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青年科研工作者,堅守在埋深2400米的地下實驗室

2025年02月04日12:04:03 科學 1215

冬日的大涼山,風和日麗,溫暖如春。從四川省涼山州西昌市驅車兩個多小時,鑽過氂牛山,穿過雅礱江,一頭扎進錦屏山深處。

越野車在隧道里穿行,這是國投集團雅礱江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修建錦屏水電站時打通的交通洞,也是目前連接錦屏一級、二級水電站的交通要道。當記者以為去2400米的地下實驗室,還要往地底下行駛時,只聽得司機師傅說,「世界最深的實驗室到嘍!」

一群青年科研工作者,堅守在埋深2400米的地下實驗室 - 天天要聞

錦屏大設施連接隧道 林淵攝

錦屏地下實驗室二期內部全部做了防水抑氡處理,10厘米厚的保護層微微泛黃,通道頂部和兩側擠滿了電力、消防、新風和空調管道。一路往前,眼前不停閃過正在運行的除氡設施、等待安裝的實驗設備、靜待使命的逃生艙,頗有科幻電影的既視感。

追趕世界腳步,科學研究日夜不停。春節期間,上海交通大學PandaX粒子與天體物理氙探測實驗團隊8人仍堅守在實驗室,搜尋暗物質、研究中微子性質。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博導王少博帶著4名博士生正在巡檢,對探測器運行進行現場運維。

一群青年科研工作者,堅守在埋深2400米的地下實驗室 - 天天要聞

上海交通大學PandaX實驗組成員在組裝分子泵泵組。 王凡攝

王少博指著超凈間里高速運轉的實驗設備自豪地說,這裡運行的自然液氙探測器是第三代實驗。2009年開始運行100公斤級是跟國際並跑,現在升級到4噸級,實驗水平已經國際領先。

2024年,他們首度探測到來自太陽硼8中微子相干散射信號對暗物質干擾,標誌著我國暗物質測量靈敏度已經達到里程碑水平。這是國內唯一入選2024年美國物理學會十大科技進展的科研成果。

一群青年科研工作者,堅守在埋深2400米的地下實驗室 - 天天要聞

位於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二期的粒子和天體物理氙探測實驗PandaX-4T實驗裝置(資料照片)

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是世界上「空間最大」「埋深最深」「宇宙線通量最少」「輻射本底最低」「運輸最便利」「綜合保障條件最好」的實驗室,為科研工作者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加快從跟跑並跑向領跑轉變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在錦屏地下實驗室建成之前,中國沒有地下實驗室。2008年8月8日,埋深2400米的錦屏山隧道貫通。當時我的導師岳騫在韓國襄陽地下實驗室租借1㎡的樓梯間用5克高純鍺做實驗。看到這個消息他興奮不已,立馬組織團隊前來考察。」博士生張震宇講述著由清華大學牽頭的中國暗物質實驗誕生過程,並沒停下手中的工作。他和另兩名90後博士同學戴著厚厚的防凍手套,用扳手擰緊液氮罐的螺母,馬不停蹄地為下一代高純鍺探測器做測試。

一群青年科研工作者,堅守在埋深2400米的地下實驗室 - 天天要聞

清華大學CDEX實驗組成員張震宇正在用扳手擰緊液氮罐的螺母。 王凡攝

「在錦屏實驗室一期,只有我們和上海交通大學擠在狹長的過道里,背靠背做實驗,開展暗物質探測。現在二期空間從4000擴大到30萬m³,規划了8個實驗大廳,每個寬14米高14米長60米的實驗大廳可以容納更多實驗設備。同時部分實驗大廳還根據實驗需要進行了擴挖,我們1725立方米的液氮恆溫器直徑有18米,基坑深度也有18米,容積差不多是一個標準游泳池。」徐銳同學見縫插針補充道,「下一階段實驗的探測器總靈敏質量從10公斤提升到50公斤,液氮屏蔽從約1立方米提升到1725立方米,預期暗物質探測靈敏度將提高2個數量級。」

一群青年科研工作者,堅守在埋深2400米的地下實驗室 - 天天要聞

通過觀察窗可以看到液氮屏蔽裝置的液氮液位已達到1米。 林淵攝

科研條件不斷改善,設備不斷升級,勇攀科技前沿底氣更足。

2024年,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JUNA錦屏深地核天體物理實驗團隊也在對科研裝置進行升級:把離子源階段引出電壓從40千伏升級到80千伏,同時,在現有固體靶基礎上新增一條氣體靶束線。

