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2025年03月23日11:13:03 科學 1916
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 天天要聞

3月18日,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實驗室,合成微生物組與污水資源化創新團隊科研人員在交流實驗方案。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合成微生物組與污水資源化創新團隊,針對污染物轉化與污水資源化進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利用微藻處理後的生活污水、水產養殖尾水、畜禽養殖污水、榨菜生產污水、釀酒污水和黑臭水體等,不僅水質達到排放標準,還能變廢為寶,轉化為飼料和生物肥料。

「微藻指那些在顯微鏡下才能辨別其形態的微小的藻類群體,我們篩選培育以污水中所含的碳、氮、磷等元素為『食』的微藻,利用它們將污水中的污染物轉化為飼料和生物肥料,從而實現污染資源化利用、二氧化碳減排等目標。」合成微生物組與污水資源化創新團隊負責人譚周亮說。

2016年,科研團隊在開展重離子輻照小球藻研究時,意外發現小球藻突變株對氮、磷元素表現出良好的吸收和同化能力。

在隨後的研究中,科研團隊開展了突變藻株的氨氮耐受性、生活污水處理廠現場小試和中試、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示範、水產養殖尾水資源化利用等一系列研究。

2022年,科研團隊經過多項研究發現,突變藻株在處理水產養殖尾水和黑臭水體方面表現出色。不僅處理後的水體水質達到相應排放標準,所回收的藻體還富含蛋白質,證明微藻可成為優質的飼料來源,為廢水處理與資源化利用開闢了新途徑。

2024年,經科研團隊實際測試,利用微藻處理過的生活污水,出水水質達到地表水III類標準。

2024年,科研團隊建立生活污水現場小試進行微藻深度處理,並將處理後的藻體製成藻肥,開展肥效評價實驗。結果顯示,施用藻肥不僅能有效減少化肥的施用量,還能顯著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

「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優化和推廣,微藻處理污水技術有望在更多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助推污水高碳處理工藝轉型為『低碳生產工藝』,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譚周亮表示。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 天天要聞

3月20日,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實驗室,合成微生物組與污水資源化創新團隊科研人員在用藻液對蔬菜施肥。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 天天要聞

3月18日,在成都市大邑縣污水處理廠,合成微生物組與污水資源化創新團隊科研人員在收集實驗用生活污水。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 天天要聞

3月20日,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實驗室,合成微生物組與污水資源化創新團隊科研人員在觀察微藻擴培情況。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 天天要聞

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實驗室,合成微生物組與污水資源化創新團隊科研人員在觀察重離子突變藻株生長情況(2021年12月6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 天天要聞

3月18日,在成都市大邑縣污水處理廠,合成微生物組與污水資源化創新團隊科研人員在為實驗收集樣本。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 天天要聞

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實驗室,譚周亮在整理功能微生物菌種資源(2021年12月6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 天天要聞

用藻液培養的蔬菜根系(右瓶)生長明顯優於用清水培養的根系(3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 天天要聞

3月20日,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實驗室,合成微生物組與污水資源化創新團隊科研人員在查看微藻肥料促小麥出苗效果。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 天天要聞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 天天要聞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譚周亮(左)在向當地一名水產養殖戶了解飼料投喂情況(2022年4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 天天要聞

3月18日,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實驗室,合成微生物組與污水資源化創新團隊科研人員在做實驗。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 天天要聞

在成都金堂海天水務有限公司,譚周亮(左)向公司負責人了解其團隊自主研發的微生物細胞活性檢測設備在污水處理中的使用情況(2022年8月23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 天天要聞

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譚周亮在一處水產養殖池塘中提取水樣(2022年4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 天天要聞

在成都金堂海天水務有限公司,譚周亮(左)在現場指導學生進行實驗(2022年8月23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 天天要聞

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實驗室,合成微生物組與污水資源化創新團隊科研人員在商討實驗方案(2021年12月6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 天天要聞

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譚周亮(左)在與當地一名水產養殖戶交流(2022年4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 天天要聞

