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曉原:「斯普特尼克時刻」與《外空入門》 | 科學外史

2025年02月18日20:50:35 科學 1447

​江曉原:「斯普特尼克時刻」與《外空入門》 | 科學外史 - 天天要聞

蘇聯於1957年10月4日自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發射升空的斯普特尼克1號,是第一顆進入行星軌道的人造衛星。圖為斯普特尼克1號的1:1等比例模型。

最近在一些美國政客口中,美國的「斯普特尼克(sputnik)時刻」又來臨了。這次是因為一群中國年輕人搞出了deepseek模型,對美國在人工智慧領域所追求的霸權形成了挑戰。但在七十多年前真正的「sputnik時刻」——因蘇聯人造衛星「sputnik-1」發射上天而得名,情形究竟是怎樣的,回顧起來還真饒有趣味。

美國的「sputnik時刻」

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sputnik-1),此事震驚全球。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後來在回憶錄中說:「整個自由世界掀起了一股恐懼的浪潮……這表明在一場大規模的科學競爭中,蘇聯已打敗了美國。」而號稱「美國氫彈之父」的愛德華·泰勒則在《洛杉磯時報》上發表文章說:「這是美國遭受的又一次災難性的珍珠港襲擊,它代表了美國軍事科技的全面失敗。」

一顆非常初級的人造衛星,為何會將美國人和西方陣營嚇成這樣,在今天要充分理解其原因,需要涉及一些必要的歷史背景。

當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冷戰」已經打了十年(通常以1946年丘吉爾「鐵幕演說」和1947年美國「杜魯門主義」為冷戰開始的標誌)。雖然在這一階段西方陣營整體呈現進攻態勢,但因為蘇聯已經被美國描繪為「自由世界」的兇惡敵人,所以許多美國政客頭腦中的「危機意識」已經極為強烈。

但另一方面,艾森豪威爾總統雖是軍人出身,卻不喜歡戰爭。他信奉一種被稱為「大平衡」的理論:美國應該減少軍費,將重點放在經濟建設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他曾問道:「難道非要我們大多數人民勒緊褲帶,忍受生活水平的明顯下降,來承擔如此龐大的國防開支嗎?」當時也有不少美國政要和議員贊成艾森豪威爾的想法。這種想法從常識出發來看倒也不失為正道,可惜的是更多的美國政客並不循正道而行。

當時美國民眾有一種普遍的恐懼,覺得蘇聯的人造衛星一直在我們頭上飛來飛去,要是蘇聯人從衛星上向美國投放炸彈怎麼辦?而與此同時,蘇聯人似乎要對美國民眾的這種恐懼火上澆油,在國際期刊《新時代》上公布了人造衛星經過世界六十個重要城市上空的具體時間,這些城市包括「自由世界」的華盛頓、紐約、倫敦、巴黎、東京,此外還有莫斯科、北京和上海。民眾的恐懼對艾森豪威爾政府形成了巨大壓力。

美國白宮的宣傳手冊

當時艾森豪威爾仍想挽救他的「大平衡」理念,1958年3月26日,他讓白宮發布了宣傳手冊《外空入門》(introduction to outer space)。手冊試圖針對民眾的上述恐懼進行「科普」,用物理學證明:從繞地球飛行的人造衛星向地球投放炸彈是不可能的,「物體從衛星中被釋放後根本不會下落,無法射向目標」。

其實,如果還沒忘記高中物理課關於「速度的矢量合成」原理的話,宣傳手冊中的上述結論是顯而易見的。人造衛星既然在環繞地球飛行,那它肯定達到了第一宇宙速度——每秒7.9公里,這個速度能夠讓衛星在飛行中克服地球對它的引力而不致墜落。此時如果從衛星上釋放一顆炸彈,這顆炸彈在理論上也必然擁有和人造衛星相同的速度矢量,因此炸彈也將像人造衛星一樣繞著地球飛行,而不是落到地球表面。

