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項科學證據闡釋存儲臍帶、胎盤幹細胞的重要性

2023年11月02日16:47:04 科學 1350

相比於曾經風靡卻完全沒有科學依據的「吃胎盤」「胎盤料理」來說,將臍帶、胎盤中的幹細胞存儲起來成為了許多新手爸媽、二胎家庭處理臍帶、胎盤的新潮方式。在科學界也不斷有研究證據表明,存儲臍帶、胎盤,合理利用人類的胎盤和臍帶,不僅是為自己的家庭提前備份幹細胞資源寶庫,更重要地是在解決生物醫學廢物的同時,也可以解決全球幹細胞治療市場間充質幹細胞短缺的問題。

臍帶、胎盤在臨床上

是間充質幹細胞最佳來源

其實近年因為新冠肺炎治療頻繁提到的「幹細胞」,指的就是間充質幹細胞。間充質幹細胞是幹細胞家族的重要成員,在體內或體外特定的誘導條件下,可分化為脂肪、骨、軟骨、肌肉、肌腱、韌帶、神經、肝、心肌、內皮等多種組織細胞,連續傳代培養和冷凍保存後仍具有多向分化潛能,可作為理想的種子細胞用於衰老和病變引起的組織器官損傷修復。

多項科學證據闡釋存儲臍帶、胎盤幹細胞的重要性 - 天天要聞

從再生醫學的層面看,被當成「醫療廢棄物」的胎盤和臍帶是一大寶貝,因為它們被稱為「0歲細胞」,是理想的間充質幹細胞來源,蘊含了豐富的間充質幹細胞。

臍帶、胎盤間充質幹細胞優勢巨大

間充質幹細胞可以來源於成人,如骨髓、外周血、脂肪等,也可以來源於胎盤、臍帶等胎兒組織。間充質幹細胞最早來源於骨髓,骨髓間充質幹細胞也一直是細胞療法的常客。不過間充質幹細胞的增殖、遷移、存活和擴增能力會隨著年齡和傳代次數的增加而降低,所以相較於骨髓間充質幹細胞,胎盤、臍帶間充質幹細胞等來源於圍產期組織的幹細胞具有更優越的屬性。

①易獲取:與其他來源的幹細胞相比,胎盤和臍帶幹細胞質量高、活性強、容易獲得,並且可以分離出大量幹細胞,且能夠增殖20次以上,能多次傳代增加產量。

②無倫理問題:胎盤和臍帶通常在胎兒出生後就被認為是可丟棄的無用之物,無倫理學擔憂。

③安全:一人進行存儲,全家可用且對母嬰完全無影響。

④使用無需配型:間充質幹細胞因其較低免疫原性和免疫調節功能,突破了臍血或骨髓來源的造血幹細胞在移植時配型的限制,使得其在臨床治療上無需進行配型。

科學再次證實,臍帶/胎盤

幹細胞已被應用於多種疾病

根據Pubmed的研究熱度統計,越來越多的科研工作涉及到臍帶、胎盤幹細胞的臨床應用。目前,全球註冊在案的幹細胞臨床研究超過6000個,涉及的疾病有200多種,其中80%為間充質幹細胞移植。「幹細胞的存儲與治療技術正在成為醫學上挽救生命的重大舉措」,各國開展的幹細胞存儲已經相當普及,全球已經邁進幹細胞存儲時代。

2023年,發表在Biomaterials Science雜誌上的文獻論述了人類胎盤、臍帶幹細胞及其衍生物的優點,提供了幹細胞的提取方法和管理建議,為未來醫學研究利用生物醫療廢物提供了理論支持,也進一步證實了胎盤和臍帶作為幹細胞寶庫,在再生醫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多項科學證據闡釋存儲臍帶、胎盤幹細胞的重要性 - 天天要聞

論述中提到,幹細胞在臨床治療各種疾病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的功能已經在多個臨床前模型中進行了評估。下表列出了已經報道的可以通過人胎盤、臍帶間充質幹細胞達到治療目的的疾病類型。

幹細胞來源及其在不同疾病模型中的應用

——胎盤

胰腺:糖尿病

神經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阿爾茲海默病、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多發性硬化症

腸道炎症性疾病: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

其他:肝衰竭、骨骼和軟骨方面的缺陷、聽力損失等

——臍帶

胰腺:糖尿病

神經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阿爾茲海默病、多發性硬化症

腸道炎症性疾病: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

其他:肝病、骨骼和軟骨方面的缺陷、聽力損失等

提早存儲,以備不時之需

間充質幹細胞是一種多能幹細胞,可以向肌腱、血管、神經、脂肪、骨骼等多種組織分化,使其成為再生醫學、組織器官損傷退行性疾病治療領域的研究熱點。

多項科學證據闡釋存儲臍帶、胎盤幹細胞的重要性 - 天天要聞

那麼將來源及用途頗為廣泛的、臍帶及胎盤來源的間充質幹細胞,凍存於-196℃的深低溫液氮罐中長期保存,對於今後在醫學方面的應用將有更為廣闊的前景。所以幹細胞存儲不是目的,未來應用才是目的!我們鼓勵越來越多的准爸准媽們將臍帶和胎盤幹細胞存儲起來,為人類健康保駕護航。

