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稱為"有故事的傳奇人物",前半生致力於科學研究,是我國板殼結構理論與應用研究的開拓者之一;18歲參與我國第一顆東方紅人造地球衛星研究,後來又參與了神舟飛船、遼寧艦上的殲15戰機等高精尖項目的研究;71歲高齡挂帥創業,以企業創始人身份進軍環境科學領域,讓廚餘垃圾變成"黃金"。一生奮鬥,一生傳奇,這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蘭州大學1963屆數學力學系傑出校友——劉人懷。
初出茅廬顯鋒芒
劉人懷,1940年出生於四川成都市,自小就是一個學習優異的孩子。在18歲高考的那一年,他以第一名的身份考入了蘭州大學,這一去就是20年的時光,"我的黃金時期,從18歲到38歲,這20年都在蘭大,其中有很多故事。"
進入蘭大後的第一年,因為成績優秀和表現突出,年僅18歲的劉人懷接到了學校安排的一項絕密任務:參加"581工程"——我國第一顆東方紅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並讓劉人懷做組長,以五個號碼為代號,實行絕對保密制,不能跟任何人討論,也不問任何人問題。"接到這個任務的時候,我不清楚這個項目的理論,也沒有老師指導,只知道很重要。"在做了兩年後,劉人懷就取得了成功。
時間飛快,眨眼間就到了畢業之際,面對時任數學力學系黨總支書記張嘉賓的挽留,劉人懷選擇了留校工作,做了恩師葉開沅的助手,埋首於板殼研究。
1963年,蘭州製造航空儀錶的135廠,接到任務製造低空偵察機高度表,但苦無專業人才,無從下手。劉人懷當即毛遂自薦接下課題——研究可用於測量飛機飛行高度的波紋圓板(這是高度表的心臟元件,大氣壓隨著高度增加不斷降低,膜片也會發生變形。通過位移變化,就能算出飛機的飛行高度。)醉心"波紋圓板"研究期間,他還在中國頂尖雜誌——《科學通報》發表了3篇關於板殼非線性力學問題的文章,其中2篇和老師葉開沅共同發表,1篇是他個人的。"當時在這個雜誌發表的文章大多是華羅庚這樣的大科學家。所以我很感恩江隆基校長,感恩葉開沅先生,感恩我的母校蘭州大學,是母校給了我這樣的條件。"
然而"波紋圓板"的研究在劉人懷到定西下鄉搞"社教"之後就被迫中斷,直到一年之後他才返回蘭州家中開始繼續研究。1968年4月,逐一梳理完世界各主流演算法後,劉人懷用大腦終於算出了結果。與實驗結果比較,誤差不足1%,完全可供精密儀錶設計使用。而彼時世界上其他團隊的誤差高達39%以上。雖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可是當時特殊的情況讓他的這篇論文被迫藏於箱底之內。
在等待時機的時候,劉人懷去到了蘭州石油化工機器廠二分廠工作。從1969年9月開始,他就一直是半天勞動,半天科研。其間他做出了中國第一台大型尿素合成塔、中國第一台最高壓力的高壓聚乙烯反應器(設計壓力2300大氣壓)、中國第一台大開口加氫反應器、中國第一台高壓固定式熱交換器、中國最大煉油廠的減壓塔……奇蹟連連,就連軍宣隊的領導都說:"劉老師,你改造得好。"
迎來春天創佳績
十年苦等,終於迎來了科學的春天。1978年1月,《力學學報》第一期就刊登了劉人懷的"波紋圓板的特徵關係式",劉人懷在收到蘭大轉來的雜誌,喜極而泣。而這項研究也被專家評價為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開創了力學的新領域。此後,更是被廣泛應用於中國的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等工程領域。
不僅是在科研領域中有所建樹,劉人懷還擔任過上海工業大學(現上海大學)副校長,暨南大學校長、澳門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20餘年擔任校領導,成就突出。同時,1999年,他當選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院士,2000年再當選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院士。還是中國振動工程、力學、複合材料等4個學會的理事長、副理事長。學問跨越科學、管理學,兩棲院士,任職多所大學校領導及政府智囊,帶博士生、碩士生超兩百人。如此閃光的履歷實在令人仰望。
老驥伏櫪勇創業
緊隨時代,步履不停。在"雙創"浪潮下,71歲的劉人懷也加入了"創業"大軍,以企業創始人身份,開始進軍環境科學領域,研究被稱為"城市礦產"的餐廚垃圾的高效率、高品位轉化,並迅速取得驚人成就——擁有國內外註冊專利39項,在全球學界首先破解餐廚垃圾轉化難題,並形成規模量產一體化技術。
"垃圾處理是關係到千千萬萬老百姓的大問題,填埋和焚燒都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雖然我的專業不是環境科學,但多年來我做科研的範圍非常寬泛,從天上到深海,從力學到管理,常年的科研訓練告訴我,發現問題後就應該整合力量來解決問題。"經過幾年的探索,最後成功篩選到了一種能降解餐廚垃圾的"噬污酵母",並以此為核心搭建了一種先進的"聯合生物加工工藝"來處理餐廚垃圾。
該項技術的核心在於把餐廚垃圾澱粉里的糖類轉化成酒精,一出來就是95%高純度酒精,36個小時就能把垃圾里的澱粉全變成酒精,變成了好東西;同時劉人懷團隊還能以特有技術把油脂分離出來,轉化製成的工業油脂,可以做洗滌用品、生物柴油等;把其中帶有同源性污染隱患的動物蛋白轉化為安全優質的菌體蛋白,開發出"城市礦產"。
2019年1月17日,劉人懷團隊在成都市新都區開建全球首條餐廚垃圾處理示範生產線。第一期項目日處理能力100噸,一年產值可達3000多萬元以上,利潤可達900萬元以上,屬高附加值。"今後也會擴展到環保設備製造,讓這個技術儘快變成產業,既造福環境,也創造經濟價值。"
關注"蘭州大學招生辦公室"頭條號,獲取關於"211工程""985工程""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蘭州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文章素材來源:院士+、蘭州大學校友會官微、廣州創新、廣州市科技創新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