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託大科學裝置實施大科學工程、 組織大科學計劃、打造大科學中心,已成為大科學時代下,科技創新範式變革的重要標誌。
採訪 |《中國企業家》記者 任婭斐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孔月昕
編輯|馬吉英
頭圖來源|受訪者
1960年出生的彭壽仍然對科技創新保持高度敏感,談起最近爆火的deepseek,他表示自己在研究的時候會使用它。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材集團首席科學家、科技委主任彭壽帶來三份建議,主要圍繞科技創新、新材料和綠色低碳轉型話題。
其中,他的一份建議是關於提升大科學裝置創新效能。他在建議中指出,大科學裝置作為前沿性、戰略性基礎研究的承載平台,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打通「科學發現—技術突破—產業升級」創新閉環的關鍵支撐。依託大科學裝置實施大科學工程、 組織大科學計劃、打造大科學中心,已成為大科學時代下,科技創新範式變革的重要標誌。但目前我國大科學裝置仍存在類型和領域布局不盡合理、對產業需求的定向支撐能力不足等問題。因此,他建議:依託現有大科學裝置,布局建設行業專用大科學裝置平台;依託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造大科學裝置創新集群,與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區域實驗室等協同聯動;積極探索設立大科學裝置產業聯合基金,創新多元化經費支持方式。
1982年大學畢業後,彭壽進入國家建材局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工作,2000年,科研院所轉制加入中國建材集團。彭壽在玻璃科技領域深耕四十餘年,這期間,他主導研發了0.12毫米超薄玻璃、30微米柔性可摺疊玻璃、8.5代浮法液晶玻璃基板,並主持制定多項國際標準,被譽為中國玻璃工業從「跟跑」到「領跑」的核心推手。
彭壽對於人才極為重視。除了親自帶團隊花費數十年攻克玻璃新技術外,他還面向全球從各領域、多學科選拔青年人才。
3月7日,彭壽接受《中國企業家》專訪,圍繞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人工智慧等熱點話題,分享了他的看法。
以下為彭壽採訪內容(有刪減):
談兩會建議
彭壽:我這次帶來了三個建議。
一是建議國家提高大科學裝置效能。大科學裝置非常重要,但是現在創新效能還有待提升,如何為產業服務,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融合,這方面還需進一步強化。下一步應以科技型企業為主體,布局建設行業專用的大科學裝置平台,同時依託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造大科學裝置創新集群,提高平台創新成果的應用效率,避免大科學裝置與產業發展完全脫鉤,這點至關重要。
二是建議完善碳管理體系建設。基礎產業的綠色高質量發展對於我國實現「雙碳」目標、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我們應該加快開展基礎產業碳管理體系的建設,以適應國際化的低碳目標。尤其是要加速開展重點細分領域的產品碳足跡分級評定和管理,這樣才能有力支撐我國優勢基礎產業產品「走出去」。
三是建議強化「好材料」創新供給支撐「好房子」。現在我國城鄉建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人民群眾對房子的需求由「有沒有」變為「好不好」,「好房子」建設成為下一步城鄉建設的發展重點。必須加快高強度高耐久、可循環利用、綠色環保等新型建材研發與應用,加速用「好材料」改造老房子、建設好房子。
談科技創新:產業融合是關鍵
彭壽:政府工作報告每年都會談創新,但今年提到的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融合發展。
多年來,我們國家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如何讓科技創新賦能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發展十分關鍵。
談人才隊伍建設:把引進人才、培養人才和發展人才相結合
彭壽: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要把引進人才、培養人才和發展人才相結合,特別是適應新形勢需要,招引國際化人才。
我們通過在海外設立研發平台,集聚了一批高層級的海外專家,並打通了國際高層次人才到國內交流工作的「雙向通道」。所以,在招引人才方面,要支持企業為主體的創新平台建設,把國家實驗室、全國實驗室和企業研究中心有機協同,通過「築巢引鳳」,做好人才團隊建設工作。
談人工智慧賦能:未來無處不在
彭壽:人工智慧本質上是一個手段,其重要作用在於對產業發展的賦能。對建材行業來說,結構轉型、低碳發展、智能製造等,都需要與ai深度融合。生產製造中,通過數字化平台的數據管理,結合ai的智能化計算,可以實現行業的流程再造。
因此,我認為人工智慧無處不在,在產業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上,未來起到的作用非常大。
談ai「取代」人類:人工智慧只是手段
彭壽:人工智慧是手段,需要人的大腦去啟動人工智慧的智慧性,所以就需要人和人工智慧的有機結合,也就是「ai+」。「+」可以加人,也可以加行業、加場景。
對於前沿研究、技術開發、產品製造,人工智慧不可能取代人類,只是科技輔助,改變傳統的習慣性做法,進一步提高效率。比如我們材料配方的開發,以前靠經驗性去實驗,現在只需利用人工智慧輔助計算,就可以在短時間內提供大量可參考方案,大大節省了科研成本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