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出差一去半年,能養個寵物擼一擼嗎?丨Young望星空 追星逐夢

2022年12月27日21:37:03 科學 1141

Young望星空 追星逐夢

不知不覺中,時光的腳步已經來到2023年的門前。回首剛剛度過的三百多個晝夜,彷佛是一個個台階,每一步都記錄著中國航天的發展。在元旦佳節即將到來之際,我們為廣大讀者準備了科學時光趴第9季「Young望星空 追星逐夢」科普跨年活動,請大家和我們一起,進行一場激動人心的追星逐夢之旅吧!

審稿專家:趙良玉

北京理工大學宇航學院飛控系副教授


每當我們想像在太空中的生活時,總會聯想到科幻作品中,未來的人類像生活在地球一樣居住在充滿科技感的宇宙空間站里的畫面。科幻作品中,在宇宙中的人類不僅吃飯睡覺與地球無異,甚至還能像在地球一樣飼養著貓貓狗狗當寵物。


雖然這樣的幻想距離人類今天的科技水平還顯得有些遙遠,但我們不難想像,在空間站和宇宙飛船漫長的在軌運行/宇宙航行中,如果能有一隻毛茸茸夥伴的陪伴,應該會對航天員的身心健康有著非常大的好處。畢竟,誰能拒絕一隻太空貓咪呢?

太空出差一去半年,能養個寵物擼一擼嗎?丨Young望星空 追星逐夢 - 天天要聞

來源丨postable.com


所以,在空間站里,到底能養寵物嗎?


那些上過太空的動物

其實在人類登上太空之前,作為人類的替身和太空探索的先鋒,動物們已經早早地去太空旅行過了。


最先登上太空的動物是果蠅。1947年2月,美國曾利用繳獲的納粹德國V2型火箭將一批果蠅送上太空,以研究太空輻射對遺傳和免疫造成的影響。


最出名的太空動物應該要數蘇聯的太空犬萊卡,它也是世界上第一隻進入地球軌道的動物。1957年11月3日,萊卡乘坐斯普特尼克2號飛船發射升空。在當時,讓其安全返回地球的技術尚未完全掌握,因此萊卡的旅程註定了悲劇性的結局。

太空出差一去半年,能養個寵物擼一擼嗎?丨Young望星空 追星逐夢 - 天天要聞

太空犬萊卡 來源丨NASA


計劃中,萊卡應該在完成一周環繞地球的飛行後吃下含有毒藥的食物被安樂死,然而根據2002年公布的一些資料顯示,在升空4小時後,萊卡就已經因為太空艙過熱而中暑死亡了。最後,在環繞地球飛行了五個月以後,萊卡的遺體與斯普特尼克2號一同墜落進入大氣層焚毀。


第一次成功從太空返回的動物也有兩條狗,分別叫做「貝爾卡」(Belka)和「斯特拉卡」(Strelka),它們乘坐斯普特尼克5號飛船於1960年8月升空,在一天後返回地球。這艘飛船里還搭載了兔子、大鼠、小鼠、蒼蠅以及一些植物和真菌,最終飛船上的所有生物都安然返回了地球。

太空出差一去半年,能養個寵物擼一擼嗎?丨Young望星空 追星逐夢 - 天天要聞

太空犬斯特拉卡 來源丨維基百科


除了前面提到的動物,上過太空的實驗動物還包括猴子、黑猩猩、貓、龜、蛙、魚及很多種昆蟲等。另外,腔骨龍和慈母龍的化石也曾經跟隨美國的太空梭上過太空,算是為數不多「登上過太空」的古生物了。


在空間站里養寵物,有啥問題?

