
「沖!沖!何杰加油,加油!」早上9時許的錢塘江邊,征服約42公里的路程後,全國紀錄保持者、中國隊選手何杰率先出現在終點線前。
人群沸騰了!亞運會歷史上,中國隊首塊男子馬拉松項目金牌即將誕生。
短短几秒後,何杰衝過終點線,以2小時13分02秒的成績奪金,改寫中國馬拉松歷史!另一位中國選手楊紹輝則以2小時13分39秒的成績獲得銅牌。
「站到起跑點那刻起,我心裡就把這場比賽當做競技生涯的最後一場一樣,竭盡全力,就算拿不了冠軍,也要展現我們中國人的霸氣。」雖然年僅25歲,但站上「戰場」的何杰有著一股膽氣。

比賽中的何杰(右4)和楊紹輝(右1)
了解他的成長,就會明白這種把每一次當做最後一次的拼勁。
1998年出生於寧夏的一個小村莊,何杰最初為外界關注是在他16歲時。2014年,被寧夏田徑隊教練選中後,何杰進入專業隊開始專攻5000米和10000米。那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十四屆運動會5000米的比賽中,何杰在第二圈被踩掉鞋的情況下,赤腳跑完全程,忍痛攻下銀牌,賽後被教練背下田徑場。然而僅隔一天,腳傷未愈的何杰再次站上10000米起跑線,又拿下一枚銀牌。不過,在競技生涯的初始,何杰並沒有「大放光芒」,而是從陪練起步,憑藉著刻苦與拼搏才走到了如今。
「曾經我其實只是一個陪練運動員,今天的這塊獎牌對我而言意義非凡,證明了我自己的這一階段的訓練沒有白付出。」回憶自己的成長,何杰十分感慨。
奔跑,魔力何在?
「非常感謝,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奔向終點後,楊紹輝如是說。賽後,何杰與楊紹輝不約而同地提起對馬拉松蓬勃發展的感激。
為什麼說這是馬拉松最好的時代?
在沸騰的人群中稍作停留,就可以輕易發現蹤跡。
「今天跑得還是很穩的。」「天氣給力啊!」「照這個速度2小時15分左右,男子組差不多比完。」許多觀眾,帶著熱愛而來,不少是經驗豐富的馬拉松迷。
今年36歲的張陽,從2019年起愛上馬拉松。「跑者|半馬1:29:55|全馬3:25:00」,這是張陽朋友圈的簡介。「以前我體重92公斤,猜我現在多少。」張陽得意地賣了個關子。從2019年至今,他已持續減重40斤。曾經抱著試試的心態參加跑團活動,如今他已是跑遍「浙馬系列賽」的資深愛好者。「杭州本地的話,杭州馬拉松還有各區縣的比如蕭山、桐廬、建德、餘杭等等的都跑了。」張陽饒有興味地介紹,在浙江有省市區各級達標賽,還有「大眾跑者等級評定」,這些環環相扣的賽事機制和積分制度讓他樂在其中。

張陽在馬拉松比賽中 圖片源自受訪者
而最讓張陽內心觸動的是馬拉松帶來的儀式感,「許多馬拉松在賽前會唱國歌,像去年北京馬拉松是在天安門廣場前起跑的,那萬人合唱國歌的感覺,真的會讓人激動萬分。」
今年40多歲的菜菜,從2008年起已經連續15年參與杭州馬拉松。熱愛奔跑、熱愛戶外的菜菜對奔跑的熱愛源自「與景同行」的渴望。「如果看到美麗的風景,就會忍不住地想去跑一次,跑起來讓我覺得年輕,充滿活力。」

菜菜 圖片源自受訪者
馬拉松,燃動城市!
對何杰與楊紹輝而言,有一場馬拉松至關重要——今年3月的無錫馬拉松中,何杰與楊紹輝雙雙打破全國記錄,分別獲得亞軍和季軍。
競技場不僅僅是競技場!當專業運動員突破自我時,在他們身後的是一座燃動起來的城。據統計,今年無錫馬拉松總計有11.5萬人報名參賽,沿途27萬觀眾觀賽,賽事帶動周邊產業效益達1.95億元。
時間回到原點,1981年北京舉辦了我國第一屆馬拉松,整個賽事只有86名選手參與。2015年,中國田協將馬拉松的舉辦由審批改為備案後,馬拉鬆開啟新階段。從專業運動員的競技場,到如今全民運動的狂歡節,馬拉松蓬勃發展。
2019年,中國田徑協會曾發布一組數據,當年度共舉辦馬拉松賽事1828場,累計參賽人數712萬人,全國337座地級市中有330座舉辦過馬拉松賽事。《2023年中國田徑協會路跑工作報告》則顯示,僅2023年上半年已備案的馬拉松賽事就達到了133場,有超過68家國內賽事組委會向世界田聯申請標牌,刷新歷史新高。
「從快節奏的工作與生活中臨時抽離,投入一場沉浸式的奔跑,這是非常具有情緒魅力的。」致力於馬拉松賽事執行多年的業內人士金先生表示,除了帶動全民體育、增加經濟效益之外,馬拉松也承載了人文風情。「馬拉松賽事往往與當地人文緊密相關,如杭馬有一年主題是『跑過風景跑過你』,無錫的『櫻花雨』馬拉松,雲南高黎貢馬拉松的玫瑰花賽道等等。」
「得益於國內環境特別好,大眾對馬拉松也關注更高,促進了整體水平的提升;而馬拉松競技體育的突破也為全民體育的推廣注入了強心劑。」何杰表示,「只要有一雙跑鞋,不限於跑道、公路、鄉間,就可以跑起來。」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