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科普是提升公眾安全意識、構建社會防災減災體系的關鍵一環。然而,在信息爆炸與媒介變革的雙重衝擊下,這一領域正面臨內容生產、傳播效能與資源整合的多重挑戰。結合應急管理領域專家張英博士的研究與實踐,本文將深度剖析當前應急科普創作的痛點與難點,並探索破局路徑。

一、內容生產與公眾需求的錯位:理論與現實的鴻溝
內容針對性不足
張英博士在《應急科普服務和產品標準化研究》中指出,當前科普內容常呈現「泛泛而談」的特點,未能精準匹配不同地域、人群、場景的需求。例如,針對老年人的防汛安全知識,若僅用短視頻形式傳播,可能因操作門檻高而失效;而企業員工的安全生產教育若缺乏案例化分析,也難以引發共鳴。這種供需錯配源於缺乏系統化的需求調研與數據支撐。形式創新滯後
傳統應急科普依賴文字、圖片等單向輸出模式,互動性與沉浸感不足。調研中發現,73.5%的公眾呼籲多樣化形式(如vr、ar、遊戲化互動)。然而,受限於技術門檻與資源投入,多數科普作品仍停留在「圖文+視頻」的初級階段,難以吸引年輕群體。知識更新與權威性矛盾
災害應對知識需與時俱進,但科普內容的科學性與權威性審核機制尚不完善。張英博士強調,演算法偏見可能導致錯誤信息傳播,例如ai推送的應急知識若基於不完整數據,可能誤導公眾。如何在快速響應與嚴謹審核間平衡,是內容生產的核心難點。
二、傳播渠道與效果評估的短板
1.渠道覆蓋的「數字鴻溝」
儘管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平台成為主流渠道,但老年群體仍依賴傳統媒介(如廣播、社區活動)。張英博士在《減災教育研究與實踐》中提到,科普傳播需兼顧「線上線下融合」,避免因技術鴻溝導致弱勢群體被邊緣化。
2.效果評估機制缺失
當前應急科普多以「傳播量」為評價指標,但實際轉化效果(如公眾應急技能掌握率)難以量化。調研顯示,40.5%的公眾認為科普內容「形式大於實質」,缺乏反饋機制導致改進方向模糊。
3.應急科普的「運動式」困境
災害事件後的集中宣傳易流於形式,難以形成長效影響。張博士提出,應急科普需貫穿「事前預防、事中響應、事後恢復」全周期,而非僅作為突發事件後的「臨時補丁」。
三、標準化與資源整合的深層痛點
標準體系碎片化
我國應急科普標準分散於消防、地震等領域,缺乏統一框架。張英博士在《應急科普服務和產品標準化研究》中呼籲,需構建涵蓋「內容生產、傳播渠道、效果評估」的全鏈條標準體系,以解決資源分散、重複建設等問題。跨領域協同不足
應急科普涉及應急管理、教育、科技等多部門,但實踐中常因權責不清導致協同低效。
四、破局之道:張英博士的實踐啟示
動態需求響應機制
張博士提出「閉環科普生態」理念:通過大數據分析公眾偏好,結合熱點事件動態調整內容,並建立用戶反饋通道。例如,結合「元宵節火災案例」定製季節性科普,提升內容時效性。科技賦能分眾傳播
利用ai技術實現個性化推送(如針對洪澇高發區推送逃生技能),並通過遊戲化場景增強沉浸感。張博士強調,遊戲作為「超級介面」,能整合數字技術與用戶場景,突破傳統傳播邊界。標準化與長效化並行
推動應急科普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制定分年齡段、分行業的標準化課程;同時借鑒日本防災教育經驗,構建「社區-學校-企業」聯動的常態化培訓機制。
結語:從「知識傳遞」到「文化培育」
應急科普的終極目標不僅是傳播技能,更是培育「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的社會安全文化。正如張英博士所言:「防災減災的長效機制需紮根於公眾的日常認知與行為習慣。」唯有通過內容革新、技術賦能與制度保障的多維突破,才能築牢這道生命的「第一防線」。

參考文獻:
張英. 應急科普服務和產品標準化研究 [r]. 中國: 先曉書院, 2023.
張英. 減災教育研究與實踐 [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18.
科技部等. 「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 [z].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