那麼,在空間站里飼養寵物要面臨什麼問題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首先,作為寵物飼養在空間站里的動物需要不能干擾航天員的正常工作和科研任務,因此容易發出叫聲、容易誤觸空間站中各種開關的動物顯然是不合適的。


其次,空間站里的動物需要和航天員一樣能夠適應微重力環境,因此比較敏感,容易出現應激反應的動物也不適合作為太空寵物。


第三,在空間站里的寵物(如果飼養在航天員居住區)還需要不能對空間站本身造成損害,因此太空寵物還不能有啃咬硬物的習慣,也不應該有嚴重的掉毛情況。

太空出差一去半年,能養個寵物擼一擼嗎?丨Young望星空 追星逐夢 - 天天要聞

貓咪雖然可愛,但四處飛散的貓毛很可能造成空間站儀器的故障 來源丨pixabay


看到這裡有的小夥伴已經想說了,難道不能通過人工訓練來讓寵物實現這些需求嗎?答案是很難。我們前面提到的曾經上過太空的太空犬也都曾受過專業的訓練來保證它們能夠適應太空環境,但動物畢竟不是人類,即便是經過訓練的動物也不能保證它百分之百不會做出不適宜的舉動。


因此,專門訓練出供給航天員在空間站中飼養的貓狗等寵物不僅成本過高,而且具有潛在的風險,所以現階段想要看到太空貓咪、太空狗子等這樣地球上最普遍的寵物,可能還需要等待技術的發展革新。


有什麼能養在空間站的動物嗎?

如果說完全不能在空間站飼養寵物,其實也不對。畢竟事實上有許許多多的實驗動物已經被送上了太空,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飼養太空寵物應該也不是不行。這裡咱們就以比較常見的寵物動物分類來分別看看有沒有適合飼養在空間站里的。


貓和狗:經過了上面的分析,貓和狗顯然不是適合空間站的寵物。除非將它們長期限制在一個固定的區域,但這樣又對動物的健康不利,所以暫時排除。


寵物鳥:與貓狗類似,寵物鳥不僅存在容易應激的問題,鳥類先天的生理結構決定它們無法定點排泄,而且隨著羽毛的生長,還會有羽粉脫落的問題。如果在空間站飼養鳥類,很可能會出現鳥糞羽粉滿天飛的慘狀。

太空出差一去半年,能養個寵物擼一擼嗎?丨Young望星空 追星逐夢 - 天天要聞

鸚鵡的叫聲和羽粉,也是個問題 來源丨pixabay


寵物倉鼠:包括倉鼠、豚鼠刺蝟等小型哺乳類寵物或許是空間站里相對合適的選擇,它們個頭不大,用幾十厘米的飼養箱就可以很好地飼養,而且在太空實驗的歷史中,各種實驗鼠可以說是太空中的常客了,所以如果想要在空間站里飼養毛茸茸的寵物,各種倉鼠應該是相對最合適的。

太空出差一去半年,能養個寵物擼一擼嗎?丨Young望星空 追星逐夢 - 天天要聞

在太空,可能需要將倉鼠養在一個具有密閉循環裝置的飼養箱里 以避免墊料的碎屑飛散 來源丨pixabay


爬寵:從可以養在飼養箱中這點來看,很多爬寵,例如寵物蛙、龜、蜥蜴等動物也符合。不過雖然蛙和龜曾經登上過太空,但從容易應激這點來看,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似乎並不適合;另外,這些動物由於需要從容器中飲水,而太空中的水會呈現球狀,因此也存在溺水的風險,也就更加不適合飼養在空間站中。


魚:在太空養魚聽起來可能有點瘋狂,然而實際上已經有好幾種魚上過了太空。1973年,一對鱂魚被送上了太空,在之後的實驗里,還有魚類胚胎、斑馬魚孔雀魚、牡蠣蟾魚等其他一些魚類被送上太空進行相關實驗。

