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情緒催人老!研究發現:有效管理情緒可預防病理性衰老

適應不良的情緒反應和受損的情緒調節與整個生命周期包括衰老過程中的焦慮、抑鬱、擔憂和沉思等精神病理學相關,甚至可能是痴呆症的一個重要風險因素,對老年人來說是一個主要的健康負擔。但支持老年人熟練的社會情感處理和情緒恢復的神經基質仍未得到解決。

負面情緒、焦慮和抑鬱被認為會促進神經退行性疾病和痴呆症的發作,它們對大腦的影響如何?它們的有害影響是否能被逆轉?

為了弄清楚負面情緒對痴呆症、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影響,來自日內瓦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對年輕人和老年人在面臨心理痛苦時大腦的活動進行觀察,他們發現老年人的神經元連接表現出顯著的情緒慣性,負面情緒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過度改變它們,特別是在後扣帶皮層和杏仁核中,這兩個大腦區域與情緒管理和自傳體記憶密切相關

通過分析,研究人員認為,更好地管理負面情緒,可能有助於限制神經退行性病變。相關研究成果以「exposure to negative socio-emotional events induces sustained alteration of resting-state brain networks in older adults」為題,發表在nature aging上。

圖1 研究成果(圖源:[1])

在過去的20年里,神經科學家一直在研究大腦如何對情緒做出反應。研究人員表示,我們了解在感知情緒刺激的那一刻會發生什麼,然而之後會發生什麼仍然尚屬未知。大腦如何從一種情緒切換到另一種情緒?如何回到初始狀態?情緒變化會隨年齡變化嗎?情緒管理不善會對大腦造成什麼後果?對於這些問題,目前仍沒有答案。

先前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快速改變情緒的能力有利於心理健康。而如果不能有效調節情緒,長期處於同一種情緒狀態的人,罹患抑鬱症的風險更高。

在該項研究中,科學家們向志願者展示了顯示人們處於痛苦狀態的視頻短片,比如在自然災害或遇險情況下以及帶有中性情緒內容的視頻,然後使用功能性mri觀察他們的大腦活動。首先,研究人員將一組27名65歲以上的人與一組29名年齡在25歲左右的人進行了比較(實驗1),然後對127名老年人重複了同樣的實驗(實驗2)。

後扣帶皮層是受痴呆症影響最嚴重的區域之一,表明這些癥狀的存在可能會增加患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風險。對此,研究人員表示不清楚是情緒調節不力和焦慮增加了痴呆症的風險,還是相反。他們假設,更焦慮的人情緒紓解能力較差或根本不存在,衰老背景下情緒慣性的機制可以解釋為,這些人的大腦通過將他人的痛苦與他們自己的情緒記憶聯繫起來,而保持「凍結」在消極狀態

實驗1揭示了年齡依賴性對大腦活動和連通性的影響,這些影響在消極社交場景之後的休息期間佔主導地位。老年人通常表現出與年輕人不同的大腦活動和連接模式,這在默認模式網路的激活水平上尤為明顯。默認模式網路是一種在靜息狀態下高度激活的大腦網路,它的活動經常被抑鬱或焦慮干擾,這表明它參與了情緒的調節。在老年人中,處理自傳體記憶的後扣帶回皮層顯示出與處理重要情緒刺激的杏仁核的聯繫增加。

圖2 實驗1中年輕和年長成年人的腦圖(圖源:[1])

研究還發現,老年人往往比年輕人更能調節自己的情緒,並且更容易關注積極的細節,即使是在消極事件中也是如此

實驗2中再次驗證了這些結果,此外還證實,情緒驅動的後扣帶回皮層和杏仁核連接性變化與焦慮、沉思和消極想法有關

這些發現揭示了老年人同理心相關功能的神經動力學,也解釋了為什麼老年人基本情緒功能保存完好,但對社會負面事件的反應和從中恢復的特徵仍然很差。

基於以上,那是否有可能通過作用於情緒惰性機制比如冥想來預防痴呆症?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研究團隊開展了一項為期18個月的介入研究,以評估是否可以通過冥想練習來有效預防年齡相關的痴呆症風險。這項研究是歐洲大型研究medit-aging的一部分,旨在評估非藥物干預對改善衰老的影響。

綜上,該項研究結果揭示了老年人積極偏見的神經和行為標記,並揭示了健康老年人皮質邊緣腦迴路的情緒惰性。在老年群體中,後扣帶回皮層顯示出與處理重要情緒刺激的杏仁核的聯繫增加,這種增加與焦慮、反芻和消極思想內容有關。這種靜止連接模式構成了情緒慣性的合理神經基礎,這些發現為更好地理解衰老大腦中情感恢復的同理心和機制提供了基礎。

負面情緒會促進年齡相關痴呆症等病理性衰老過程的發展,或許有效管理情緒可有效預防病理性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