如果要鑽牛角尖,假定讓炸彈在從衛星上釋放的瞬間獲得一個反向的速度矢量,只要這個速度矢量和衛星本身的速度矢量疊加後小於第一宇宙速度,那麼炸彈將以一個小於每秒7.9公里的速度環繞地球飛行,但是此時它會在地心引力作用下,開始逐漸喪失高度,這個過程具有加速度,會越來越快,最終落到地球表面。

但是,炸彈逐漸喪失高度的過程極為複雜,和許多因素有關。比如非常明顯的因素就有兩個:一是炸彈自身的形狀,二是地球大氣的流動。即使以今天的人類科技水準,對後者仍然完全無法控制,也難以實現精確預報。所以這顆想像中的炸彈最終會落到哪裡,是完全無法預料和操控的。

這種情況,和從飛機上向地面投放炸彈完全不同。因為轟炸機或戰鬥機的飛行速度都遠小於第一宇宙速度,而它們的飛行高度也都遠低於人造衛星,所以它們投放炸彈的彈著點是基本可控的——炸彈將在地心引力作用下以弧線軌跡落下,這個過程非常短,過程中大氣流動的影響也變得很小。

​江曉原:「斯普特尼克時刻」與《外空入門》 | 科學外史 - 天天要聞

1958年,美國白宮發布的宣傳手冊《外空入門》。

至於發射導彈的假想,《外空入門》中也談到了。考慮到幾星期前,蘇聯剛剛宣布試驗成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枚洲際彈道導彈——這也是美國人對蘇聯人造衛星恐懼的原因之一,手冊編輯者顯然認為,也有必要解除公眾在這方面的恐懼。手冊中斷言:「宇宙戰爭……在現實中是非常遙遠的,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從技術上說,在航空器上發射導彈,需要的設備比投放炸彈複雜得多,這樣的發射裝置,在當時每一公斤重量都異常金貴的人造衛星上是難以想像的(sputnik-1全重只有83.6公斤)。事實上,人類迄今從未實驗過從衛星上發射導彈,在迄今為止所想像的各種戰爭場景中,也無此必要。

儘管艾森豪威爾還為《外空入門》寫了序,他還對《紐約時報》表示:「蘇聯人造衛星本身絲毫沒有加重我的疑慮與擔心,也不是公眾產生某種狂熱的理由。」但是上面的這點高中物理知識,政客和普通民眾通常都早就忘記了,所以他們的恐懼也沒有被手冊所打消。稍後新總統肯尼迪上台,冷戰進一步展開,肯尼迪堅持認為「安全只存在於更多的核彈頭和更多的遠程彈道導彈中」,這個想法至今仍被許多美國政客奉為圭臬。

美國戰機擊落高空氣球

時間來到2023年,冷戰已結束三十多年了,但美國政客和被他們煽起的民眾恐懼依然會出現,只是這次恐懼對象從蘇聯換成了中國。

2023年2月,美國軍方在蒙大拿州上空發現了一個疑似中國的高空氣球,並對氣球跟蹤了數天。美國軍方最初表示該氣球不會對美國國家安全造成威脅。中國外交部明確表示,該氣球是民用氣象設備,因不可抗力(就是大氣流動)誤入美國領空。事實上,各國用作氣象設備的氣球常有此種情況,通常不會被視為傳統意義上的「領空入侵」。

但此時美國反華政客妖魔化中國的輿論已經甚囂塵上,一些美國政客認為氣球可能被用來收集情報,在媒體上煽動起新一輪恐懼和焦慮。其實在今天世界上,誰家上空沒幾顆衛星飛來飛去?要搞情報還用得著氣球這樣原始的工具?但最終拜登政府迫於輿論壓力,竟下令出動戰機,將氣球擊落。美軍勞師動眾,由f-22a戰機在一批其他戰機的協助下,在南卡羅來納州海岸附近上空,先後發射了三枚導彈,才將這個毫無自我防衛能力的氣球擊落,殘骸落入海中。

美國人找到了氣球殘骸,並展開調查,但未在其中發現任何情報設備——軍方最初的判斷是正確的。中國政府強調氣球為民用設備,誤入美國領空純屬意外,對美方擊落氣球表示不滿,認為完全是「過度反應」。

