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疫苗從實驗室到真正可以接種,需要多久?疫苗對我們的保護作用在哪裡?什麼是廣譜抗體?未來疫苗研發方向是什麼?
《科技予錄》第一季系列微博連麥:「生命科學—免疫、抗體和創新葯」第二期,第一財經主持人江予菲連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青年研究員、第二屆「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領計劃」提名獲獎者王鵬飛,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研究員、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一起探討針對新冠病毒的抗體及疫苗的相關話題。
►為什麼感染新冠後,打了疫苗的人和沒有打疫苗的人感染癥狀相似?疫苗的保護作用到底在哪裡?
王鵬飛:我們後期大多數的疫苗主要還是根據最早的原始病毒去設計的,它對於預防原型病毒的感染肯定是有效果的。
但是現在病毒產生了變異,所以之前針對原型病毒的疫苗對於現在的變異毒株效果就會差一點。此外,通過注射疫苗建立起的免疫力也會隨著時間逐漸降低,比如打了新冠疫苗後,我們體內會形成中和性抗體,一般6個月左右,我們的抗體水平就會降低。
但是通過打疫苗,機體還會形成細胞免疫,細胞免疫會更加長效一點,因為細胞可以在體內形成記憶,存活的時間也更長,會減輕感染病毒後導致的疾病嚴重程度。所以疫苗對於預防重症和防治死亡方面還是有效果的。
►病毒變異是不是意味著未來我們要不斷升級疫苗?過一段時間就要接種新的疫苗?
王鵬飛:疫苗產生的抗體在我們體內會有一個衰竭的過程。此外,新冠病毒的特性就是會一直突變、變異。
所以我們確實可能需要定期去打加強針,而且需要選擇不同類型的疫苗進行序貫免疫接種,這樣就會產生更好的免疫效果。另外,我們也需要根據變異毒株去設計新的疫苗、更新迭代疫苗。
►一款疫苗從實驗室到真正可以接種,需要多久?
王鵬飛:正常情況下,開發疫苗是需要比較長的時間,需要做臨床前實驗、臨床試驗等,正常需要好幾年、甚至10年的時間。但是針對新冠病毒,形勢所迫需要設置一些快速通道去快速審批,相對來說會更快一些,但也至少需要一年或更多的時間。
►疫苗從實驗室到真正廣泛使用,這個過程如何加速?
米磊:如果想讓實驗室的研發技術加速進入廣泛使用,一定要結合現有疫苗廠家的工程化研發能力,以及他們現成的工藝裝備和生產線,才能把它生產成真正可供大眾使用的疫苗。疫苗的技術真正要使用、產業化還是要和疫苗廠家來合作。
►什麼是廣譜抗體?未來疫苗研發方向是什麼?
王鵬飛:我們的團隊正在開發新一代的廣譜中和抗體。一方面我們從特殊疫苗接種者體內去分離全人源的抗體;另外一方面,我們通過特異的免疫源,比如羊駝的體內,去尋找納米抗體。
我們已經發現了有些抗體是特異性的,比如針對新冠病毒非常高效;同時也發現了另外一些抗體,不僅針對新冠病毒,對於多種冠狀病毒都有廣譜的抑制效果,比如還可以去中和非典病毒、mers病毒等。
目前比較重要的問題,如何去研發一種疫苗,既能對抗當下現有的流行毒株,又能對抗未來可能出現的毒株。廣譜疫苗的未來策略,一個就是我們可以做成多價疫苗;二是通過多種冠狀病毒序列,做一些分析預測、設計等;還有一個是考慮疫苗的持久性,誘導更加持久的細胞免疫。
►交叉學科怎麼來幫助抗疫?
米磊:目前科技在抗疫方面有多種手段。包括血管成像儀、無接觸式的電梯按鈕等等,都是通過一些光學等技術方法,幫助我們通過物理科技的手段去幫助抗疫。
針對交叉學科怎麼來幫助藥物研發,其實現在有很多新技術。比如藥物研發中的分子篩選,由於需要的算力特別大,現在人類研發一款藥物非常貴、時間非常長,所以現在各國都在把量子計算技術引入到藥物分子結構模型的計算,這樣可以大幅加速藥物研發在前期的時間周期。
此外,一些光學影像設備也可以應用到醫藥的治療過程中。包括納米技術、微型機器人技術、血管內的激光治療技術,都可以和藥品結合,投入疾病的治療。
►毒株演化的速度是很快的,未來傳染病防治的方向?
王鵬飛:對於未來可能發生的傳染病防治,可能需要做好兩個方面:
一是提前準備,需要對一些可能導致在人際間傳播,可能目前只是在動物間傳播的病毒,提早研究、提早防範、戰略儲備疫苗和治療藥物等,等疫情爆發的時候,就可以及時應對。
二是新發傳染疫情防控需要全世界的協作,人類是命運共同體,我們需要在全球範圍內共同努力,有效溝通並且資源共享,我們需要國際合作來實施全球化的防疫政策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