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徐詩瑜
近日,北京、陝西、山東、湖北、雲南等地發布捐精倡議書,其中對於捐精者的多項要求引發大眾熱議。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注意到,不同地區對於捐精志願者身高、學歷要求不同,部分地區對於近視程度、脫髮程度、是否有紋身或胎記等另有要求。
據國家衛健委網站,截至2021年6月,我國共有人類精子庫27家。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男科中心主任醫師張志超教授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各地精子庫的標準理應統一。在他來看,各地精子庫不該設置各自不同的標準,而應儘快建立起統一的國家標準,全國執行。
為何各地精子庫的標準不一呢?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男性科主治醫師範宇平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採訪時指出,精子庫的捐精標準主要是關於精液的。其他的要求,如傳染病等一般健康情況,會在第一次捐精前做好篩查。目前,對於捐精者的身高、學歷並無統一的規範要求。在實際的精子選擇時,一名身高165厘米的博士和一名身高180厘米的本科生提供的精子供受者挑選時,每個人的選擇也不盡相同。
根據國家衛健委2001年8月起實施的《人類精子庫管理辦法》,供精者應當是年齡在22到45周歲之間的健康男性。人類精子庫應當對供精者進行健康檢查和嚴格篩選,有遺傳病家族史或者患遺傳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傳染病患者或者病源攜帶者、長期接觸放射線和有害物質者、精液檢查不合格者、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患者不得採用其精子。記者觀察到,該管理辦法中,並未對捐精者身高、學歷作出規定。
精子庫告急的情況並非首次出現。2022年1月,雲南省人類精子庫多次發出捐精倡議。2018年6月,浙江省人類精子庫告急,多次發布捐精倡議。
為何精子庫近年來頻頻告急?對此,張志超表示,獻精者少是重要原因。范宇平解釋,首先,捐精來源不足,看熱鬧的群體比有意識去捐精的群體多。其次,精子庫的要求較高,捐精者中存在大量不達標者;且精子需要冷凍到一定管數,並非一兩次就能完成。第三,需求量增加,非梗阻性無精子症及一些遺傳疾病患者都會申請供精。第四,倫理要求,一份精子最多使五名受者懷孕。第五是生殖中心的指征問題,比如有的中心有三代試管,一些遺傳性疾病可以通過三代試管嬰兒進行篩選;有的生殖中心沒有三代試管,就可能讓患者供精;還有兩次次以上做二代試管未能成功的,也可能去供精。
根據《人類精子庫管理辦法》,供精者只能在一個人類精子庫中供精,一個供精者的精子最多只能提供給5名婦女受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