太空出差一去半年,能養個寵物擼一擼嗎?丨Young望星空 追星逐夢 - 天天要聞

斑馬魚是常見的觀賞魚,也是非常常用的實驗用魚 來源丨pixabay


上面的魚類名字是不是有點耳熟?沒錯,斑馬魚和孔雀魚正是我們在花鳥市場最常見的兩種觀賞魚,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其實航天員們已經實現在太空養魚了!總而言之,從技術角度來說,現在在空間站里飼養倉鼠和觀賞魚這樣的寵物應該是可行的,但想要吸貓擼狗,恐怕還為時過早。


再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就將在天宮空間站里迎來中國人在太空的第一個春節。在未來,我國的航天員還將在月球建設研究基地,為中國人的「星辰大海」之夢繼續向前邁進,就讓我們一邊為祖國的航天事業發展加油,一邊小小地期待著有一天,我們的動物朋友也能陪著我們一起遨遊太空吧~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今日小暑丨向夏生長,不負驕陽 - 天天要聞

今日小暑丨向夏生長,不負驕陽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今天我們迎來夏天的第五個節氣小暑標誌著盛夏的登場俗話說:「小暑過,每日熱三分」小暑節氣期間正好趕上入伏我國大部分地區開啟「蒸煮模式」這一時節,暑氣蒸騰全國從南到北,正是荷花競相盛放之時偶有清風拂過,滿塘荷香給炎熱的夏季添
享年94歲!哈工大教授嚴家騄逝世,訃告:是我國工程熱物理學科的重大損失 - 天天要聞

享年94歲!哈工大教授嚴家騄逝世,訃告:是我國工程熱物理學科的重大損失

訃告中國共產黨黨員、哈爾濱工業大學熱工專業創始人之一、哈爾濱工業大學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嚴家騄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7月7日在哈爾濱逝世,享年94歲。嚴家騄同志1931年1月出生於江蘇南通,1953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同年進入哈工大讀研,1985年任教授。歷任哈工大熱工教研室主任、工程熱物理研究室主任。曾...
「丹娜絲」逐漸向浙江台州至福建寧德一帶沿海靠近 福建北部、浙江南部近岸海域將出現 2.5 到 3.5 米的大浪 - 天天要聞

「丹娜絲」逐漸向浙江台州至福建寧德一帶沿海靠近 福建北部、浙江南部近岸海域將出現 2.5 到 3.5 米的大浪

今年第 4 號颱風 「丹娜絲」備受關注。最新消息顯示,截至 7 月 7 日 17時,「丹娜絲」 為熱帶風暴級,颱風中心位於距離浙江省溫嶺市偏南方向約 190公里的東海西南部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 9 級(23 米 / 秒,約 83 公里 / 小時)。「丹娜絲」將先以每小時1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東北方向移動,8日早晨起逐漸轉向偏西方向...
相比AI,我們更期待人類的回復;生活方式工業化與炎症性衰老相關?埃及祖先的新線索 | 一周論文新鮮讀 - 天天要聞

相比AI,我們更期待人類的回復;生活方式工業化與炎症性衰老相關?埃及祖先的新線索 | 一周論文新鮮讀

關注+星標,好搭檔不錯過7.7本周值得讀來自《自然》旗下期刊的新近發表,我們為您精選呈現。1. 將AI回復標記為人類回復能增強同理心2. 並非所有人群的衰老都與慢性炎症相關3. 古DNA揭示埃及祖先4. 擬態是否成功取決於觀察者的視角心理學 | 將AI回復標記為人類回復能增強同理心Comparing the value of perceived human
全新影響因子!科研人必備《期刊手冊》 - 天天要聞

全新影響因子!科研人必備《期刊手冊》

開放科學(Open Science)是透明、值得信賴、且可供所有人使用、重複使用並借鑒的科學,它能帶來更快、更可持續的科學發展以及更為廣泛的益處,而開放獲取(Open Access)是這一切的基礎。以OA形式發表研究,也能為研究人員和作者帶來影響力和可見度等諸多益處: 金色OA具有更大程度的引用優勢,更多的使用量和更廣的影響范...