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驟降!「陽康」和這一類人群千萬要注意!
多位專家提醒
冷空氣帶來劇烈降溫和大風
外出需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尤其是對於
正處在"陽康"恢復期的人
和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來說
讓自己別受寒
格外重要
▼▼▼
"陽康"恢復期
做好保暖才能"養正氣"
「在感染新冠病毒後,人體發燒後身體會大量地出汗,以及出現肌肉酸痛等其他癥狀,導致人的正氣受虛損,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正虛。」
湖北省中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楊帆2022年12月27日接受長江日報時表示:中醫上講,正氣虛弱即身體素質差,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抗外界病毒等的入侵能力差,很容易導致風寒濕邪侵襲,誘發一些不適癥狀。
「陽康」後在身體虛弱、氣候寒冷時,如果沒有注意預防風寒,再感染流感病毒或受風邪引發感冒,不僅難受的癥狀「捲土重來」,人體所需的恢復期也會進一步拉長。因此,在疾病康復期,做好防風保暖十分重要。
"陽康"後保暖怎麼做?
9個要點需記牢
1. 頭部要暖
帽子雖小,卻與人體的熱平衡有著密切的關係。
實驗證明,靜止狀態下不戴帽子的人,在環境溫度為15℃時,從頭部散失的熱量,約佔人體總產熱量的30%,4℃時約佔50%,-15℃時可高達75%。
因此,在寒冷的冬天,一頂防寒保暖的帽子在外出時非常重要。
2. 耳部要暖
中醫認為「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有絡於耳」。如不注意保護耳朵,遇到寒冷刺激時,容易引起感冒等疾病。
老年人冬天外出時宜戴上柔軟的防護耳罩,並堅持每天早、中、晚按摩揉搓耳廓,每次約5~10分鐘,以發熱為度。
3. 頸部要暖
頸部是人體的「要塞」,上承頭顱,下接軀幹,既是脊椎中活動最多的部位,也是神經中樞最重要部位,更是心腦血管的必經之路。
頸部受寒,不僅會使原有的頸椎病加重,甚至會誘發腦部疾患。
4. 腰部要暖
5. 背部要暖
中醫認為,背為陽中之陽,為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行之處。督脈總督為陽經,太陽經在一身之表,風寒邪侵人體,太陽經首當其衝。
倘若背部保暖不好,風寒之邪就會通過人體背部侵入,以致損傷了氣而使舊病複發或誘發新病。
6. 膝部要暖
三九時節,持續寒冷天氣,膝部受涼可導致關節局部肌肉和血管的收縮,引起關節疼痛。
患者關節滑膜炎或骨性關節炎的中老年人,更容易引起關節疾病發作或加重。
7. 腳部要暖
人的腳掌與上呼吸道黏膜之間有著密切的神經聯繫,一旦足部受涼,可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內的毛細血管收縮,纖毛擺動減慢,抵抗力顯著下降。
因此,冬天要注意足部的保暖,最好每天睡前用熱水泡泡腳,以防受凉感冒。
8. 餐食要暖
中醫專家建議,寒冬可食牛、羊肉禦寒,牛羊肉性溫而不燥,具有補腎壯陽、驅寒、溫補氣血的功效。
怕冷的人還可多吃胡蘿蔔、芋頭等富含無機鹽的根莖類蔬菜,以及紫菜、菠菜等含碘食物。
9. 居住要暖
寒冷的冬天,如室內溫度過低,老年人易受寒邪侵擾,導致呼吸系統疾病與心腦血管疾病加重,產生嚴重後果。有老寒腿病的人,冬日也容易舊病複發。
遇上寒冬冰凍天
心臟要過"四道坎"
中國中醫科學研究院廣安門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熊露指出,俗話說,心臟最不喜歡冬天。冬季是心臟病患者最難過的季節。因此,防止心腦血管疾病發生,心臟要尤其當心以下4個健康"坎兒"。
第一道關:心腦血管疾病易高發。到了冬季,天氣寒冷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易高發重要原因。
第二道關:血壓波動大。和熱膨脹和冷收縮原理是一樣,冬季寒冷的氣候,血管也會熱脹冷縮,外周血管收縮會導致血壓升高,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第三道關:血脂易升高。冬季人們室外活動減少,如果攝入更多高脂食物,則容易引起肥胖。導致甘油三酯、膽固醇水平升高。
第四道關:感染關。冬季濕度低,氣候乾燥,如果室內溫度偏高,空氣流通不好,則唇、鼻等部位容易缺乏水分,會給很多細菌入侵留下可乘之機,增加心臟感染風險。
想要心臟能平穩過冬,專家建議做好以下幾件事:
第一,進補不過度。
第二,早上10點前,避免劇烈運動。
第三,注意保暖。著涼受寒也容易誘發心血管意外。洗臉、刷牙最好用溫水,以減輕血管刺激;外出要穿得暖,記得戴上帽子和圍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