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效祖國 建功西部丨20多年青春接力——這群年輕人在荒漠構築「綠色長城」

2025年05月18日03:43:03 科學 1524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銀川5月17日電初夏的毛烏素沙地黑沙蒿花棒沙柳等肆意生長,檸條迎著耀眼陽光,綻放串串金黃色花朵。

寧夏鹽池縣城向西南,開車至人跡罕至的沙泉灣。雖叫沙泉灣,這裡既沒泉,也沒灣,幾棟不起眼的平房,是寧夏鹽池毛烏素沙地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

早在4月底草剛綠時,26歲的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博士生農皓鈞就來到這裡,開始又一次長達半年的野外科研觀測。作為學院荒漠土壤動物研究方向唯一的學生,他的科研日常是——抓蟲子。

報效祖國 建功西部丨20多年青春接力——這群年輕人在荒漠構築「綠色長城」 - 天天要聞

北京林業大學博士生農皓鈞在野外做荒漠土壤動物研究。新華社記者 馬麗娟 攝

頂著烈日,步行半個小時走進荒野深處,一片經過人工修復的沙地便是農皓鈞的實驗樣地。他熟練地擰動鑽頭,挖出一個個小坑,放入透明杯子,再倒上酒精,「一周後來回收,有可能看到甲蟲節肢動物」。

這是他在毛烏素沙地做研究的第4年。「治沙不僅靠植物,土壤動物也不可或缺。蟲子啃食、消化植被,可以加快生態系統的養分循環,對維持生態系統平衡很重要。我的研究就是弄清楚荒漠土壤動物在沙地生態恢復過程中的具體作用。」農皓鈞講起蟲子滔滔不絕。

抓蟲子、數草株、采土樣、記數據、做分析……20多年來,一批批來自北京林業大學的師生來到這個西北縣城,以大自然為師,試圖摸清風沙的脾氣、認識水土的奧秘、了解生物的韌性,探尋修復退化土地、建設美好家園的科學途徑。

鹽池縣常年乾旱少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由於過度放牧、過量採挖等原因,草原急劇退化,全縣沙化土地面積一度達八成以上。一夜狂風過境,流沙吞噬農田,甚至堆得和平房屋頂一樣高。人與沙的搏鬥,持續至今。

報效祖國 建功西部丨20多年青春接力——這群年輕人在荒漠構築「綠色長城」 - 天天要聞

2002年拍攝的資料照片,寧夏鹽池縣馮記溝鄉黎明村土地沙化,村民院落被流動沙丘包圍。新華社記者 劉泉龍 攝

2000年,北京林業大學在鹽池縣開展國家科技攻關項目,此後每年派出師生在此開展荒漠化防治研究,開啟了一場長達25年的青春接力。400多名北林師生前赴後繼來到這裡,開展定位觀測、科學研究、示範推廣等工作。

每年4月到11月的草木生長季,師生們常駐研究站,站內面積不大的幾棟平房,劃分了實驗室、標本室、器材室、宿舍等。這裡距離最近的村子約5公里,他們每周去縣城採購一次物資。

盛夏時,沙地表面最高溫度可達45攝氏度以上,蚊蟲很多,學生們在野外一待就是半天甚至一整天,皮膚暴露在陽光下,兩個小時就能曬脫皮。

鹽池研究站設有3座通量塔,對空氣溫濕度、風速風向、碳水通量等生態要素進行觀測。24歲的北京林業大學博士生梁琨是新一代「守塔人」,每周要爬上6米高的鐵塔,檢查維護儀器,讀取觀測數據,再回去分析研究。「觀測數據的連續性對科研至關重要,維護通量塔正常運行,對我來說是責任,更是傳承。」梁琨說。

報效祖國 建功西部丨20多年青春接力——這群年輕人在荒漠構築「綠色長城」 - 天天要聞

北京林業大學博士生梁琨在檢修維護通量塔。(受訪者供圖)

如今,經過多年治理,鹽池已實現「綠進沙退」,集中連片的流動沙地已基本治理完畢,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攀升至58.56%。沙泉灣從昔日的「黃沙窩」變成現在的「綠家園」,亦是北林師生「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田野答卷。

