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可「72變」!浙大科學家研發出可穿戴變臉面具

2025年03月14日11:50:25 科學 6481

跳舞機器人、巡邏機器狗……開年以來,各式各樣的「機器人」展現出越來越強的科技硬實力。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機器人的臉長什麼樣嗎?

面部可「72變」!浙大科學家研發出可穿戴變臉面具 - 天天要聞

柔性面具用於人形機器人的表情調控及人的面部偽裝 浙江大學 供圖

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鄒俊教授課題組研製出一種可穿戴的變臉面具,實現了一張面具在多個相貌之間的無痕切換,為人類和機器人的面部變裝和面部表達提供了全新思路。


從0到1,做出像「人臉」的面具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取得突破性發展,機器人能夠完成的工作已經突破了科幻小說的想像,承擔陪伴、護理、家務等複雜工作的人形機器人,距離走進千家萬戶更近了一步。

鄒俊課題組聚焦於流體動力柔性驅動的前沿探索研究。隨著對人形機器人研究的不斷深入,課題組思考如何突破應用的困局,將前沿技術轉化為實際價值。

機器人的「剛」與柔性元件的「軟」,剛柔並濟又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

面部可「72變」!浙大科學家研發出可穿戴變臉面具 - 天天要聞

柔性面具的製造過程 浙江大學 供圖

「人與人溝通時,面部表情是表達真情實感的重要途徑,在傳遞人物內心思想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鄒俊說,生動的面部表情在人形機器人研究領域是個有意思的方向。

2022年,課題組研發出了人形機器人表情系統「zj-face」。該項技術已經實現讓機器人通過眨眼、皺眉、微笑、張嘴的豐富動作,來表達驚訝、難過、喜悅等多種人類的情緒。

而早在2019年,團隊成員們就開始思考,這個技術可以應用在人身上嗎?古有孫悟空「七十二變」,今朝我們是否也能夠擁有科技「動態變臉」?

「研究最初的難點在於做出像『人臉』的面具。」鄒俊說,最初的幾代面具,面部系統都無法識別出它是「人」,製作出兼具實感和美感的面具成了第一道「攔路虎」。

「0到1確實是很難的,不懂就去學。」沒有前人經驗可借鑒,研究人員就迎難而上,一旦涉及學科之外的技能與知識,便主動學習補充。

大家耐著性子,從2019年開始,5年間,把能夠想到的方法挨個嘗試。終於在迭代到第7版時,一個可穿戴的變臉面具初具雛形。


從1到72,具備豐富表情與互動能力



小小的面具如何短時間內變色又變形?

研究員唐威介紹,當前版本的面具由變色層和變形層組成,所有的控制裝置都集成在一個僅有腰包大小的驅動裝置中。

「我們先嘗試將多種不同變色顆粒嵌入面具的表層。」通過調節面具表層溫度,實現了面具從黑色到黃色等多種膚色的過渡變化。

40餘塊柔軟靈活的肌肉,賦予了人類生動又獨特的面部表情。用於模擬面部的肌肉,在變色層下方,研究人員巧妙嵌入了多個不同大小的腔體,可以柔軟地貼合在面部。變化腔體中氣體體積的大小,調節面部的輪廓形狀。

別出心裁的是,課題組自主研發了一套由可編程化學反應驅動的便攜裝置。「溫度升高或降低使化學反應產生或者吸收氣體,使得面具的『面部肌肉』自由變換形態。」唐威介紹,這個驅動使得整個變臉過程不僅更加靜音、安全,更是可編程化,調節溫度就能精準切換到想要面部形態。

為了使面具更加便攜、具有可穿戴性,課題組在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了體積、重量、溫度、厚度等影響因素。「面具內部溫度控制在室溫附近,厚度已經優化到1厘米左右,能夠實現貼近真實的臉部模擬。」唐威說,今後課題組將不斷優化技術,讓面具更輕、更薄、表情更生動。

研發之路艱辛漫長,卻抵擋不住課題組成員奔赴他們的「星辰大海」。

課題組利用開源網站信息,在實際操作前進行了線上數字面部模擬。在製作了近十種面具樣機的嘗試後,目前已有一張面具可以切換至少8種不同的臉型。

課題組正嘗試利用現有技術進行創新,並結合人工智慧、大模型技術,為人形機器人定製外貌、音色、皮膚、年齡等個性化特徵,以期實現未來變臉面具「72變」。

「我們的技術已經走進博物館這個大課堂了。」鄒俊介紹,最新的「新白娘子」機器人,即將走進杭州中國傘博物館。從此,博物館的機器人「講解員」將具備豐富表情與互動能力。

未來,面向人形機器人廣闊的新藍海,課題組將持續探索更加多變的原材料,讓面具更輕薄、反應更迅速,用科技服務民生,讓智能人形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