參考資料:

[1] Biswas A, Rajasekaran R, Saha B, et al. Human placenta/umbilical cord derivatives in regenerative medicine - Prospects and challenges. Biomater Sci. 2023 Jul 12;11(14):4789-4821.

[2] S. Kadam , S. Muthyala , P. Nair and R. Bhonde , Rev. Diabet. Stud., 2010, 7 , 168 —182.

[3] S. Park , E. Kim , S. E. Koh , S. Maeng , W. D. Lee , J. Lim , I. Shim and Y. J. Lee , Brain Res., 2012, 1466 , 158 —166.

[4] H. M. Yun , H. S. Kim , K. R. Park , J. M. Shin , A. R. Kang , K. Il Lee , S. Song , Y. B. Kim , S. B. Han , H. M. Chung and J. T. Hong , Cell Death Dis., 2013, 4 , e958 —e910.

[5] H. Sun , Z. Hou , H. Yang , M. Meng , P. Li , Q. Zou , L. Yang , Y. Chen , H. Chai , H. Zhong , Z. Z. Yang , J. Zhao , L. Lai , X. Jiang and Z. Xiao , Cell Tissue Res., 2014, 357 , 571 —582.

[6] K. Clark , S. Zhang , S. Barthe , P. Kumar , C. Pivetti , N. Kreutzberg , C. Reed , Y. Wang , Z. Paxton , D. Farmer , F. Guo and A. Wang , Cells, 2019, 8 , 1 —16.

[7] R. Sugiura , S. Ohnishi , M. Ohara , M. Ishikawa , S. Miyamoto , R. Onishi , K. Yamamoto , K. Kawakubo , M. Kuwatani and N. Sakamoto , Am. J. Transl. Res., 2018, 10 , 2102 —2114.

[8] . Duan , H. Huang , X. Zhao , M. Zhou , S. Chen , C. Wang , Z. Han , Z. C. Han , Z. Guo , Z. Li and X. Cao , Int. J. Mol. Med., 2020, 46 , 1551 —1561.

[9] J. Jung , J. H. Choi , Y. Lee , J. W. Park , I. H. Oh , S. G. Hwang , K. S. Kim and G. J. Kim , Stem Cells, 2013, 31 , 1584 —1596.

[10] J. Rhim , C.-W. Ha , Y.-B. Park , J.-A. Kim , W.-J. Han , S. Choi , K. Lee , H. Park and H.-J. Park , Osteoarthr. Cartil., 2017, 25 , S160.

[11] K. Kil , M. Y. Choi , J. S. Kong , W. J. Kim and K. H. Park , Int. J. Pediatr. Otorhinolaryngol., 2016, 91 , 72 —81.

[12] Y. Yin , H. Hao , Y. Cheng , L. Zang , J. Liu , J. Gao , J. Xue , Z. Xie , Q. Zhang , W. Han and Y. Mu , Cell Death Dis., 2018, 9 , 1 —18.

[13] L. Jinfeng , W. Yunliang , L. Xinshan , W. Shanshan , X. Chunyang , X. Peng , Y. Xiaopeng , X. Zhixiu , Y. Honglei , C. Xia , D. Haifeng and C. Bingzhen , Stem Cells Int., 2016, 2016 , 1 —10.

[14] H. J. Lee , J. K. Lee , H. Lee , J. E. Carter , J. W. Chang , W. Oh , Y. S. Yang , J. G. Suh , B. H. Lee , H. K. Jin and J. sung Bae , Neurobiol. Aging, 2012, 33 , 588 —602 .

[15] J.-F. Li , D.-J. Zhang , T. Geng , L. Chen , H. Huang , H.-L. Yin , Y.-Z. Zhang , J.-Y. Lou , B. Cao and Y.-L. Wang , Cell Transplant., 2014, 23 , 113 —122.

[16] G. Wang , M. D. M. Joel , J. Yuan , J. Wang , X. Cai , D. K. W. Ocansey , Y. Yan , H. Qian , X. Zhang , W. Xu and F. Mao , Inflammopharmacology, 2020, 28 , 603 —616.

[17] J. Y. Song , H. J. Kang , J. S. Hong , C. J. Kim , J. Y. Shim , C. W. Lee and J. Choi , Sci. Rep., 2017, 7 , 1 —11.

