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大氣所2023年首篇CNS頂刊在《nature》發表(10.11)

10月11日,最新一期自然期刊線上論文更新,本期共上線研究論文17篇,其中: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1篇,美國9篇、其他國家7篇。

本期《nature》封面:一隻黑色的微型青蛙

(1)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受清潔空氣驅動的亞洲高山地區降水狀況變化,這些發現強調了決策者在未來社會規劃中考慮氣溶膠減排影響的重要性。

研究成果揭示了引起1950年代以來以青藏高原為主體的亞洲高山區夏季降水「雙核型」變化以及未來喜馬拉雅降水變化拐點的驅動因子和動力機制。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大氣所博士後江潔(博士導師:王會軍教授,曾獲2021年度大氣所優博論文)

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大氣所周天軍研究員

其他作者單位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德國馬普氣象所、中國海洋大學

周天軍,中國科學院大氣所研究員,主要從事氣候動力學、氣候模擬、海氣相互作用和季風研究。1987-1994年,在南京大學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1999年在北京大學獲得氣象學專業博士學位,2001年在中國科學院大氣所完成博士後工作後,留所工作。

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五)、2011年國家傑青資助,連續入選「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和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全球高被引科學家」。

圖: 亞洲高山區夏季降水年代際尺度主導模態。


圖:人類活動影響下高原東南部降水變化。黑色為歷史時期變化(1951-2020年)

(2)美國紐約州塔里敦再生元遺傳學中心-墨西哥城140000名成年人的基因分型、測序和分析

(3)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通過全球宏基因組學解開功能性暗物質

(4)美國明尼蘇達州羅切斯特梅奧診所生理學和生物醫學工程系-凋亡應激導致衰老過程中線粒體DNA釋放並驅動SASP

5)美國哈佛醫學院系統生物學系-從流行前數據中學習預測病毒逃逸

(6)美國哈佛大學物理系-中性原子量子計算機上的高精度並行糾纏門

(7)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原子量子位中的高精度門和中間電路擦除轉換

(8)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用於上下文相關歌曲排序的靈活電路機制

(9)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高保真里德堡量子模擬器中的擦除轉換

(10)美國生物技術公司 eGenesis異種器官移植公司)-人源化豬異種移植供體的設計與檢測

(11)荷蘭烏德勒支研究所-手術中CNS腫瘤的超快速深度分類

(12)荷蘭萊頓大學天文台-行星碰撞餘輝和碎片雲的過境

(13)德國柏林理工大學生物化學研究所-全烷基化硅烷的氫離子催化鹵脫烷基

(14)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基因組研究中心-墨西哥生物銀行促進了不同祖先的人口和醫學基因組學

(15)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航空航天研究所-具有未知控制方程的物理系統的狀態估計

(16)比利時魯汶大學雷加研究所病毒學化學療法實驗室-結構說明逐步線粒體轉錄啟動

(17)日本筑波市國立材料科學研究所國際材料納米結構學中心-通過質子耦合電子轉移摻雜分子半導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