報效祖國 建功西部丨20多年青春接力——這群年輕人在荒漠構築「綠色長城」 - 天天要聞

寧夏鹽池毛烏素沙地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2007年和2022年衛星影像對比圖。(受訪者供圖)

依託沙泉灣,北京林業大學先後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0餘件,培養荒漠化防治、荒漠生態學等領域研究生180餘名,為寧夏乃至我國的防沙治沙和沙區生態恢復提供了科技支撐。

沙地從綠起來到形成穩定的生態系統,是個漫長的過程。走進研究站小院,生物土壤結皮試驗小區、全球變化對荒漠生態系統影響實驗樣地……一項項面向荒漠化防治領域國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的研究工作還在繼續。

「我很喜歡這裡的寧靜,能夠靜下心來做科研。」農皓鈞告訴記者,治沙最早種下的灌草被稱為「先鋒植物」,它們像戰士一樣,勇敢對抗強勁風沙,為後續植物定殖生長保駕護航,最終在完成使命後,逐步減少並退出群落。

「那些治沙的先行者就像『先鋒植物』,為後來的治沙人提供經驗和指引。正因為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接力和奉獻,才有現在的生機盎然。我們要做的就是堅守和傳承,交出我們這代人的青春答卷。」他說。

新華社記者馬麗娟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新質生產力的壯美圖景 - 天天要聞

新質生產力的壯美圖景

【新時代記錄】作者:韓 丹(浙江省攝影家協會航拍專委會副主任、杭州市攝影家協會副秘書長)近幾年,「新質生產力」是絕對的社會熱詞。它是指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
科技助殘,需以人文關懷為尺度 - 天天要聞

科技助殘,需以人文關懷為尺度

人工智慧蓬勃發展的當下,很多人對智能機器人早已不陌生。但或許不太為人所熟悉的是,這類機器人還有一個非常具體的應用場景:為殘疾人群提供出行解決方案。
復旦上醫健康科普講堂來啦!為你的健康「撐腰」 - 天天要聞

復旦上醫健康科普講堂來啦!為你的健康「撐腰」

今天(5月17日)上午,「百廿復旦 健康同行」復旦大學建校120周年大型義診活動在楊浦濱江東方漁人碼頭舉行。現場不僅有超120位復旦醫療專家現場義診,復旦上醫科普講堂也同步開啟直播,全方位為市民的健康「撐腰」。
新聞周刊丨首位來自民營企業的院士!王堅說他一直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 - 天天要聞

新聞周刊丨首位來自民營企業的院士!王堅說他一直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

任務代號021,寓意從0到1的突破;一箭12星,均搭載星載智算系統、星間通信系統。5月14日,全球首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標誌著我國在太空計算和人工智慧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作為此次太空計算衛星星座研發的主導機構,之江實驗室,負責星載智能計算機與AI模型。5月16日,發射已經過去了48小時,...
沙塵天氣為何頻襲西北地區?如何預防? - 天天要聞

沙塵天氣為何頻襲西北地區?如何預防?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蘭州5月17日電(記者王朋)立夏過後,西北地區仍然多次出現沙塵天氣,局地甚至出現沙塵暴。今年春季以來,沙塵天氣頻襲西北,個別地方沙塵天氣較歷年同期偏多。為何沙塵天氣頻頻來襲?沙塵天氣往往在冬春季節多發,為何波及夏天?公眾
科學盛宴!中國科學院第21屆公眾科學日活動啟動 - 天天要聞

科學盛宴!中國科學院第21屆公眾科學日活動啟動

來源:新華社 與大科學裝置近距離接觸,聆聽院士專家講解科學前沿,沉浸式感受神奇的科學現象……5月17日,中國科學院第21屆公眾科學日活動正式啟動。中國科學院院屬單位17日至18日將組織近400場科普活動,為公眾奉上一場精彩紛呈的科學盛宴。
民間神獸 馬蜂 - 天天要聞

民間神獸 馬蜂

馬蜂,這種在我們生活環境中並不陌生的昆蟲,常常帶著讓人又懼又奇的色彩。當它們在屋檐下築起蜂巢,或是成群飛舞時,總能引起人們的關注。大多數人對馬蜂的印象可能僅停留在其蜇人時帶來的疼痛與恐懼上,然而,馬蜂的世界遠比我們想像的更為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