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用的蚊香,大家可以看一下包裝上的成分,你會發現裡面有氯氟醚菊酯或四氟甲醚菊酯,毫無疑問,這兩種成分就是擬除蟲菊酯類的農藥。當然我們農戶常見的是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氯菊酯等。
二千年前,古人發現一種白色小花(除蟲菊)的粉末能讓蟲子「瞬間躺平」,於是用它驅蟲、保存糧食。19世紀研究發現,這種小花的「魔力」來自花瓣中的天然除蟲菊酯,不過靠自然界那些「白花」不夠,效果也不穩定,於是在1940年代,模仿天然除蟲菊酯,首次合成丙烯菊酯,1970年代,科學家又造出更持久的氯菊酯和溴氰菊酯等,進入21世紀,新一代擬除蟲菊酯如醚菊酯誕生,既能殺蟲,對蜜蜂和魚蝦相對溫柔多了。
擬除蟲菊酯d的作用機理是可以與鈉離子通道結合,導致通道無法正常關閉,鈉離子持續內流,害蟲神經細胞過度興奮,最終癱瘓並死亡。
擬除蟲菊酯雖高效,卻非完美,一是對魚蝦、蜜蜂等非目標生物毒性高,如溴氰菊酯一滴可致魚類死亡,威脅水生生態;部分品種可能干擾蜜蜂導航,影響授粉;二是害蟲易進化出抗藥性,如蚊子、棉鈴蟲通過改變神經靶點「免疫」藥效,導致殺蟲效果逐年下降;三是高脂溶性藥劑(如氯菊酯)易吸附土壤,降解緩慢,長期積累可能破壞蚯蚓等土壤生物鏈;四是對哺乳動物雖低毒,但高濃度接觸可能刺激皮膚或呼吸道,貓咪因代謝能力弱更需警惕誤食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