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8日,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實驗室,合成微生物組與污水資源化創新團隊科研人員在交流實驗方案。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合成微生物組與污水資源化創新團隊,針對污染物轉化與污水資源化進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利用微藻處理後的生活污水、水產養殖尾水、畜禽養殖污水、榨菜生產污水、釀酒污水和黑臭水體等,不僅水質達到排放標準,還能變廢為寶,轉化為飼料和生物肥料。
「微藻指那些在顯微鏡下才能辨別其形態的微小的藻類群體,我們篩選培育以污水中所含的碳、氮、磷等元素為『食』的微藻,利用它們將污水中的污染物轉化為飼料和生物肥料,從而實現污染資源化利用、二氧化碳減排等目標。」合成微生物組與污水資源化創新團隊負責人譚周亮說。
2016年,科研團隊在開展重離子束輻照小球藻研究時,意外發現小球藻突變株對氮、磷元素表現出良好的吸收和同化能力。
在隨後的研究中,科研團隊開展了突變藻株的氨氮耐受性、生活污水處理廠現場小試和中試、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示範、水產養殖尾水資源化利用等一系列研究。
2022年,科研團隊經過多項研究發現,突變藻株在處理水產養殖尾水和黑臭水體方面表現出色。不僅處理後的水體水質達到相應排放標準,所回收的藻體還富含蛋白質,證明微藻可成為優質的飼料來源,為廢水處理與資源化利用開闢了新途徑。
2024年,經科研團隊實際測試,利用微藻處理過的生活污水,出水水質達到地表水III類標準。
2024年,科研團隊建立生活污水現場小試進行微藻深度處理,並將處理後的藻體製成藻肥,開展肥效評價實驗。結果顯示,施用藻肥不僅能有效減少化肥的施用量,還能顯著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
「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優化和推廣,微藻處理污水技術有望在更多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助推污水高碳處理工藝轉型為『低碳生產工藝』,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譚周亮表示。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3月20日,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實驗室,合成微生物組與污水資源化創新團隊科研人員在用藻液對蔬菜施肥。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3月18日,在成都市大邑縣污水處理廠,合成微生物組與污水資源化創新團隊科研人員在收集實驗用生活污水。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3月20日,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實驗室,合成微生物組與污水資源化創新團隊科研人員在觀察微藻擴培情況。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實驗室,合成微生物組與污水資源化創新團隊科研人員在觀察重離子突變藻株生長情況(2021年12月6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3月18日,在成都市大邑縣污水處理廠,合成微生物組與污水資源化創新團隊科研人員在為實驗收集樣本。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實驗室,譚周亮在整理功能微生物菌種資源(2021年12月6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用藻液培養的蔬菜根系(右瓶)生長明顯優於用清水培養的根系(3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3月20日,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實驗室,合成微生物組與污水資源化創新團隊科研人員在查看微藻肥料促小麥出苗效果。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譚周亮(左)在向當地一名水產養殖戶了解飼料投喂情況(2022年4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3月18日,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實驗室,合成微生物組與污水資源化創新團隊科研人員在做實驗。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在成都金堂海天水務有限公司,譚周亮(左)向公司負責人了解其團隊自主研發的微生物細胞活性檢測設備在污水處理中的使用情況(2022年8月23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譚周亮在一處水產養殖池塘中提取水樣(2022年4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在成都金堂海天水務有限公司,譚周亮(左)在現場指導學生進行實驗(2022年8月23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實驗室,合成微生物組與污水資源化創新團隊科研人員在商討實驗方案(2021年12月6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譚周亮(左)在與當地一名水產養殖戶交流(2022年4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實驗室,譚周亮在檢查重離子突變藻株選育結果(2021年12月6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實驗室,譚周亮在查看藻類培養情況(2021年12月6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3月18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合成微生物組與污水資源化創新團隊在實驗室內合影。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來源: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