[18] P.-C. Tsai and Y.-S. Fu , Liver Transplant., 2007, 13 , 767 —768.

[19] T. H. Shin , H. S. Kim , T. W. Kang , B. C. Lee , H. Y. Lee , Y. J. Kim , J. H. Shin , Y. Seo , S. W. Choi , S. Lee , K. Shin , K. W. Seo and K. S. Kang , Cell Death Dis., 2016, 7 , 1 —11.

[20] M. Y. Choi , S. W. Yeo and K. H. Park ,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12, 427 , 629 —636.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杜克大學研究:若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同事可能會質疑你的能力 - 天天要聞

杜克大學研究:若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同事可能會質疑你的能力

IT之家 5 月 9 日消息,據外媒 Neowin 今日報道,美國杜克大學的最新研究指出,儘管 AI 工具能提高工作效率,但像 ChatGPT、Claude 和 Gemini 等工具的使用可能會讓同事和經理認為你的能力不足。這項研究題為《使用 AI 工具會遭遇社交評價懲罰》,已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刊登(IT之家附鏈接:點此前往)。研究通過四...
Nature Biotechnology | 小身材,大作為:研究人員如何「煉」出超強迷你基因編輯器NovaIscB? - 天天要聞

Nature Biotechnology | 小身材,大作為:研究人員如何「煉」出超強迷你基因編輯器NovaIscB?

引言如果我們可以精確地改寫生命的藍圖,糾正那些導致遺傳疾病的微小錯誤,或者巧妙地調控基因的表達,讓細胞按照我們的意願行事。這不是遙遠的幻想,而是基因編輯技術正在開啟的未來。長期以來,CRISPR-Cas9系統一直是這場革命中最閃耀的明星,它像一把精確的分子剪刀,為研究人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力量。然而,就像任何強...
寧波食品接觸材料測試怎麼辦理? - 天天要聞

寧波食品接觸材料測試怎麼辦理?

現代餐飲業和家庭生活中,食品接觸材料作為直接接觸食物的器具,其材質安全性直接影響消費者健康。根據國際食品安全標準,所有可能與食品接觸的材料都必須經過嚴格檢測,以確保不會向食品遷移有害物質。
「太空鯊魚」黑洞被發現:距地球 6 億光年,偏離星系中心 - 天天要聞

「太空鯊魚」黑洞被發現:距地球 6 億光年,偏離星系中心

IT之家 5 月 9 日消息,美國宇航局(NASA)昨日(5 月 8 日)發布博文,報道稱天文學家藉助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了一個隱藏在 6 億光年之外的「太空鯊魚」,一個隱秘的超大質量黑洞,質量約為太陽的 100 萬倍。IT之家援引博文介紹,該黑洞不像典型的超大質量黑洞那樣位於星系中心,而是遊盪在星系內部,吞噬任何靠近的恆星...
推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 提升創新人才培養效能 - 天天要聞

推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 提升創新人才培養效能

研發人員在實驗室研發產品。文丨羅嘉文新質生產力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演進方向,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人才既是創新的發起者,也是技術應用的實踐者,是形成新質生產力最活躍的主體。
從科幻走向現實 今年我國腦機介面市場規模將突破38億元 - 天天要聞

從科幻走向現實 今年我國腦機介面市場規模將突破38億元

腦機介面技術,作為「十四五」規劃綱要中重點發展的「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領域的關鍵技術之一,被形象地譽為大腦與外部設備之間的「信息高速公路」。今年以來,隨著人工智慧、神經生物學、感測器等技術提升,「腦機介面」這項聽起來很科幻的技術,正逐步走進我
鋰電池隔膜薄型化對塗布技術的挑戰 - 天天要聞

鋰電池隔膜薄型化對塗布技術的挑戰

當前,鋰電隔膜行業正面臨著技術同質化加劇、產能結構性過剩、價格惡性競爭及產業顛覆性變革的嚴峻複雜形勢。塗覆材料的多元化和塗布工藝的優化創新正在加速推進隔膜產品的迭代升級。為滿足更多應用場景和高能量密度要求的需要,隔膜薄型化漸成趨勢。
「每一次升空都是戰鬥啟航!」 - 天天要聞

「每一次升空都是戰鬥啟航!」

作者 | 傅金泉、常永健、傅琳、羅陳建 等近日,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部開展高強度、跨晝夜實戰化訓練,錘鍊部隊全時域作戰能力。晨光熹微,停機坪上一架架戰機整齊列陣、蓄勢待發。「準備完畢,請示起飛!」隨著塔台指揮員發出指令,數架戰機接續起飛,奔赴目標空域。槳葉飛旋,戰機轟鳴,道道航跡劃破天幕。任務艙內,戰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