「能量增加,可以復現出宇宙中更多反應,能量範圍越大,能做的實驗就越多;增加氣體靶,也是為了完成更多的實驗。」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工程師曹富強對新的科研發現充滿期待。

一群青年科研工作者,堅守在埋深2400米的地下實驗室 - 天天要聞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JUNA錦屏深地核天體物理實驗室。 王凡攝

「我們正在建設下一代數十噸級液氙實驗探測器,屆時實驗靈敏度將遠高於當前實驗水平。」王少博信心滿滿地說,「錦屏地下實驗室讓我國在暗物質研究領域實現從追趕到領跑的跨越,這有力證明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條路我們走得通、走得好!」

據雅礱江公司錦屏地下實驗室管理局副局長申滿斌博士介紹,十多年來,入駐的清華大學、上海交大中國原子能科研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1個實驗項目組,取得近50項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助力我國暗物質及核天體物理前沿基礎科學研究進入全球第一方陣,實現了從「跟跑」「並跑」到「交替領跑」的跨越。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四川頻道)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中國工程院院士葛世榮出任江西理工大學校長 - 天天要聞

中國工程院院士葛世榮出任江西理工大學校長

5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發布關於葛世榮等同志職務任免的通知,經省政府研究決定:聘任葛世榮為江西理工大學校長。此前,葛世榮擔任過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長、黨委副書記。葛世榮個人簡介葛世榮,男,1963年4月出生,工學博士,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1983年7月,葛世榮在黑龍江礦業學院(現黑龍江...
西安雷雨夜再現龍形不明飛行物,有人稱聽到類似龍吟聲 - 天天要聞

西安雷雨夜再現龍形不明飛行物,有人稱聽到類似龍吟聲

2025年5月8日晚,西安突遭短時強降雨,雷暴交加中,多名市民在夜空中再次捕捉到神秘黑影「龍形」不明飛行物。有網友聽到老牛般的咆哮聲類似「龍吟」。(視頻剪輯:陳歆鈴 綜合四川觀察、南京新聞)(來源:北京日報)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
光博會將於5月15日在光谷啟幕,全球近百項最前沿技術創新成果集中亮相 - 天天要聞

光博會將於5月15日在光谷啟幕,全球近百項最前沿技術創新成果集中亮相

5月9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召開「第二十屆『中國光谷』國際光電子博覽會」新聞發布會。會上宣布,第二十屆「中國光谷」國際光電子博覽會(以下簡稱光博會)將於5月15日至17日在中國光谷科技會展中心舉行。這是國內光電子信息產業領域專業化程度高、行業地位高、國際化水平高、觀展人數多的頂級盛會之一。大會首次規模化引入境...
科普大篷車進校園 點燃學生科學熱情​ - 天天要聞

科普大篷車進校園 點燃學生科學熱情​

科普大篷車進校園 點燃學生科學熱情通訊員:羅曉萍、徐玲玲 審核:大慶、彥平為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與創新能力,5月8日,武漢市江夏區科學技術協會、江夏區教育局、武漢科技館聯合開展的科普大篷車進校園活動,來到了江夏區金
杜克大學研究:若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同事可能會質疑你的能力 - 天天要聞

杜克大學研究:若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同事可能會質疑你的能力

IT之家 5 月 9 日消息,據外媒 Neowin 今日報道,美國杜克大學的最新研究指出,儘管 AI 工具能提高工作效率,但像 ChatGPT、Claude 和 Gemini 等工具的使用可能會讓同事和經理認為你的能力不足。這項研究題為《使用 AI 工具會遭遇社交評價懲罰》,已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刊登(IT之家附鏈接:點此前往)。研究通過四...
Nature Biotechnology | 小身材,大作為:研究人員如何「煉」出超強迷你基因編輯器NovaIscB? - 天天要聞

Nature Biotechnology | 小身材,大作為:研究人員如何「煉」出超強迷你基因編輯器NovaIscB?

引言如果我們可以精確地改寫生命的藍圖,糾正那些導致遺傳疾病的微小錯誤,或者巧妙地調控基因的表達,讓細胞按照我們的意願行事。這不是遙遠的幻想,而是基因編輯技術正在開啟的未來。長期以來,CRISPR-Cas9系統一直是這場革命中最閃耀的明星,它像一把精確的分子剪刀,為研究人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力量。然而,就像任何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