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演員李現在北京各大公園拍鳥的視頻刷爆了熱搜。
他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打鳥作業」,被生態環境部點贊。


喜歡攝影的李現不負「花鳥使」之名,以一己之力帶火了 #玉淵潭打鳥# 在內的N個話題,成為今年春季破圈的現象級討論。
不過,你知道啥是「打鳥」嗎?
啥是「打鳥」?
隨著多位網友在公園偶遇李現,演員李現也在社交媒體發文,趁著好天氣在北京玉淵潭公園,悄悄加入了「老法師陣營」,嘗試了第一次「打鳥」。

「打鳥」是攝影圈裡一個常見的行話或戲稱,主要指使用長焦鏡頭遠距離拍攝鳥類,拍攝時需精準對焦和耐心等待。
因為拍攝對應的英文單詞是shoot,感覺是在「打」一樣。
「公園打鳥老法師」是指在公園裡使用長焦鏡頭拍攝鳥類的資深攝影愛好者。
「打鳥」絕不是字面意義上的傷害鳥類,絕大多數拍鳥的攝影師都是自然愛好者,非常喜歡鳥類。
其實,在城市的公園裡觀鳥拍鳥並不罕見,無論是「長槍短炮」鏡頭陣列中的退休大爺大媽,還是愛用手機記錄驚喜的上班族,都可以成為一個拍鳥人或者觀鳥愛好者。

媒體提到的「花鳥使」,是李現在電視劇《國色芳華》里飾演的蔣長揚一角,身兼光祿寺少卿和花鳥使兩職,專門為皇家搜羅奇花異鳥。

而在現實生活中,李現尤鍾情於鳥類攝影。
李現的「打鳥」行為,無疑為「花鳥使」賦予了全新的時代意義,完美演繹了從「皇家搜美令」到「民間護鳥人」的千年轉型。
當代「花鳥使」的職責已變成用鏡頭守護生態之美。
用鏡頭捕捉鳥兒的靈動瞬間,展現了對自然的敬畏和熱愛,成為了城市生態治理的「活招牌」。
李現「打鳥」的每一張照片,都是對自然之美的禮讚,也是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生動詮釋。
正如一位網友所言:「李現的鏡頭帶火的不止是鳥,還有大家守護生態的心」。
也有網友調侃:「哥,你裝備不如大爺的好!」


那麼,新手如何選擇第一套觀鳥裝備?如何避免踩坑?
在成都一位資深鳥友鄧靜的望遠鏡里,藏著另一個世界。
「觀鳥歷史發展早期是沒有數碼相機的,一般觀鳥人使用肉眼和望遠鏡進行觀察,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字和博物畫記錄。」這位用多年時間記錄下不同鳥類的「鳥友」笑著揭秘道。
「如果是新人剛開始觀鳥,可以先準備一個8倍或者10倍的雙筒望遠鏡,從身邊的鳥看起。
幾百元的望遠鏡完全可以滿足觀鳥的要求,之後對細節有更多要求時再升級也可以。」鄧靜說。
在她的帆布包里,就有一個攜帶型望遠鏡,方便隨時拿取觀鳥。
觀鳥圈中,長焦鏡頭彷彿已經成為「打鳥」標配,新手需要投資昂貴器材嗎?
鄧靜介紹道:「單反和微單的長焦鏡頭確實給我們拍攝鳥類帶來了很好的視覺效果。
但是,昂貴价格也成為了考慮項,另一方面攝影器材的重量也是一個挑戰,觀鳥的時候常常需要行進,爬坡上坎是常態,愛好者常常需要綜合考量。」
在她看來,觀鳥從來不是裝備的較量。
「其實當你和鳥兒距離足夠近的時候,手機也可以驚喜『出片』,比如像最近九眼橋的蒼鷺照片不少都是手機拍攝的。普通相機比如卡片機,如果有20倍以上光學變焦,在合適的距離和光線下也可以拍出鳥羽毛色澤、絨毛等細節。」
不斷移動飛翔的鳥類也給觀鳥帶來一些挑戰,如何準確用眼睛「捕捉」到鳥類,鄧靜有著自己的方法:
「注意觀察鳥類的位置,有的鳥喜歡在地面活動,這時我們可以慢慢靠近,在一個安全距離觀察它;
而有的鳥喜歡在樹木裡面覓食,可以留意樹枝樹葉不尋常的晃動,另外一個竅門就是注意聽,跟隨鳥鳴去找鳥。」
聽聲辨位和公園蹲點已是鄧靜的進階「鳥技」。
她說,「訓練觀察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從身邊看起,我們生活的環境其實就有許多鳥類。」
這股「打鳥」熱,引起了多地文旅部門注意,紛紛在官方平台上「喊話」,安利起自家的「鳥類天堂」。
廣西文化和旅遊廳在線喊話:來廣西尋寶藏鳥鳥吧!

廣西崇左發現·弄崗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豐富,森林覆蓋率高達98.8%,這裡是植物的王國,更是天然氧吧。
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鳥類達240多種,其中有弄崗穗鶥、印支綠鵲等十多種珍稀鳥類,對於攝影愛好者來說,這裡是搜索「寶藏」的藏寶地。
大理文旅:有風的地方不能錯過!

大理有豐富的河流、湖泊、山脈資源,為鳥類提供了多樣的棲息地,大理的洱海、茈碧湖、西湖、東湖、劍湖、青海湖等地,都是水鳥的「天堂」。
泉州文旅:圍頭灣C位觀鳥席已預留!

「候鳥天團」已開啟年度巡演!朋友們,圍頭灣C位觀鳥席已預留,300+珍稀鳥種等你來拍爆內存!晉江紅樹林秘境、深滬灣濕地長廊同步開放,觀鳥地圖等你全解鎖。
多地官微的「喊話」行為,實質上是生態旅遊轉型的積極探索。
明星參與生態活動不僅可以吸引遊客關注本地自然資源,也能夠通過流量效應推動地方生態保護。
李現因「打鳥」引發鳥類攝影熱潮,是公眾人物參與生態保護的典範。
在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面臨危機的當下,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花鳥使」。
最後,還是要給大家提個醒,「打鳥」也要愛鳥,切記不要打擾和干預鳥類正常生活。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客戶端編輯 崔可騰 綜合河南日報、大象新聞、封面新聞、信網、福建日報、@生態環境部、網友評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