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之前,辛苦點擊右上角的「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航天員,因為在神秘的外太空工作而備受人們的關注。
在中央電視台的節目《朗讀者》第三季中,我國空間站中的三位航天員首次在空間站中為觀眾朋友們進行了朗讀。
然而人們卻發現航天員們似乎豐滿了許多,難道是空間站里的生活條件太好,讓航天員們都「變胖」了嗎?
空間站的「伙食標準」
在《朗讀者》第三季中,航天員王亞平、葉光富、翟志剛進行了富有激情的朗誦, 翟志剛在朗誦結束之餘還表演了一個「太空後空翻」。
細心的觀眾很快就發現,這三名剛剛進駐太空空間站的航天員,較一個月之前在陸地上的模樣有了改變,原本可見稜角的臉頰都已經變得豐滿圓潤,翟志剛甚至都已經能夠看出「雙下巴」。
有人說是在空間站中航天員們沒有過多的活動空間,再加上空間站內所提供的食品營養豐富,這些航天員是「胖了」;
還有人對比了聶海勝、湯洪波等在天宮一號中工作過的航天員照片進行對比,「圓潤」的臉龐也似乎印證了網友們的推測。
誠然,相比神舟五號進入太空時,楊利偉只能夠吃叫做「一口食」的方便性即食食品,如今的航天食品中已經有了數十種食品選擇。
不僅有了我國傳統的米飯,而且還根據航天員的個人口味、籍貫差異準備了數十種中餐炒菜,可以說是解決了「眾口難調」的問題,比如景海鵬是山西人,在他的食譜中就有了專為他添加的「老陳醋」。
到了神州十三上天時,葉光富就有了一次在太空過年的經歷,當時他還通過錄製視頻的方式給人們表演了一次「一口一個」的吃餃子絕活,並且還說能夠吃上三種餡的水餃,著實讓地面上的圍觀網友羨慕不已。
到了神舟十五以後,航天員不僅能夠在太空中自己種、自己做菜,而且還能從地面「點外賣」,真正的實現了「天地同餐」。
如今的航天員們已經能夠吃上罐頭食品、脫水食品,還有120多種豐富的食品可以供航天員們選擇,有素有肉、可咸可甜。
然而,許多人並不知道,航天員的食品也並非單純的補充營養、調劑口味而已,其中也有著很多的科技含量在裡面,而他們也並非是簡單的「胖了」。
因為航天員到了太空之後會變得味覺減退,出現食慾下降的情況,所以在太空中航天員們經常會對榨菜、香辣等咸辣口味的菜更感興趣,反而對那些人們生活中常見到的肉類、蛋類食品不感興趣。
所以,即便他們攝取的營養能夠保持身體所需的基本營養,但很基本不會出現人們所說的一個月就「吃胖」的情況。
那麼為什麼這些航天員的臉上和四肢看起來都「胖了」呢?
「罪魁禍首」失重
從影視資料以及空間站的視頻中,經常能夠看到航天員們在空中用「跳躍」的方式行走,有時候還能輕鬆地完成一個「空翻」,這主要就是因為他們都處在一種失重的狀態。
眾所周知,人們在地面上無論是行走還是跑跳,都會受到地球重力的影響,人們所說的重量也是以重力相對穩定的前提來說的。
但是當人到了離地球幾十公里的太空時,就會擺脫一定的地球引力,就連人的「重量」也會減輕,也就會出現人們看到的失重狀態。
準確來說,在太空中的航天員也並沒有擺脫引力,只不過是隨著飛行器在繞著地球高速旋轉,一部分重量在遠離地心引力的情況下被失重的情況給忽略了。
因為人們的身體已經適應了在普通重力下的生活環境,所以當航天員在太空中享受這一種地面難以嘗試的體驗時,身體也會發生一些變化。
首先就是肌肉和神經組織因為已經適應了正常重力下的生活,在處於失重狀態下都會產生一定的紊亂,從而出現神經影響平衡能力、肌肉的反應能力下降等情況出現。
在航天員陳冬的日記中就有過「身體不受控制,像是神經反射都慢了幾個拍」這樣的記錄。
其次,就是血液循環系統發生的改變。
因為航天員從地面到宇宙中需要擺脫地球重力,所以就要用反作用力增加相應的推力,簡單來說就要給飛行器增加超過地球重力的推力。