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實驗室,譚周亮在檢查重離子突變藻株選育結果(2021年12月6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 天天要聞

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實驗室,譚周亮在查看藻類培養情況(2021年12月6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污水變資源 微藻「顯神通」 - 天天要聞

3月18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合成微生物組與污水資源化創新團隊在實驗室內合影。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來源: 新華網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科研新「智」生產力:我國首個開放科學計量數據可視化分析平台上線 - 天天要聞

科研新「智」生產力:我國首個開放科學計量數據可視化分析平台上線

3月26日,國家科技傳播中心舉辦的「新紀天工 開物煥彩——探卷尋智」重大科技成就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發布了SciExplorer科學探索者平台,吸引大家關注。平台負責人表示,這是我國首個開放科學計量數據可視化分析平台。SciExplorer平台作為一款開放文獻數據計算工具,對提升科研工作效率,積極推進國家科技基礎...
【科學家精神百場講壇|海報】方向晨:唯細、唯實、唯知 - 天天要聞

【科學家精神百場講壇|海報】方向晨:唯細、唯實、唯知

編者按:4月2日,由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領導小組主辦的「科學家精神百場講壇」國家卓越工程師專場宣講報告會在燕山石化舉行。國家卓越工程師獎獲得者、中國化工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方向晨作宣講報告,結合自身經歷分享了他對科技與工程創新的感悟。怎樣成為一名優秀的工程師?如何過入職關?怎樣選擇自己的研究...
從某米SU7烈焰焚江看科技狂飆的人性剎車片 - 天天要聞

從某米SU7烈焰焚江看科技狂飆的人性剎車片

圖片來自網路智駕驚雷碎玉壺,生命天平問車企一、血色數據:當實驗室參數撞上人間煙火"姐,你看這個車像不像變形金剛?"2025年3月29日深夜,安徽銅陵高速監控拍下驚悚畫面:一輛某米SU7在暴雨中划出詭異弧線,右前輪精準咬住隔離帶水泥樁。
科學家發現,北美大陸底部的岩石正在慢慢流失 - 天天要聞

科學家發現,北美大陸底部的岩石正在慢慢流失

美國中西部地區是滴水效應最強烈的地區。研究人員發現,北美大陸正在緩慢地從其底部流失岩石,這一過程被稱為「克拉通滴液(Cratonic Dripping)」。這是由法拉隆板塊(Farallon plate)的殘餘物造成的,法拉隆板塊是一個古老的構造板塊,它影響著地幔,導致岩石團塊分離和下沉。美國中西部地區是滴水效應最強烈的地區。但...
可降解塑料≠「一次性」≠可亂扔!科學流言榜揭污染真相 - 天天要聞

可降解塑料≠「一次性」≠可亂扔!科學流言榜揭污染真相

為了解決全球環境塑料污染問題,近些年市場上出現了「可降解塑料」,主要應用在包裝、農用地膜、餐飲等領域,往往被商家宣傳為應對塑料污染的終極解決方案。而網上逐漸流傳的一種說法稱:「可降解塑料」可以隨意丟棄,反正這些塑料在自然界中就會自然降解。這種說法靠譜嗎?近期,由北京市科協、北京市委網信辦等單位聯合發...
極狐阿爾法新6系這是瘋了!最高直降近6萬、20萬內唯一3激光雷達 - 天天要聞

極狐阿爾法新6系這是瘋了!最高直降近6萬、20萬內唯一3激光雷達

4月2日,極狐阿爾法新6系迎來上市,雙車可以視為阿爾法S和阿爾法T的改款車型。其中極狐阿爾法S6共推出3款車型,售價區間19.58-22.58萬元,相比現款直降5萬多;極狐阿爾法T6推出1款車型,售價19.58萬元,相比現款直降近6萬元。2025年,新能源汽車正式邁入智駕元年。作為智駕先行者,此次極狐阿爾法新6繫上市,將智駕平權的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