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諾獎得主竟被扔進水池!因為同事高興壞了!而屠呦呦……

今年恰是「現代遺傳學之父」孟德爾誕辰200周年,這是遺傳進化學首次獲得諾獎,可以視作是最好的紀念。

令人驚嘆的是,198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得主蘇恩·伯格斯特龍,是斯萬特·佩博的父親。

1999年,佩博在德國萊比錫建立了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他率領團隊,穩步改進了從古代骨骼遺骸中分離和分析DNA的方法,使DNA測序變得高效。

佩博研究的尼安德特人,是當今人類的近親,早在3萬年前已經滅絕,對其基因組進行測序,似乎是天方夜譚,但佩博和他的團隊做到了。他還發現了一種以前未知的古人種——傑尼索娃人。

佩博的開創性研究,建立了一門全新的科學學科——古基因組學。他通過揭示現代人類和已滅絕人類的基因差異,為探索什麼使我們成為獨特人類奠定了基礎,讓今人對人類進化史產生了新認識。

2007年,由於對人類起源的劃時代的研究,佩博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00人之一。2008年,他又被世界最頂尖的科學新聞雜誌《新科學家》評為 8位年度科學英雄之一。

2020年11月,佩博團隊在《自然》雜誌發表的論文表明:

「新冠病毒感染後的呼吸衰竭風險與人類3號染色體上的一段基因簇相關,我們的研究顯示這段風險基因遺傳自尼安德特人,約50%的南亞人、約16%的歐洲人攜帶該基因。」


掌聲雷動!

榮膺了全世界科學界的最高殊榮,人生成就抵達了巔峰,佩博自然無比興奮。

德國萊比錫當地時間10月3日,獲獎當天,這位67歲的老人仍像往常一樣,背著工作包,前往他一手創建的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研究所上班。

當他走近研究所的大門,發現裡面靜悄悄的,也許是猜到同事們都已知曉他獲獎的消息,只是不知道他們會如何迎接自己,他看到門敞開著,猜測著裡頭在搞什麼名堂,甚是好奇,就猶疑著停住了腳步。

他貼著門,像個孩子似的頑皮地玩捉迷藏,歪著頭,朝大廳裡頭探望。

他看到了朝夕相處的同事們,同事們也看到了他,他藏不住了,開心地笑了起來,徑直走了進去。

所有的同事都聚集在了一樓大廳,也有不少真誠為佩博高興的人,總共一百多人,專門等候諾獎新科得主的到來。

當看到了佩博,人群立即掌聲雷動,有人興奮不已地發出歡呼聲,為他送上最熱烈的祝賀。

佩博感受到了同事們的熱忱,一直咧著嘴笑著。

他感動不已,走過去,放下了背包,連連向人群鞠了幾躬。


扔進水池!

當面輪番祝賀、表達敬意後,大家興猶未盡,不知道是誰先起鬨,出了一個歪主意,要捉弄諾獎新科得主一番。

儘管佩博已快七旬了,眾人還是想玩一把當地的喜樂習俗,要把他扔進水裡。

大家開開心心的來到研究所大樓內的水池邊。

佩博看到,水面距離地面足有兩米多高,但他不想掃大家的興,脫去了外衣,只穿了貼身汗衫和秋褲。

眾人將佩博抬起來,真的丟進了半人多深的水池裡,摔得水花四濺。

從視頻中看到,佩博整個人都沒入了水中,然後浮了上來,渾身濕透,他抹了抹臉上的水,很是愜意地在水面上仰泳起來,把歡樂氣氛推到了高潮。

隨後,萊比錫當地舉行了一場特別新聞發布會,邀請佩博出席。

同行和同事們跟佩博緊緊擁抱,獻上鮮花,慶祝他榮膺2022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堂堂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竟然被同事扔進了水池中,引發了國際熱議。

國內有網友評論說:

「那場面真是太溫馨、太感人了,那是何等寬鬆、自由的科研氛圍,何等融洽、真誠的同事關係啊。」


凡人自私,對他人的成就容易心生妒忌。

作者也難以免俗。

對於他人的成就和功德,能夠不嫉妒、不諷刺,而是真誠地歡喜和讚歎,這是人類一種高尚的美德。

事實上,這也釋家一慣極力倡導的善德之一,專業詞語稱作「隨喜」。


對比屠呦呦的遭遇

同樣是榮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5年得主之一,我國著名藥學家屠呦呦,卻遭遇了不少同行、同事的妒忌、誹謗甚至攻擊。