潮新聞 通訊員 張孫淑怡 查蒙 祁航 記者 王湛
責任編輯 :何昉堃

面部可「72變」!浙大科學家研發出可穿戴變臉面具 - 天天要聞
點贊
面部可「72變」!浙大科學家研發出可穿戴變臉面具 - 天天要聞
分享
面部可「72變」!浙大科學家研發出可穿戴變臉面具 - 天天要聞
在看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杜克大學研究:若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同事可能會質疑你的能力 - 天天要聞

杜克大學研究:若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同事可能會質疑你的能力

IT之家 5 月 9 日消息,據外媒 Neowin 今日報道,美國杜克大學的最新研究指出,儘管 AI 工具能提高工作效率,但像 ChatGPT、Claude 和 Gemini 等工具的使用可能會讓同事和經理認為你的能力不足。這項研究題為《使用 AI 工具會遭遇社交評價懲罰》,已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刊登(IT之家附鏈接:點此前往)。研究通過四...
Nature Biotechnology | 小身材,大作為:研究人員如何「煉」出超強迷你基因編輯器NovaIscB? - 天天要聞

Nature Biotechnology | 小身材,大作為:研究人員如何「煉」出超強迷你基因編輯器NovaIscB?

引言如果我們可以精確地改寫生命的藍圖,糾正那些導致遺傳疾病的微小錯誤,或者巧妙地調控基因的表達,讓細胞按照我們的意願行事。這不是遙遠的幻想,而是基因編輯技術正在開啟的未來。長期以來,CRISPR-Cas9系統一直是這場革命中最閃耀的明星,它像一把精確的分子剪刀,為研究人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力量。然而,就像任何強...
寧波食品接觸材料測試怎麼辦理? - 天天要聞

寧波食品接觸材料測試怎麼辦理?

現代餐飲業和家庭生活中,食品接觸材料作為直接接觸食物的器具,其材質安全性直接影響消費者健康。根據國際食品安全標準,所有可能與食品接觸的材料都必須經過嚴格檢測,以確保不會向食品遷移有害物質。
「太空鯊魚」黑洞被發現:距地球 6 億光年,偏離星系中心 - 天天要聞

「太空鯊魚」黑洞被發現:距地球 6 億光年,偏離星系中心

IT之家 5 月 9 日消息,美國宇航局(NASA)昨日(5 月 8 日)發布博文,報道稱天文學家藉助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了一個隱藏在 6 億光年之外的「太空鯊魚」,一個隱秘的超大質量黑洞,質量約為太陽的 100 萬倍。IT之家援引博文介紹,該黑洞不像典型的超大質量黑洞那樣位於星系中心,而是遊盪在星系內部,吞噬任何靠近的恆星...
推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 提升創新人才培養效能 - 天天要聞

推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 提升創新人才培養效能

研發人員在實驗室研發產品。文丨羅嘉文新質生產力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演進方向,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人才既是創新的發起者,也是技術應用的實踐者,是形成新質生產力最活躍的主體。
從科幻走向現實 今年我國腦機介面市場規模將突破38億元 - 天天要聞

從科幻走向現實 今年我國腦機介面市場規模將突破38億元

腦機介面技術,作為「十四五」規劃綱要中重點發展的「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領域的關鍵技術之一,被形象地譽為大腦與外部設備之間的「信息高速公路」。今年以來,隨著人工智慧、神經生物學、感測器等技術提升,「腦機介面」這項聽起來很科幻的技術,正逐步走進我
鋰電池隔膜薄型化對塗布技術的挑戰 - 天天要聞

鋰電池隔膜薄型化對塗布技術的挑戰

當前,鋰電隔膜行業正面臨著技術同質化加劇、產能結構性過剩、價格惡性競爭及產業顛覆性變革的嚴峻複雜形勢。塗覆材料的多元化和塗布工藝的優化創新正在加速推進隔膜產品的迭代升級。為滿足更多應用場景和高能量密度要求的需要,隔膜薄型化漸成趨勢。
「每一次升空都是戰鬥啟航!」 - 天天要聞

「每一次升空都是戰鬥啟航!」

作者 | 傅金泉、常永健、傅琳、羅陳建 等近日,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部開展高強度、跨晝夜實戰化訓練,錘鍊部隊全時域作戰能力。晨光熹微,停機坪上一架架戰機整齊列陣、蓄勢待發。「準備完畢,請示起飛!」隨著塔台指揮員發出指令,數架戰機接續起飛,奔赴目標空域。槳葉飛旋,戰機轟鳴,道道航跡劃破天幕。任務艙內,戰勤...
全國僅剩1隻!懸賞10萬尋找 - 天天要聞

全國僅剩1隻!懸賞10萬尋找

近日「比大熊貓更瀕危的動物全國僅剩1隻」話題在微博上引發廣泛關注斑鱉這一物種進入大家的視野有網友戲稱其為「世界上最孤獨的動物」此後網路上一則「尋找最後的斑鱉,發現活體獎勵10萬元」帖子出現在多個社交平台並引發關注⬇️ ⬇️ ⬇️帖子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