事件雖未產生嚴重後果,但美國媒體上的妖魔化宣傳,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當年蘇聯人造衛星引發的「sputnik時刻」。冷戰思維總是讓美國人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高中物理課也不能幫助政客們回歸常識和理性。

江曉原

責編 劉小磊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中國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重要部件 - 天天要聞

中國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重要部件

近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磁體饋線採購包項目迎來關鍵節點,其最後一套校正場線圈內饋線部件在合肥竣工,並交付起運位於法國的ITER現場。這標誌著ITER磁體饋線系統中所有超大部件的研製順利完成。ITER磁體饋線系統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製,被稱為ITER磁體系...
張振豐調研溫州學研究聯合會 構建中國學視野下的溫州學研究體系 - 天天要聞

張振豐調研溫州學研究聯合會 構建中國學視野下的溫州學研究體系

4月13日,副省長、市委書記張振豐在溫州學研究聯合會調研時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立足溫州、研究溫州、服務溫州」,深化時間維度、放大空間維度,貫通歷史研究溫州、跳出溫州研究溫州,努力打造溫州建設高水平文化強市的重要窗口、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地方學術研究的...
土撥鼠等動植物不得攜帶入境!關於國門生物安全,你要知道這些 - 天天要聞

土撥鼠等動植物不得攜帶入境!關於國門生物安全,你要知道這些

極目新聞記者 張秀娟通訊員 趙夢潔 黃曉彧 林敏「小朋友們,外來入侵物種包括哪些呢?」「在咱們出國旅遊前,需注意哪些問題呢?」4月12日,在第十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來臨之際,武漢海關在武漢天河國際機場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海關開放日」活動。15名小學生化身「國門小衛士」,零距離體驗、參與海關全民國家安全教育...
月球上跳一跳,輕鬆打破跳高世界紀錄!這個展會,解密引力奧秘 - 天天要聞

月球上跳一跳,輕鬆打破跳高世界紀錄!這個展會,解密引力奧秘

頂端新聞記者 楊逍 文 時碩 圖如果你嚮往星辰宇宙,那你是否幻想過在其他星球上跳躍?在本次國防展的「星球重力」互動體驗機前,你每次的縱身一躍,都會化身成屏幕中身穿宇航員服的小人,來到月球、金星、火星、火衛二、土衛一等星體上,屏幕的上方記錄著你的跳躍高度。在月球,你輕輕一躍就能達到3米高度,輕鬆打破2.45米...
4月13日石家莊強風顯著增強的原因 - 天天要聞

4月13日石家莊強風顯著增強的原因

4月13日石家莊強風顯著增強的原因,是多重氣象條件和地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根據氣象監測和專家分析,此次強風具有以下關鍵成因:一、極端天氣系統的疊加效應1.
神十九乘組「太空出差」倒計時:各項空間科學實(試)驗穩步推進 - 天天要聞

神十九乘組「太空出差」倒計時:各項空間科學實(試)驗穩步推進

IT之家 4 月 13 日消息,據央視網報道,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的「太空出差」之旅即將進入倒計時。上周,神十九乘組穩步推進各項空間科學實(試)驗,在開展站內環境監測、設備檢查維護等工作同時,積極開展健康維護。神十九乘組利用腦電設備開展了多項實驗的測試工作,地面科研人員將利用獲取的數據探究重力對視覺運動信息...
感受活力丨機器人正在進化中……這樣的「生活搭子」,你喜歡嗎? - 天天要聞

感受活力丨機器人正在進化中……這樣的「生活搭子」,你喜歡嗎?

模仿人類奔跑、跳躍、空翻,像人一樣說話、思考甚至察言觀色。這不是科幻電影對未來的虛構,而是2025中國機器人產業闊步向前的現實。小時候的你,是不是也曾暢想過:家裡有一個機器人,能買菜、做飯、鋪床、掃地,幫你干農活,還可以照顧家裡老人……時至今日,這些「天馬行空」的想像,正在變成現實。「12點了,您該吃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