這時在飛行器中的人體就會承受更多的重力負荷,為了防止對人體造成傷害所以才會在航天員和戰鬥機飛行員的身上經常能夠看到那種特製的抗荷服。
儘管到太空之後航天員可以脫掉抗荷服,但是身體內的內臟卻要繼續適應失重的狀態,所以心臟的血液排出量、血液容量都會發生改變。
一些航天員在進入失重狀態初期會出現因為血壓的問題所產生的噁心、嗜睡等情況,這也是因為體液的壓力問題所產生的生理反應。
這就是航天員們看起來像是「胖」的根本原因。用簡單一點的話來解釋,就是人的頭、手等皮膚表面,不受控制的產生了「水腫」。
同時,因為皮膚、肌肉以及神經都發生了形態上的變化,所以在航天員的臉上也會出現神奇的「拉皮」效果。
所以,表面上看起來航天員是「胖了」,但實際上卻是他們身體在太空中所呈現的一種非正常狀態。
危險的太空生活
目前在國際空間站中連續工作時間最長的紀錄保持者是437天的蘇聯航天員波利亞科夫,美國最長的單次紀錄是340天的凱利。
根據這些航天員落地之後的相關數據表示,在太空的航天員們,所面對的身體反應並不只是重力所帶來的「胖了」那麼簡單情況。
美國方面針對凱利落地之後和他的雙胞胎兄弟之間所進行的對比,發現了凱利的體重下降、頸動脈擴張、皮膚水腫,以及在DNA等細胞方面都出現了與地表生活狀態存在很大的變化,最終總結出了包括失重因素在內的六種因素會直接影響航天員們的身體健康。
在人體內,有一種被稱為「細胞發動機」的線粒體,主要是在人體細胞中產生化學能、為細胞和人體提供動力。
被宇宙射線的輻射後,線粒體和氧化應激的失衡會讓航天員的身體產生不可逆的變化,有研究稱將會更容易引起細胞變化甚至是癌變,從而威脅航天員的生命。
另外,被宇宙射線輻射後的航天員還會顯現出DNA損傷的現象。這種現象通常只是出現在外太空里,當航天員回到地球表面之後,被射線拉長的端粒又會逐漸恢復。
不過,這種看似神奇的情況並不只是「表演」了一場「伸縮秀」,這也是同樣會引發人體產生病變甚至基因突變。
除了宇宙射線,失重和密閉空間也會給航天員帶來身體和心理上的損傷。
人身體的機能是始終保持在運動、微損傷、修復和再生長的彷彿循環狀態,如果因為受到外力影響而長時間不使用的肌肉和神經,就都會發生萎縮和退化的情況,在太空的失重狀態下也會產生這樣的現象。
通過對航天員身體的觀察,發現平均每個月在失重環境下引起的骨質流失都在1%到2%之間。
儘管可以通過讓航天員攝入維生素的方式來補充營養,但是卻很難夠能進行有效的恢復,通常只有到地面之後在2年以上的恢復期才能夠完全恢復正常。
同時,因為長期處於失重狀態,人體長的肌肉長時間處於鬆弛狀態,這就讓航天員不得不經常進行針對性的恢復肌肉訓練,所以在空間緊張的空間站里也都會有專門的鍛煉設備,用來防止患上快慢肌肉衰退症。
儘管航天員在回到地面之後都會接受系統性的治療和調養,極個別人在幾個月內可以恢復到正常狀態,但仍然有人會被射線輻射、機能退化甚至受到變異的細菌感染而終身患病。
由此可見,航天員在數百公里高空上空間站的工作並非人們想像的那種能夠「吃胖了」那樣光鮮,而是充滿了生命的危險。
結語
如今,我國的航天事業已經獲得了快速的發展,已經不再是被別人技術封鎖的中國,而是已經成為了其他國家主動找上門要求加入我們空間站的先進國家,這是與數代航天人不斷努力的結果密不可分的成果。
每當我們仰望星空時,在天空中閃爍的群星中,必定將會有更多屬於我國的璀璨明星。
參考資料
[1]《長時間在太空工作生活對航天員身體有何影響》譚晶晶
[2]《太空出差90天 看航天員身體的神奇變化》裘佳
[3]《29項研究揭示太空探索對人體的影響》勻琳
[4]《朗讀者》中央電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