屠呦呦因「發現了一種針對瘧疾的新型療法」,同因「發現了因線蟲導致的寄生蟲感染的新型療法」的另兩位科學家,同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半個世紀前,瘧疾曾嚴重危害著人類的健康,奪取了無數人的生命,越南曾向中國發出緊急求助。

屠呦呦的研究,始於參與1967年國家有關部門啟動研究防治瘧疾新葯的「523項目」。

屠呦呦提出了青蒿有效成分低溫提取設想,經過了191次實驗,終於成功從青蒿中提取了防治瘧疾的有效物。

青蒿提取物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100%,毒副作用低,抗瘧藥效顯著。

但屠呦呦一直遭受著質疑和指責,有人懷疑她的提取物有毒,有人看不慣她的行事作風,認為她個性孤獨,不合群。

以致,她不得不與幾位同事親身試藥驗毒。

1973年,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確定了青蒿素的分子式,「523辦公室」決定將屠呦呦發現的有效物命名為「青蒿素」,全面推廣使用。

1982年,在全國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屠呦呦以抗瘧新葯——青蒿素第一發明單位第一發明人的身份和唯一代表,領取了發明獎章和證書。

1987年,屠呦呦的科研成果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但有人專門到科技部投訴,認為屠呦呦「將成績獨佔」。

1996年8月,屠呦呦受邀出席「年度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青蒿素獎」,遭到一位科學家當場指責,認為青蒿素是「523項目」的集體功勞。

2004年5月,世衛組織正式將青蒿素復方藥物列為治療瘧疾的首選藥物。全球瘧疾死亡率下降47%,非洲瘧疾死亡率下降54%,非洲兒童死亡率下降58%。

因為沒有博士學位和留學背景,發表論文和著作寥寥無幾,同行又認定青蒿素是集體科研成果,屠呦呦受到全面排斥,她曾4次申報院士,但都沒有成功。

屠呦呦的研究成果,受到了美國科學院院士、抗瘧疾研究專家路易斯·米勒的極力推崇,米勒認為,青蒿素是一項偉大的發明,應該推薦給諾貝爾獎委員會。

米勒在華人助手蘇新專博士的協助下,查閱了海量的歷史文獻資料,最後認定,屠呦呦女士在青蒿素髮明中做出了關鍵性貢獻。

從2010年開始,米勒每年都向諾貝爾獎組委會推薦屠呦呦。

2011年,素有「諾貝爾獎風向標」之稱的美國拉斯克臨床醫學獎,授予了屠呦呦。

得悉消息,國內一些同行非但不高興,反而再次發出質疑聲,強調發現青蒿素是集體之功,屠呦呦不應獲得諾貝爾獎。

但拉斯克獎和諾貝爾獎都要從源頭上追溯,都只能頒發給個人。

2015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討論組全面調查、了解了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的過程,評委會認定:

屠呦呦第一個把青蒿素引入「523」項目組,第一個提到100%活性,第一個做臨床試驗,而這三個關鍵點中任意一條,都足以讓她獲獎。

2015年12月,屠呦呦終獲諾貝爾生物和醫學獎,成為第一位榮獲諾貝爾科學獎的中國人。

卻遭惹了國內同行、同事的更大不滿,一些人放風說:評委會不了解實際情況,把當時由「523辦公室」領導的數十個課題組都劃歸屠呦呦了,這個獎項應該是集體的。

還有人挖苦說:屠呦呦誇大了自己在課題組中的作用,她從來沒有承認過別人的工作。

甚至有人直接指斥說:她獲獎,是以個人之名頂替集體之功。

2015年,屠呦呦已85歲高齡,她拖著病體親自參加了諾貝爾獎頒獎禮,在獲獎感言中,她說:

「我還想邀請85名參與過523項目的科學家來到瑞典,共同發布青蒿素的科研報告,但我怕諾貝爾獎基金會無法承擔這筆龐大的開支,最終,我決定還是一個人來,代表中國,代表中國中醫和中國科學家,領取諾貝爾獎……」

耄耋之年的老人感謝了大領導、葛洪、數百萬非洲人、一起合作過的科研人員,「我唯一不感謝的,就是我自己」。

回國後,屠呦呦向記者表示,「科研成果是團隊成績……」

屠呦呦分享了400萬瑞典克朗(約265萬人民幣)獎金,她自己僅僅扣除了家人陪同她往返瑞典頒獎典禮的差旅費用,將其中的200萬元分別捐給了北京大學醫學部中醫科學院,成立了屠呦呦創新基金,用於獎勵年輕科研人員。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如果原作者介意,請聯繫刪除。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