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空天公司開始銷售極光亞軌道太空梭

2025年05月23日18:50:29 科學 2462

 5 月 22 日,國外航空航天公司宣布,它已開始接受可在亞軌道飛行中運載小型有效載荷的「極光」(aurora)太空無人太空梭的訂單。

該飛機可攜帶6公斤有效載荷,飛行高度可達100公里。首批飛機預計將於2027年交付。

國外空天公司開始銷售極光亞軌道太空梭 - 天天要聞

  先看視頻  

航空航天公司的極光火箭採用的是商業模式而非傳統的模式,它將火箭出售給需要操作的客戶,而不是自行飛行。

將此與商業航空的模式進行了對比,商業航空的運營模式不是由飛機製造商運營,而是由航空公司運營

該公司認為,與傳統的銷售發射服務的方式相比,這將擴大火箭的潛在市場。

國外空天公司開始銷售極光亞軌道太空梭 - 天天要聞

他們說這是一架性能如同火箭的飛機,而不是一架帶機翼的火箭,也就是說,可靠性、可重複使用性以及最終的可擴展性從一開始就融入其中。

在2023年在首飛過程中,由於推進劑系統出現泄漏,mk-ii aurora 火箭的燃料消耗量超出預期。第二天,黎明號工程師拆卸了 mk-ii aurora 火箭的發動機,取出了氧化劑罐,並找到了泄漏點。

2024 年 11 月,極光號第 57 次飛行中,達到了超音速 1.12 馬赫,爬升至 82,500 英尺/25.1 公里。由此,「極光」創造了從跑道爬升至20公里以上最快紀錄,打破了之前由改進型f-15「條紋鷹」戰鬥機保持了近50年的紀錄。

國外空天公司開始銷售極光亞軌道太空梭 - 天天要聞

極光太空飛機——主要規格

  • 最大海拔:100 公里

  • 最高速度:3.5馬赫

  • 周轉時間:<4 小時(允許從標準跑道每天進行多次飛行)

  • 有效載荷能力:高達 10 公斤

  • 推進系統:雙推進火箭發動機

  • 微重力持續時間:最多 3 分鐘

  • 軌跡:可定製

  • 最大續航里程:130公里(80.8英里)

公司正在研發能夠進行亞軌道飛行的「極光」火箭的新一代型號。新型號包括增加推進劑和發動機推力,以及增加反作用控制系統推進器,以便在大氣層外進行控制。這些改進將與上一代火箭採用相同的外模生產線。

國外空天公司開始銷售極光亞軌道太空梭 - 天天要聞

在典型的亞軌道飛行中,極光號將從跑道起飛並立即直線上升。飛行器的最高速度可達3.5馬赫,並在其軌道的頂峰階段提供約三分鐘的微重力環境。鮑威爾估計,從起飛到著陸的整個飛行過程將持續約半小時,其中大部分時間用於重返大氣層後滑翔返回跑道著陸。

  看視頻  

極光號由一台使用90%過氧化氫和煤油d60推進劑的發動機提供動力。滿載時,這架太空梭重450公斤,可從1000米長的跑道起飛。

國外空天公司開始銷售極光亞軌道太空梭 - 天天要聞

公司根據市場調研估計,單次飛行10萬美元的價格「絕對合理」,而對於飛行需求更加個性化的任務,價格可能會更高。

即使是像極光號這樣的小型航天器也能在市場上找到一席之地。該公司設

推動關鍵行業取得突破

  • 生命科學:研究微重力條件下的細胞生物學、再生醫學和空間健康。

  • 半導體技術:在近太空輻射和極端高溫下測試下一代晶元和材料。

  • 國防應用:驗證高海拔環境中的通信和感測有效載荷。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專家分析颱風「丹娜絲」三個特點 登陸後影響時間或拉長 - 天天要聞

專家分析颱風「丹娜絲」三個特點 登陸後影響時間或拉長

中國藍新聞 浙江之聲記者 徐欣悅今年第4號颱風「丹娜絲」(熱帶風暴級),今天13時中心位於溫州偏東方向約118公里的海面上,預計將於今天傍晚到夜間在台州到寧德一帶沿海登陸。省應急管理廳總工程師胡堯文介紹,目前看,儘管颱風強度不強,但有三個特點要特別關註:一是路徑罕見,作為第一個從南海穿過台灣海峽再可能登陸浙...
「泰山獎」得主盧煜明,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 天天要聞

「泰山獎」得主盧煜明,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盧煜明被認為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下一個中國科學家」。撰文丨凌 駿責編丨汪 航近日,歐洲科學院官網在線更新院士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教授在列。盧煜明院士是全球無創產檢技術的奠基人,他耗時22年開發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技術自2011年推向全球,在超90個國家落地應用,每年為全球孕婦...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院士相聚上海,預測未來50年科學發展 - 天天要聞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院士相聚上海,預測未來50年科學發展

今天,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等眾多科學家和青年科研人員相聚上海黃浦江畔,參加「未來科學大獎十周年慶典·科學峰會」。這場峰會聚焦科學未來發展趨勢,在對話環節請科學家預測未來、寄語青年。西湖大學校長、2017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得者施一公院士認為,AlphaFold(阿爾法摺疊)人工智慧系統的問世,改變了生命...
百年辯論迎來大結局?《科學》:成年後神經元可再生,再添關鍵證據 - 天天要聞

百年辯論迎來大結局?《科學》:成年後神經元可再生,再添關鍵證據

成年人大腦中能否產生新生神經元?對於這一問題,神經科學家已經爭論了上百年。早在上世紀之初,被譽為「現代神經科學之父」的神經組織學家Santiago Ramón y Cajal認為,成年人的大腦細胞是固定、終末化且不可改變的。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神經科學家都認為在兒童時期過後,人類的神經元就已經全部成熟。但從上世紀90年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